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散步顺便到社区法律之家咨询法律问题,遇到纠纷到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就近调解,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公证业务、法律援助,还有专业律师每天为你线上线下解答各种法律问题。随着社区法律之家建设的纵深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全面覆盖以及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成,全市公共法律服务正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2018年,我市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法治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融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通过建设社区法律之家、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构建起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让社区居民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法律服务。
因地制宜整合功能
编织公共法律服务基础网络
1月14日一大早,彩虹社区居民张大爷来到彩虹社区法律之家找律师咨询问题。“我早上在隔壁买菜,顺路就过来问一下我房子继承的问题。”张大爷告诉记者。随着社区法律之家的建成,像张大爷这样顺路来咨询的越来越多,极大地方便了社区群众。
彩虹社区法律之家是成都市级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因地制宜,有机融入社区亲民化改造工程,与亲民化改造同步规划、推进,依托现有办公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有效减轻了社区负担。
在彩虹社区法律之家,除了咨询法律问题、申请人民调解,市民还可以咨询预约公证、法律援助。此外,彩虹社区法律之家还整合了综治维稳的功能服务。这样功能整合的法律之家并不是孤例,全市社区法律之家建设都有效整合了司法行政、综治维稳、诉讼服务、社区警务等多部门的服务,形成了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社区法律之家156个,建成率60.93%;全市社区法律之家提供法律咨询1587件,调解疑难矛盾纠纷142件,开展法治宣传覆盖3.6万人次。
分类推进全面覆盖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节点枢纽
1月14日,记者在银杏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法律援助申请初审。“是社区律师把他带过来的,我们初审后就会交给法律援助中心,我们现在就是连接社区和中心的节点枢纽。”工作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银杏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是我市建设的2个高标准工作站之一。该工作站建设了标准化法律服务大厅,设置了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综合服务“3+X”窗口,建成以来已接待省内外多个单位前来交流学习,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除高标准工作站之外,我市对基础条件中等的工作站,完成基本硬件建设,完善强化服务功能;对基础条件较差的工作站,先完善功能再跟进硬件建设,通过分类推进,我市建成了19个工作站,实现了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全覆盖。
遇到疑难矛盾,申请法律援助,预约公证办理,社区解决不了就到工作站办理,工作站已成为区域公共法律服务的节点枢纽。2018年,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调处疑难矛盾纠纷56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30余件,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意见130余次。
一站办理亲民服务
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全域核心
2018年11月中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集合各类法律服务,实行集中一站式办理,与社区法律之家、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实现无缝对接,是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的核心。
记者了解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高规格、高标准建成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由服务大厅、人民调解室、社区矫正室、“12348”热线工作室组成,服务大厅设置了“5+X”服务功能(“5”即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律师、公证服务,“X”即司法鉴定、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让群众享受一站式集约化公共法律服务。
中心通过信息化、便民化手段,为群众提供亲民服务。中心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网核心,运用信息手段搭建“中心-工作站-法律之家”三级信息联动平台,让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信息网内流动,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设置查询触屏一体机,让群众方便查询法律法规、办事流程、机构信息。中心针对特殊群体推出敬老服务、预约上门服务等多种便民举措,方便群众办事。
通过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设,我市有效提升了法律服务质量和效率。2018年,该中心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47件、办结217件,为群众提供代书、调查取证、咨询等法律服务2378人次,为弱势群体撑起了公平正义的“保护伞”。(本报记者胡馨怡文/市司法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