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利用情绪监控信息搜寻能力
分类号:G250
1引言
2.1信息搜寻行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国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冬季会议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4]。C.F.Timmers和C.A.W.Glas[5]基于此标准提出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构成,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对照见表1。他们还开发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量表,认为测量大学生的一般信息搜寻行为与特定的目标任务无关,因此标准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为调整是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把行为调整作为一个构成添加进去。
2.2情绪智力的概念及构成
1990年,P.Salovey和J.D.Mayer[6]最早使用“情绪智力”术语,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了情绪智力由3种类别的适应能力构成:①情绪的评价和表达,包括自身情绪的评价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自身情绪可进一步分成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他人的情绪可进一步分解成非言语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绪的调节,包括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影响调节他人的情绪。③解决问题时情绪的利用,包括灵活的计划,创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动机。1997年,J.D.Mayer等又提出了修订的情绪智力模型[7],强调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把情绪智力概念化为术语智力和情绪化的潜在发展。修订后的情绪智力包括4个分支:①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②想象力的情绪化助长;③情绪化知识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进一步助长情绪和智力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是最基本的过程,情绪的反射调节需要最复杂的过程。
3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区展开,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发放250份问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学生的有效样本数据,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级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级具体分布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数据分析
为了预测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信息行为能力的影响,笔者以信息行为的各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以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即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到5个回归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别为检索策略、信息评价、信息参考、行为调整和总分,x1、x2、x3和x4分别为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的4个情绪智力维度。ai为常量,bi、ci、di和ei为系数,ξi为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和回归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个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F达到显著水平,从各个回归模型可知,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信息参考行为主要受情绪监控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457(p
5讨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数量较少且单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情绪智力数据和搜寻行为都是用自我问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结合多种方式获得数据,例如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等[13],需要结合更多的内外部变量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PHELPSEA.Emotionandcognition:insightsfromstudiesofthehumanamygdale[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6,57(1):27-53.
WILSONTD.Modelsininformationbehaviorresearch[J].Journalofdocumentation,1999,55(3):249-270.
KUHLTHAUCC.Insidethesearchprocess:informationseekingfromtheuser’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theInformationScience,1991,42(5):361-371.
IANNUZZIP.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J].Community&juniorcollegelibraries,2000,9(1):63-67.
TIMMERSCF,GLASCAW.Developingscalesforinformation-seekingbehavior[J].Journalofdocumentation,2010,66(1):46-69.
SALOVEYP,MAYERJD.Emotionalintelligence[J].Imagination,cognition&personality,1990,9(6):185-211.
MAYERJD,SALOVEYP.Whatisemotionalintelligence[M].NewYork:BasicBooks,1997.
⒗华.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8):71-74.
KIMKS.Effectsofemotioncontrolandtaskonwebsearchingbehavior[J].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2008,44(1):373-385.
刘妍,邹男男,程文英,等.信息搜寻行为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99-102.
SCHUTTENS,MALOUFFJM,HALLLE,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measureofemotionalintelligence[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1998,25(2):167-177.
黄韫慧,吕爱芹,王垒,等.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970-976.
王浩成,车俊铁.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3):109-113.
作者贡献说明:
王浩成:论文设计与撰写;
汪淑云:数据收集汇总;
车俊铁:论文设计修改。
EffectofUndergraduates’EmotionalIntelligenceonInformationSearchBehavior
WangHaocheng,WangShuyun,CheJuntie
DepartmentofLibrary,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261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太极推手大学生健康价值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l)对生理健康的价值。大大加强中枢神经的作用;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从而改善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2)对心理健康价值。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精神健康。
intheVisionofPhysicalEducationDiscussion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关键词】大学生挂科现象
近年来,“挂科”一词在大学生中风靡起来,一时之间成了校园里最流行的元素,“你挂了吗?”成了新学期开学学生之间的问候词,“没有挂过科的大学不是完成的大学”被很多大一新生奉为至理名言,颇有不实践一次不罢休的劲头。然而,与之相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挂科饱尝苦果,不能入党,不能申请奖助学金,不能参加学生干部评选,最最严重的是无法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造成很多悲剧。某大学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乡亲资助和学校补贴的,由于大一课程不适应导致多门挂科,无法再申请贷款,自认无颜见家乡父老,最终退学外出打工。另一名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是高考调剂进来的,一直缺乏兴趣,在加上基础薄弱,在大学学习六年之后还是没有拿到毕业证,被迫退学。每次看到这些因为挂科无法毕业的学生垂头丧气的来办公室办手续时,笔者心情都非常沉重,这些孩子们都是满怀理想进入大学的,当他们第一次挂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挂科走到如今的境地?我们高校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没有任何失误吗?
一、学生本人是导致挂科的最主要原因
(一)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学习目标缺失
经历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每一名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是信心满怀、对大学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很多学生一时之间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紧张而压抑,大学的学习自由轻松;高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大学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生活丰富多彩;高中班主任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大学完全没有老师对学习进行督促。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一部分学生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整天忙忙碌碌,随波逐流;一部分学生放松了,觉得大学就是要好好地玩,行动上没有了约束力,一到考试就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恐惧了,想到毕业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想逃避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和目标,最终自然会导致挂科。
(二)陷入各种心理问题之中,学习动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家长比较娇惯,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进入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长和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周围人的关照与呵护,一切都得靠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上、学习上、交往上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负面情绪,内心苦闷,只好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发泄,加上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网络媒体可以让学生和以前的朋友再次建立联系,从而摆脱孤独感和失落感,于是最终沉溺其中,将学业完全荒废。
其次,大学生都已成年,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受身边学哥学姐谈恋爱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校园里上演爱情故事,分散了很多精力,加上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相对单纯,缺乏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认识,在失恋的时候难以自我调节,使得不少学生在恋爱失败时自暴自弃,精神异常甚至自杀,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学业更是难以顾及了。
(三)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将挂科归因为老师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风气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具体表现为,好好学习诚信考试的学生被看作是没本事胆子小,反而作弊的学生受到追捧,因为作弊被发现的只是少数人,而被发现的人中受到严惩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还有些学生热衷于和老师攀交情,认为考试要想过关,只要和任课老师“关系好”就行,通过“走后门”没有过不了的课。更有甚者,将考试挂科归结为“老师故意整人”,认为老师不应该“刁难学生”,“老师就应该让学生都通过”。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把精力花在平时的学习和考前的复习上,反而整天琢磨着作弊的手段,作为学生的考试道德底线完全失守,最终导致大量挂科,或是被学校处分,开除学籍。
(四)学习技巧匮乏
(五)受意外事件的影响
少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为各种原因突发疾病,但是又不愿意申请缓考或休学治疗,往往也会导致挂科,还有一些学生家庭发生意外变故,无法从悲伤的情绪中恢复,也会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多门挂科。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早日走出负面情绪,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至于因此挂科不能毕业。
二、学校管理机制弊端也是导致学生挂科的重要原因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刚性强,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所爱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基本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管理,它要求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环节的学时量来设置必须课和选修课,规定各学期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毕业时所需要的最低学分,学生在选课、选教师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加上现在不少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由于高校对转专业控制一向严格,转专业比例非常小,很多学生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课程,心中苦闷,最后自暴自弃、不愿学习导致挂科。
(二)教师教学能力滑坡,无法培养学生兴趣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大学教育知识面宽,专业知识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前沿知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说法,才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此外,大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书本上现有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形式,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然而由于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绝大部分只与科研能力挂钩,而教学的影响很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搞科研、评职称上,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完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后对专业课也不感兴趣了。
(三)考试机制不健全,诱发不良考风
大学的考试模式主要以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为主,所占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考试形式分开卷、闭卷和提交论文三种,除了提交课程论文的考试形式外,其他的考试方式大部分都是由任课老师出题,任课老师改卷。这种老师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自然会存在老师放松评分标准,给学生一个好的分数,以取悦学生的现象。而学生也因此积极找老师套近乎,考后死缠烂打要求及格,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给教师施加压力。最终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完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想法,特别是有些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和舞弊,分数竟然比认真学习的学生还高,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诱发了不良考风,还使很多学生放松了平时的学习,最终挂科。
三、动员各方面力量,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
(一)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校,适应新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建立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定期谈话,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让任何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完善各种考勤制度,严格纪律管理和考试管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激励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绩,而不是投机取巧,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诚信观,定期邀请优秀的学习标兵、优秀毕业生作演讲,辐射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念,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要及时了解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突发急病的学生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于挂科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找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心中的困惑、调整各种不良情绪,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安排成绩的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帮他们克服难关,迎头赶上。对于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早日作好职业规划,鼓励他们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或选修课来丰富充实自己,或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课堂下也要与成绩差的学生多联系,帮助他们解答不明白的问题,培养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科研项目往往都是本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获奖的学生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互信,学生更容易喜欢上这门功课,因此更加刻苦学习,才更不容易挂课。
(三)高校应变革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情绪智力测量;情境判断测验;应用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理论主要有能力取向、混合取向与人格取向三种,其中能力取向将情绪智力视为一种认知能力,人格取向则将其视为一种低阶的人格特质,混合取向的定义则混乱复杂,是预测成功的集合体。作为一个独立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应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与其他概念相混淆,反映的也应是一种单一的、基本的心理现象,并且要有其独特的发生机制。因此,情绪智力从能力取向定义是比较合理的,即以情绪信息为操作对象的一系列认知能力,Mayer与Salovey[1]将其定义为“情绪感知与表达能力、情绪认知促进能力、情绪理解与分析能力、情绪反思性调节能力”。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一)情绪智力测量工具简介
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很多,但理论取向不尽相同,质量也良莠不齐。以下简要介绍能力取向比较常用的几个问卷。
1.情绪智力量表(EIS)
Schutte,Malouff和Hall等人[2]根据Mayer与Salovey1990年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了EIS量表(EmotionalIntelligenceScale,简写为EIS),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情绪智力量表之一。EIS是一份自陈问卷,初始为62题,因素分析后保留33题。量表有三个因子:情绪评价与表达、情绪调节及情绪应用。EIS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其中反向计分3道,总分越高则情绪智力越高。Schutte等人[2]使用该量表对某社区的328名被试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目前,国内使用较广泛的是王才康对EIS的翻译版本。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TheMultifactorEmotionalIntelligenceScale,简称MEIS)是根据Mayer和Salovey根据其1997年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该量表要求被试完成一系列任务,以行为表现为基础评估人们的情绪智力水平。
3.Mayer-Salovey-Caruso情绪智力量表(MSCEIT)
2000年,Mayer等人在MEIS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新的情绪智力量表MSCEIT(MayerSaloveyCarusoEmotionalIntelligenceTest,简称MSCEIT),并于2002年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MSCIETV2.0)。MSCEIT采用传统智力量表的形式,结果不依赖个人的主观评估,而是反映了被试解决情绪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量表共141个项目,由4个分测验构成,每一个分测验都包括两个任务,共8个任务,采用专家计分法与公众计分法计分。
信度检验方面,Mayer等人报告情绪各维度信度在0.77~0.91之间,总体信度0.92,重测信度0.86[1]。但也有学者指出MSCEIT各量表的信度中等,且分量表也没有很好的论证四个维度[4]。
4.Wong和Law的情绪智力量表(WLEIS)
Wong,Law情绪智力量表(WongandLaw’sEmo-tionalIntelligenceScale)是黄炽森(Wong)和罗胜强[8](Law)基于Mayer与Salovey1997年的能力模型编制。该量表主要面向职场,采用Likert7点量表计分,包括自我情绪评价、他人情绪评价、情绪调节和情绪运用四个维度,共计16题。
5其他取向的测量工具
除了能力取向,混合取向也开发了不少的情绪智力测验。比较著名的有Bar-on的情商问卷(EQ-i),Boyatzishe和Goleman的情绪能力问卷(ECI360)、工作能力量表(WPQei)等,人格取向方面有Petrides和Furnham依据特质情感能力理论编制的量表(TEIQue)。总体而言,当前大多数量表仍采用Likert式自评,基于能力取向的最高行为测验仍有待发展。
(二)当前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发展的局限
能力取向的测验主要是以Mayer和Salovey的三个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开发,然而很多问卷却得到了完全矛盾的证据支持。比如MSCEIT的元分析结果只能测出三个因子,无法证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对此,有的研究者更倾向于承认一个不包括“情绪促进思维”在内的三因素结构,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模型不应被接受[9]。又如EIS,国外很多研究者对其分析得到的维度都不一样。Schutte认为EIS是一个单维度的问卷,然而,Petrides等人指出EIS单个因素解释的方差太小,他们对其重新探索分析后,得出应该有四个因子的结论。国内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到的因子数与因子结构都略有差异[10]。
在量表的应用性上,至今还缺乏一个具有较高信效度且简短实用的情绪智力量表。有些量表的项目过多过长[14-15],有些则适用范围有限[16-17]。
综上所述,现有的情绪智力测评工具,多数是对情绪智力去情境化的主观测量,寻找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客观测量范式以开发更多有效的能力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境判断测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智力客观测量方式。
三、情境判断测验
情境判断测验(SituationalJudgementTest,以下简称SJT)是近二十年来诸多测量工具中最受重视的测评工具之一,其本质是根据测量目的,能对不同构念进行测量的一种测量方法。它属于一种低保真度的模拟,一般为给被试呈现一个特定的情境,并提供这一情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多种行为反应,要求被试对这些行为反应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而后将被试的选择依据事前设定的计分键进行比较后赋分,根据评分结果判断被试是否适合从事这项任务[18]。邱皓政将其在心理测验上的开发归纳为题材的搜集、试题的设计、试题计分及最后的心理计量特征验证四步[19]。
(一)情境判断测验的信度研究
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是测量测验稳定性的指标,但研究表明,重测信度和平行信度可能更适合SJT测验的信度研究[20]。因为SJT的测量本质导致试题可能包含多向度且异质的构念,而内部一致性的统计原理决定了它会低估了SJT测验的信度[21]。此外,试题数量也同样会影响测验信度。有研究表明,大约需35道题以上,测验信度才容易大于0.7[22]。
(二)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研究
增益效度方面,McDaniel,Hartman,Whetzd和Grubb[24]Σ庋榈脑鲆嫘Ф冉行了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情境判断测验对认知能力、人格以及这二者共同都具有一定的增益效度。
四、情境判断测验在情绪智力研究中的应用
现有的情绪智力研究中对SJT测验的应用并不多。最早的使用来自于MSCEIT量表中对情绪管理分测验的两个任务的测量。其中情绪管理任务共5题,以具体的情境为题干,下设4个行为反应,要求被试根据情境要求选择最有效的行为反应;情绪关系任务共3个情境,下设3个反应,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是对另一个人的情绪进行管理时最有效的行为。该分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MSCEIT的其他维度,尤其是情绪感知分测验所采用的面部识别任务与风景图片识别任务更多的是一种投射而非能力任务。此外,采用公众计分对MSCEIT的信效度可能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徐晓燕[14]是国内最早采用能力测验方式测评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她的理论结构虽然是一种综合模型,但为了弥补自陈式量表的不足,在翻译Goleman的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大学生的特点编制了20题的任务完成测验。该测验是将题干设为问题解决情境,要求被试在3个反应项中选出一个他在题干呈现情境下最可能采取的行为。3个选项依照情绪智力的高、中、低水平设置,分别赋值为3分、2分和1分。任务完成测验的拟合程度优于自陈式量表,但对于前者是否比后者更适用以及两者分数如何统合,并未做出说明。
许远理[29]在其情绪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基础上编制了一份视频式量表。该量表从新闻报道节目中截取情绪信息材料,设计两种题型:选择题和判断题,以Likert式5点计分评价自己对每个问题的行为反应倾向。计分标准从“完全不能”到“完全能够”分别得1~5分。该量表信效度验证结果良好。但情境(题干)并非被试群体(大学生)的典型情境,计分键的设置也有待商榷。此外,该量表的题目过长过多,测评方式也不利于推广应用。
王平[31]主要参照了EIS、MSCEIT和徐晓燕的任务完成测验编制了中学生情绪智力能力测验,包括四个分测验,对不同的情绪智力维度采用不同的客观测量方式。其中情绪管理能力采用了SJT测验范式,根据高中生的真实生活、学习情况编制了不同的情境,包括自身情绪困扰情境、同伴交往情境和家庭情境。通过呈现这些情境,要求被试对每项反应的有效性进行5点评定,其计分也采用的公众计分法。但其被试选取上过于有限(只有高一与高三),且题目数量太大,不利于问卷的推广。
综上所述,虽然SJT测验对于情绪智力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但仍有待研究者们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MayerJD,SaloveyP,CarusoDR.EmotionalInte-lligence:Newabilityoreclectictrait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8,63:503-517.
[2]SchutteNS,MalouffJM,HallLE,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measureofemotional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J].1998.25:167-177
[3]PetridesKV,FurnhamA.Onthedimensionalstruc-tureofemotionalintelligence[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0,(29):313-320.
[4]MatthewsG,ZeidnerM.EmotionalintelligenceacienceandmythCambridge[M].Mass:MITPress,2002.
[5]FarrellyD,AustinEJ.AbilityEIasanintelligence?AssociationsoftheMSCEITwithperformanceonemotionprocessingandsocialtasksandwithcognitiveability[J].CognitionandEmotion,2007,21(5):1043-1063.
[6]LopesPN,SaloveyP,StrausR.Emotional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theperceivedqualityofsocialrelation-ships[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3,42:641-659.
[7]PalmerBR,GignacG,ManochaR,StoughC.Apsy-chometricevaluationofthemayer-salovey-carusoemotionalintelligencetestversion2.0[J].Intelligence,2005,33:285-305.
[8]Lawks,WongCS,LyndaJS.Theconstructandcriterionvalidityof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tspotentialutilityformanagementstudie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4,89(3):483-496.
[9]MiejaM,OrzechowskiJ,StolarskiMS.Tie:Anabilitytestofemotionalintelligence[J].PlosOne,2014,9(7),1-11.
[10]黄锡慧,吕爱芹,王垒,施俊琦.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970-976.
[11]SharmaS,GangopadhyayM,AustinE,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situationaljudgmenttestofemotionalintellig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lectionandAssessment,2013,21(1):57-73.
[12]王平,郭庆科.情绪智力的客观测量方法介绍[J].心理研究,2011,4(6):15-19.
[13]ResurrecciónDM,SalgueroJM,Ruiz-ArandaD.
Emotionalintelligenceandpsychologicalmaladjustmentinadolescence: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Adolescence,2014,37:461-472.
[14]徐晓燕.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3.
[15]张俊.初中生情绪智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17]李子鹏.武警士兵情绪智力问卷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ChristianMS,EdwardsBD,BradleyJC.Situa-tionaljudgmenttests:constructsassessdeandameta-analysisoftheircirterion-relatedvalidilies[J].PersonnelPsychology,2010,63:83-117.
[19]邱皓政.识时务者为俊杰――情境判断测验在心理测验上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学探新,2012,32(5):439-446.
[20]LievensF,SackettPR.Situationaljudgmenttestsinhigh-stakessettings:issuesandstrategieswithgeneratingalternateform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7,92:1043-1055.
[21]WhetzelDL,McDanielMA.Situationaljudgmenttests:Anoverviewofcurrentresearch[J].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2009,19:188-202.
[22]ClevengerJ,PereiraGM,WiechmannD,etal..Incrementalvalidityofsituationaljudgmenttest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1,86:410-417.
[23]凌斌,顾金良,孙丽君,情境判断测验的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9:538-548.
[24]McDanielMA,HartmanNS,WhetzdDL,GrubbWLSituationaljudgmenttests,responseinstractions,andvalidity:AMeta-analysis.PersonnelPsychology,2007,60:63-91.
[25]MacCannC.Newapproachestomeasuringemotionalintelligence[D].Sydney:UniversityofSydney,2006.
[26]MacCannC,RobertsRD.Newparadigmsforasses-singemotionalintelligence:theoryanddata[J].Emotion,2008,8(4):540-551.
[27]FreudenthalerHH,NeubauerAC,HallerU.Emo-tionalintelligence:instructioneffectsandsexdifferencesin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ies[J].JournalofIndividualDifferences,2008,29(2):105-115.
[28]SmiejaM,OrzechowskiJ,StolarskiMS.Tie:anabilitytestofemotionalintelligence[J].PlosOne,2014,9(7):1-11.
[29]S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30]范会勇.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深受信息时代影响的群体。他们新的特点、新的思维等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所在学校学生情况,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对策。
“90后”大学生已迈入各个大学校园,他们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为大学生健康全面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活跃,充满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自立意识增强
在每一个学校中,都有部分贫困生,这些学生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但他们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并不会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有怨言,相反总是寻找很多机会去兼职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
(三)个性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家庭中习惯了被关爱和被包容,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学习、工作中不擅与同学沟通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四)缺少个人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五)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多数“90后”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工作、恋爱压力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如在学生干部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认为很没面子;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在心理方面表现极为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会负气离职,有的学生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六)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进校后放松了自己;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和想象中有区别,还有就是进这所学校不是他理想的学校或是因父母强迫来的,心理产生了落差;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去认识和理解,更没有确立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
二、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
(二)以人为本,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
如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办公室和三生教育团队(包括教学团队和实践团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三生教育讲座,帮助和培养“90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三)发挥高年级学生作用,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很多新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寻找到相同的话题和语言,他们更多地喜欢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去寻找如何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方法。因此管理中可采用“1+1+1”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模式,助理班主任由一些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主要是指导新生班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新生们正确认识大学,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困难。这种模式对新生教育可起到很好效果。
加强职业指导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因此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加强职业指导是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我校是三年制专科,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阶段,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活适应、了解专业、了解自我、认识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二年级的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和职业定向指导阶段,主要内容为: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创业训练等。如我们学校每年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年级的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阶段,主要内容为:职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三个阶段有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
(五)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心志
90后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弱。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为退缩或者懦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哪时能够勇往直前,敢于拼搏。
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常规活动,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受困难挫折的洗礼,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态度不再消极,不逃避责任,而是积极去克服困难。
1.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时代经贸》
2.张强,《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北京教育》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并由此引发多种不良后果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就此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间题,由此引出的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甚至有些事件由于情节恶劣触犯了法律。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带来了一定危害,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不安定因素。为此,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科学地揭示大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及其规律性,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对于我们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一、心理障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如此,其往往受着不良心理的支配。换句话说,每当一名学生作出某些异常行为之前,总是由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障碍所致。因此,要想避免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并教育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悔改自己的错误,就必须注意和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研究,从而有的放矢,加强多渠道教育、引导,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一)意识障碍
意识上的障碍是支配行为发生异常的重要因素。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大学生的这些障碍正是“社会不良的存在”在学生个体上“意识内化”的结果,这种“意识内化”的结果导致了意识障碍的产生。并且由于意识本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这种意识障碍就会驱使个体实施某些异常行为。
大学生的意识障碍与成年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其一,大学生的意识障碍受他们的阅历、年龄的制约,存在一些片面、直观的特点。其二,大学生的意识障碍是不稳定的,可塑性较强。由此决定了大学生意识障碍的可变系数大,受外界及形势变化的影响也会较大。
大学生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少年逐渐步人青年时期,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其心理也在发生发展着许多变化,这个年龄段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显示出这一阶段的一些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扭曲了的人生观。人生观的畸形是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与社会主义的人生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在18-23岁这个年龄段,由于处在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某些令人焦虑的意识变态,虽然其仅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面。如:学习态度上的畸形—企图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捷径混得毕业文凭;生活态度上的畸形—崇尚金钱和享乐,占有欲;处世态度上的畸形—把满足自己作为唯一目的等。
2.扭曲的道德观。道德是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使人们具有善恶、荣辱等观念,并通过由此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然而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面前,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倾斜。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真与假被颠倒,产生了颠倒了的道德观。
3.扭曲的认识观。正确的认识能够使人们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更具合理性。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变态,由于认识水平、范围等的限制,不善辨别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些时候容易受个体的情绪和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固执和偏激的变态认识观。
(二)心理需要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分为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形式,合理的需要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意识和不合理的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就是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不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生异常活动的直接酝酿和实施的过程。学生心理需要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生活上需要。不良的占有欲往往导致学生偷窃、诈骗行为的发生。相当数量的异常事件是与某些学生生活上、生理上的不正常需要是分不开的。2."需要”的畸形化。合理的需要构成了人需要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处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高级的需要制约着低级的需要,并且调节和制约着人的行为。而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他的需要系统总是处于畸形的状态。某种不良的需要处于恶性膨胀之中,使各种需要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
3.满足需要手段发生扭曲。一般来说,合理需要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需要的不良性质导致其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去满足,因此往往是通过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导致异常事件的发生。
(三)不良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情绪”有过一个定义:“情绪—从可察觉的身体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鉴于学生情绪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失控,由于情绪冲动视纪律与法不顾,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心理障碍会导致人的心理发生异常,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从上述对心理障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转变期,在此期间,生理方面已基本达到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出现障碍,如果这些障碍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力量,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二、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
(一)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修养
目前,学校已开设(心理学》课程,并正在尝试开设心理咨询。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自我调谐、自我解脱的能力较差,以致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自拔。通过心理教育,能使学生更具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通过听取咨询对象的主诉和交谈,给对象以建议、暗示或诱缓解其心理矛盾,扭转其心理偏差,扫除其心理障碍,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举办专题讲座及专题咨询
理机制的内涵及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高校应尽快建立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制度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据此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界定为在高等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冲击或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这种突发事件在内涵上具有突然性、破坏性、敏感性、不确定性、非预期性、持续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的事件;学生违反校规私用家用电器酿成的火灾事件;学生因学习、失恋的压力大而自杀的事件;因国内外大事件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①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在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促进高校安全与稳定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机制应包括预警、决策、动员保障、心理干预和信息沟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协调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与规范功能。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频发的突发事件,结合高校发生危机的一些规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思想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是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生命观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对防范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第一,生命观教育。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二是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论体现着生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生命本身的质量,智力和体力状态决定了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对他人和社会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第二,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特别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合法维权有序维权。
(二)建立危机教育机制,强调“预防为主”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突变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灌输和培养危机意识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军训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以此提高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③
(三)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常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的心态,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其次要控制大学生危机源。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五类分别是: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恋爱与失恋问题;就业压力大等几个方面。归结起来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压力主观认知引导,通过培养乐观人格、压力理论教育、体验式活动等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减轻大学生压力感。同时引导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客观环境危机源进行控制。
2、加强反应性心理危机干预,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
近年来,由大学生自身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降低引发突发事件的几率。一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表达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倾听是最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二是稳定情绪。通过安慰和开导减缓或消除受害人的痛苦和恐惧,准确而及时地危机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绪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三是教授学生自我缓解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把情绪表达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认知等。四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四)设立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各院、系、部负责人。应急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了解具体的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及时对外信息等。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也是快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因此全面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信仰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3]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4]马松,闫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