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示范行动,我司联合交通运输局积极助推包家店村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以交通“四好农村路”智慧路长为抓手,把农村公路建、管、养、运融入其中并建立了以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村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景三维模型,全力打造乡村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经济。
一、数字治理
1.智慧党建
党组织库:区域党组织情况,实现组织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常态化、组织活动动态化管理。
党员库:党员分布情况,标注党员深入网格化管理区域,真正实现组织联动实现党员先锋带头模范化、让每名党员分包到户,建立辖区农户、沿街门店、出租户登记等乡村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党员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双赢。
党建知识库:云上党建学习知识库,扩大网络党课在农村党员教育中的应用,实时学习最新党建知识与课程,全周期进行党员学习与管理。
2.“一标三实”
“一标三实”是指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以房屋地址为入口,提供房屋基本信息、房屋影像信息、居住人信息、重点人信息、实有单位信息、访查信息等各类治安要素信息和水、电、燃气等政务共享信息的关联展示。以标准地址为“根”信息,串联“人、事、物”业务信息,构建360度全景政务数据。
1.数字网格
数字网格管理体系涵盖党建、人口、建筑、事件、综治、民生、服务、工作等模块在内的全要素网格体系,依据数字乡村实施的核心数据要求,通过数据归集、重组、转化、关联、安全处理,形成数据仓库,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真融合。
2.农村宅基地监管一张图
基于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成果等,构建农村宅基地监管一张图系统,对宅基地管理过程进行全覆盖,以指标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展示。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监督网,为农村宅基地依法取得、节约利用、权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等提供信息化监督监管支撑。对违法占地监测,一户多宅认定、超标占地监测、违法买卖监测等。
3.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提供疫情填报、物资精准定位投放、网格化防疫监督、同乘查询、出入登记等五大功能。疫情地图精准定位、图形化展现疫情分布,实现疫情管控在线化、数字化,保障重要疫情信息实时、精准、可追溯,防疫物资关联建筑信息的标签化管理、发放等。
4.人居环境
对气象数据、空气质量、污水处理实时分析,动态掌握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不仅实现乡村气象数据、乡村小微水体治理情况、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时跟踪,大力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智能化监测,智能化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5.应急管理
建立集监管企业、危险源、隐患点、事故点、应急资源管理、决策分析于一体,保障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危化品安全处理的指挥部署,保障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和调度,实现在一张图中“统一指挥、应急联动”。
6.文化资源数字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农村地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通过农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农家书屋。
二、数字服务
1.公共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平台连接已有乡村内医疗、旅游、教育、养老、农业、公共安全等信息资源,按照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市场信息、价格行情、农业资讯、新闻中心、掌上生活及农技知识库等信息模块向外发布,同时采用信息定制推送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乡村政务服务
根据地方群众服务要求,提供在线办事预约、办事流程查看,各类政策查看等功能,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打造乡村服务新模式。
3.平安乡村服务
结合“一标三实”应用,实现重点人员管控,建立特殊人员档案,刑满释放人员、信访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艾滋危险人员等。
利用高清探头+人脸AI识别等设备智能捕捉,弹窗警报,解决出入口车辆的管制、火灾的预警监测、危险区域的预警及半失能老人的报警关怀等。将乡村物联部件、人员、车辆等信息一张图全景展示。
4.物联网公共设施管理
通过物联网赋能数字乡村,将物联感知深入百姓生活,带动乡村信息化应用,提升数字乡村物联部件的感知能力和实时管控能力,实现乡村精细化管理。
5.公共法律咨询与服务
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三大平台融合。运用智能移动调解系统,拓展云端开展法律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维权指引、视频调解等线上服务。
三、数字经济
1.乡村旅游服务
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农业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让传统的农家乐、田园趣味满满,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沉浸感,把观赏游变成深度游。结合农旅,在线旅游平台,打通旅游资源、括展旅游营销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名片,平台搭建吃住行玩娱乐购各要素一目了然,打卡网红坐标增加趣味互动,增强乡村旅游粘性。
2.数商兴农服务
数商作为电商的新生态服务,在建立农业农产品溯源数字化认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打通线上线下商品流通渠道,构建农产品展示、推广、直播、购销为一体的数商兴农平台,服务农村、服务市场、服务消费者。
3.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
用数字化的技术与商业模式,为乡村文化提供专业的内容创造和更广泛的应用展示空间,为特色农业品牌对接匹配文化资源和精准的市场渠道,通过人物与事件,将当地的特色文化符号用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与乡村特色农产品相结合,以特色农业产品为载体,文化价值与载体并行,通过载体的流通进行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的赋能实现载体的增值。
4.农业保险服务系统
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在高分遥感影像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基于高分影像的农业保险服务系统,为农业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支撑,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农业保险投保、理赔、公示等功能,提高保险兑付效率。
5.农业金融服务系统
利用卫星遥感与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破解农业资产信息获取难、查勘人力成本高的难题,融合气象数据、金融风控数据对农作物的产量及价值进行预估,帮助银行精准向农户提供贷款额度并预设合理的还款周期。
6.农业资源监控
农业资产监管,耕地识别、地块提取、作物分类、变化检测等农情动态监测。作物物候监测,壤墒情监测、作物长势与旱情监测、积温积雨监测、产量预测。农业灾害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灾受损区识别、产量损失估算。
以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经济三大板块为数字乡村做依托,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着力繁荣乡村网络文化,着力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