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要件有哪些?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实质要件,是指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所必须具备的实质上的必要条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实质要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是受要约人对要约的接受,是双方当事人就货物买卖交易意思表示的一致。

非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建议,仅应视为要约邀请,除非提出建议的人明确地表示相反的意向,

但《合同法》中未做此规定。其原因在于,《合同法》适用的范围很宽,例如,在适用于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服务和公共娱乐服务等合同时,就不应当要求要约必须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不过,具体到国际货物买卖,要约通常还是应向特定的受要约人发出。其原理在于,在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中,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在地域处于由国境阻碍的分隔状态,不便随时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无论要约是意欲销售货物还是购买货物,要约人在发出要约时应当有义务择定其相对人亦即受要约人,从而使其订约的相对人在开始时就特定化,以免造成不具交易合理性的一物数售或一款数购的情形。

《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合同法》第18条则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合同法》第19条规定了不得撤销要约的两种情形:

(1)要经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上述规定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应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合同法》第20条规定了要约导致失效的四种情形,即: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未作出承诺;

(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上述规定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应规定亦基本相同,但较之后者更加富系统性。

《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对于承诺的方式,《合同法》第22条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该法并未进一步规定缄默或不行为是否构成承诺,这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应规定有所出入,后者明确规定缄默或不行为本身不等于承诺。

(1)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承诺,但当事人有另约定的除外;

(2)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按照《合同法》第27条的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这一规定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应规定是一致的。应当注意的是,承诺不存在撤销问题,因为承诺一旦生效,合同即告成立。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受要约人发出了承诺,但却可能在法律上并非承诺,而是新要约。这些情况是:第一、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的承诺,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均为新要约。

但是,如果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超过期限不接受承诺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第二、受要约人的承诺对诸如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等要约的内容作出了实质性的变更者,均为新要约。

但是,如果承诺仅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变更,则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合同法》中的上述规定,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相应规定均无相左之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合同法》对合同的格式条款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所谓合同的“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格式条款亦称格式合同、标准条款、标准合同附和合同等,格式条款常常用于合同对方当事人广泛的交易,如交通运输、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大众消费等交易。在现代社会中,格式条款并非仅仅是大公司企业拟定印制的,很多中、小公司企业亦往往有看书的格式条款。

在国际贸易实践上,格式条款亦早已为众多当事人使用。使用格式条款具有方便、简单、快捷的优点。但同时却削弱了对方当事人的合同自主权,容易产生不公平,例如可能会产生不平等地有利于或不利于一方当事人的情况。《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合同法》第40条对合同的格式条款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如果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的默示责任,当事人不能改变,更不能排除。《合同法》第43条规定了订约过程中的保密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按照这一规定,保守对方的商业秘密是当事人的一项法定责任。但《合同法》并未对“商业秘密”作办界定,因此需要通过对诸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的解释,来界定《合同法》中的“商业秘密”的含义。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不得违反法律中关于合同有效性的规则。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按照《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由此可见,在《合同法》中,对合同的订立与合同的生效作了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时即生效。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相分离的。那么,这里的“特殊情况”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指关于合同生效的特殊条件。概括言之,关于合同生效的特殊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法定的特殊生效条件,例如审批、登记、备案等;另一类当事人自定的特殊生效条件,即附条件生效合同中的生效条件。

其次,《合同法》中规定了致使合同无效的若干情形。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招待会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此外,即使合同在总体上是有效的,其中个别条款亦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无效。《合同法》第53条便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形式要件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形式要件,是指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所必须具备的形式上的必要条件。

根据中国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作的保留,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作成。这里,“书面形式”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l、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书)或协议(书);

2、信件,即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的原始书面函件;

3、电报(telegram,cable);

4,电传(telex)。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合同法》不仅规定了书面合同形式,还规定了口头形式的合同和其他形式的的合同。

第二、《合同法》规定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在内的数据电文均为书面形式。但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书面形式并不包括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THE END
1.合同成立和生效的区别答:合同成立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了一致;而合同生效是指合同成立后在法律上得到肯定性评价,产生了当事人意定的法律效力。合同成立时合同生效的前提。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就是要使合同生效,产生约束力,从而实现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和利益;如果合同不能生效则合同等于一纸空文,当事人也就不能实现订约目的。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04/id/2742051.shtml
2.效力待定合同研究不过,尽管这个词并不确切,它还是大体上概括了效力未定合同的有权追认的人的类型。 我们知道,当法律行为具备成立要件及生效要件时,即发生当事人所欲实现的法律效果,成为有效的法律行为,学说上称为完全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不具备成立要件就不能成立,但当具备成立要件而不具备生效时,如何去处理?对不具备生效要件的https://www.lawtime.cn/info/hetong/htxl/xlddht/2008102734041.html
3.刑民交叉案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探讨——以合同诈骗类刑民交叉案件(一)我国法律对合同效力的规定 1.合同的生效要件 依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合同生效需要三要件。其一,主体资格的要求,即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主体若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将导致合同效力有瑕疵甚至直接导致合同无效;其二,意思表示要真实。主体在签订合同时意思表示不真实或不自由,都会影响到合同的效力;其三,标http://www.jyxrmfy.gov.cn/lilunyantao/20191215164521.html
4.合同成立的条件三要素有哪些律师普法3)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是: 1、合同成立并不代表合同生效; 2、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成立不一定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3、合同成立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合同的生效必须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https://www.110ask.com/tuwen/9746631634697837528.html
5.法规解读:总则第三章合同的效力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自批准、登记时生效。也就是说,某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的生效要经过特别程序后才产生法律效力,这是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例如,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法规定,中外合资经营合同、中外合作经营合同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http://www.flxihuluntan.zju.edu.cn/2020/1009/c54107a220516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