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旨在提高多选题、不定项题的答题能力。多选题是胜败关键。本题难度与真题的多选题难度接近,贴近实战,具有检测性,若答对一半,则预示目前已过关。本题经过测试,做了一些修正,与辅导班发的讲义略有不同。
在八月下旬,会有面向冲刺的70道题公布。总共220道题,认真掌握,就会实现刑法通关公式:认真看两遍刑法攻略+做200多道方向正确的题。祝愿好成绩,欢迎指正。
一、刑法的解释
1.下列解释,属于扩大解释的有:()
A.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B.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解释为包含男性向不特定女性提供性服务。
C.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含通奸。
D.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含骨灰。
2.下列可以进行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的有()
A.行贿罪第3款:“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B.一般累犯中“不满十八周岁人不构成一般累犯”的规定,适用于特别累犯。
C.2011年,最高法院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定期公布指导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判决原则上可以进行类推解释。
D.将强奸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
二、罪刑法定原则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有()
A.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权力制约,主要是对司法权的制约,而不包括对立法权的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D.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4.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禁止习惯法,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
B.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和溯及既往
C.因为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因此在解释法律时,必须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出发去类推解释
D.罪刑法定原则贯彻了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
三、刑法的效力
5.关于刑法的效力,说法正确的有()
A.保护管辖原则要求实行双重犯罪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不实行双重犯罪原则
B.我国公民甲在日本与13周岁的日本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该行为在日本无罪(日本奸淫幼女犯罪中的幼女是指不满13周岁的女孩),但在我国有罪。我国管辖此案时,可类推适用保护管辖的双重犯罪原则,对甲作无罪处理
C.普遍管辖针对的是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即使我国刑法对此没有规定为犯罪,我国也可行使管辖权
D.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我国在行使属人管辖时,即使其经过外国审判,我国仍可以判决
并追究刑事责任
A.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B.甲犯窝藏罪,并跨越新旧刑法,适用新刑法
D.甲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时不满18周岁,刑满释放后的第二年又犯诈骗罪(应被判有期徒刑),此时已满18周岁。本案在2011年5月10日审理,应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的
刑法规定
四、行为主体
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真正身份犯的身份要求犯罪开始时就具备。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是构成身份
B.真正身份犯的共犯不要求有构成身份
C.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要求有构成身份
D.妨害作证罪是不真正身份犯,其中的加减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员
8.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实行双罚制,既处罚单位,也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存在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的情形
B.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可以是过失
C.我国刑法典中既存在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也存在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但不存在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
D.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其主管部门宣告破产,此时直接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五、作为与不作为
9.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由于刑法条文并没有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所以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实际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C.机动车的所有人对机动车的使用负有管理义务,如果无驾照者、醉酒者、小孩等欲驾驶,则负有阻止义务。
D.父母对年幼子女的危险行为负有监督义务。如果年幼子女伤害别人,父母有阻止和救助义务。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某饭店的食物导致客人中毒,饭店管理人对客人有救助义务。
B.甲在黑夜里将车停在高速路上,不采取措施防止后面车辆“追尾”,导致车辆相撞。甲对受伤司机有救助义务。
C.在大街上,男朋友向女朋友提出分手,女朋友声称如分手就自杀。男朋友不制止,女朋友自杀。由于提出分手不会给女朋友的生命创设危险,所以男朋友没有救助义务。
D.甲殴打乙,乙反击致甲重伤倒地。甲请求乙救助,乙不予救助。乙不构成不作为犯。但是,如果甲有死亡危险,案发现场是荒郊野外,只有乙能够救助,乙此时负有防止甲死亡的义务,也即需要防止自己构成防卫过当,因为如果甲死亡了,乙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