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从企业需求出发,简化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材料,压缩办事时限,拓宽服务渠道,在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下足功夫、下深功夫,打出服务市场主体“组合拳”,全面营造“利企便民”的营商环境。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速度”“有温度”,职工就业有保障
针对青年人才引进难问题,市人社局成立了人社系统全员联系对接高校新机制,对接国内高校680所,列出企业需求、毕业生供给、高校联络员“三张清单”,有的放矢、靠上服务。在全市各村居张贴发放“鼓励毕业生回威留威一封信”5.3万份,向威海籍毕业生及父母发送招聘短信12.4万条。高频次组织举办“2021年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实习专场招聘会”等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106场,达成就业意向1.3万人。全面启动“大学生回威留威就业实习”“大学生企业观摩交流”“面向大学生留威推介”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威海及威海企业的了解。截至7月底,来威就业高校毕业生8972人,同比增长10.1%。
针对招聘求职信息不对称及本地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在线上,威海市人社局打造了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成功入驻人社部全国统一招聘平台——“就业在线”,目前注册威海企业近5000家、发布岗位需求8.9万个。开设直播招聘栏目,为83家企业直播“带岗”,吸引求职者上线观看170多万人次。在线下,建立外地劳动力引进长效机制,市人社局专班深耕省外劳务合作基地,目前已在11个省份建成劳务合作基地31处。
着力补齐工伤认定程序复杂这一短板,威海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实现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展工伤案件信息采集工作,建立起工伤快速认定机制。有了这一机制,工伤职工在出院前就可完成工伤认定与工伤医疗待遇核定支付“打包”办理,实现工伤医疗费联网即时结算,解决了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跑腿”“垫付”难题。目前,我市正在威海卫人民医院和文登整骨医院开展试点工作,52名工伤职工享受到联网结算便利。
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威海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与工伤保险系统数据联动机制,推动形成“一次录入、两项挂钩、N项促进”的工作局面,有效减轻施工总承包单位事务性负担,大力提高政府部门联合监管效能。截至8月底,工资监管平台累计录入工程项目986个、农民工信息23.9万人次,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开户率和银行线上代发工资率均达到100%,累计发放工资57.9亿元。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大力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平台,实行调解申请“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实行管辖异议案件“预受理”,规定由当事人首次递交材料的仲裁委“预受理”,避免互相推诿;实行容缺立案+要素式办案相结合,申请人立案时提交申请书即可,材料齐全的当日立案。除此之外,还实行要素式办案模式、创新远程调解+书面审理服务等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市调解成功率76%,仲裁终结率85.1%。
威海市司法局: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群众有法律需求怎么办?在线上,威海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作用,实行全市统一接听的热线运转体系,每天安排执业律师值班。在线下,全市两级法律援助机构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在人民法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残联、工会、妇联等单位设立了17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方便群众及时就近获得法律援助服务。
威海市司法局牢牢把握质量这一“生命线”,全面推行法律援助标准化便民服务,综合运用庭审旁听、回访受援人、征求办案机关意见等措施,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日常监督和指导,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全程跟踪,切实加强对案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6月份,威海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品牌活动表现突出单位。
威海市教育局:多举措助师范类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报到、调整、改派等手续,威海市教育局专门制定《威海市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指南》,进一步简化就业手续,优化就业流程,为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提供便利。
威海市教育局还将毕业生档案管理权限下放,实现属地化管理,将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直接下沉到区市,减少档案流转环节,方便毕业生就近办理档案业务。
威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行特殊工时制,为企业送去“及时雨”
为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市场需求,保障员工权益,方便企业与员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申请相应的工时制度,威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做到特殊工时制即时审批、即时办结,办理时限在全省位居前列。截至目前,威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已为39家企业办理了“特殊工时”业务的审批工作,为近两万名员工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