所谓的高薪岗位实际上并不存在,你看到的经理、主管等工作人员只不过是几个无业青年假扮的,甚至连面试的场地也是“借”来的...
案情回顾
2024年下半年,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依法起诉了一个招工诈骗团伙,该团伙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将求职者骗至面试地点后,再巧立名目收取费用,共计骗取6万余元,受害人达数十人。
2023年4月至5月期间,张某甲又伙同茆某经预谋后,采取同样的手段,骗取被害人刘某某、袁某某等8人共计人民币21193元。
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设置“求职陷阱”,导致不少求职者徒费精力、财力,有的甚至身陷囹圄。检察机关办案发现,一些求职诈骗犯罪已逐渐流程化、套路化。
常见套路
检察官提醒
警惕完美工作,莫被高薪迷眼。找工作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到诸如钱多事少、来钱快等关键词时务必要保持清醒,可以通过网上检索公司背景、企查查等平台查询公司经营状况等方式,多做功课多提问题,强化事前审查,胜过事后悔恨。
保护个人信息,拒绝无理要求。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透露个人信息,但是身份证件、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务必保护好,防止落入他人手中被不法分子利用;面对“中介”“面试官”提出的支付不合理费用的要求,要勇敢说“不”,凡是要求支付费用的,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文件证明该费用的合理性,并且费用的收取应当是给公司而非个人的,切勿轻信事后报销的口头承诺。
利用法律武器,树立维权意识。在办理求职诈骗案件中,不少被害人事后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忍气吞声,无疑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一旦求职者遭受诈骗等侵害,请及时拿起法律武器,向有关部门求助,涉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法的可以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遇到诈骗的可以到当地派出所报警,保存好聊天记录、书面合同等证据,通过正规途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