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P5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P9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P10
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作用?P11
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起积极作用,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P17
答:(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简述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P17
答: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河龙山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一条在今陕西境内,西起西安,向北穿越山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8、地域文化对统一(正统)文化的作用?P28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时悠久的中国,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9、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P31
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唐宋时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坡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3)古代改造自然另一项举措是开凿运河。中国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10、古代在保护自然方面有哪些作为P29
11、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P31
答:(1)土地的过当开垦。如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田,过度开荒植被破坏,引起沙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患十分严重。(2)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喜欢大兴土木。森林资源流失,黄河泥沙量变大,使下游的迁徙变成常态。黄河、长江、淮河越来越代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12、分封制的实施有什么特点和意义?P42
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始众多林立的人群走向融合,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形成。(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并不完全是所谓的专制社会。(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因为每一个分封出去的国家都要自己开辟生存空间,因地制宜的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才激荡出百家争鸣的文化。
13、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是什么样的?P44
答:可以从两方面看:(1)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引发了各诸侯国在君王主持的变法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思考、讨论,构成百家争鸣的重要部分;(2)是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加上生产力进步和社会需求,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民力发育激发思想意识,这也是百家争鸣的宝贵部分。
14、百家争鸣前后之间的变化是什么?P45
答: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1)春秋时期的思想更像学者、老师,他们宁静的思考,广招门徒。比如老子像学者,孔子像老师;(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由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争论,捍卫并发展本派的主张。(3)前期的著作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纪录,后期更多的是争辩的论说。他们在不断争辩中相互吸收和影响。
15、孔子仁的含义?P45
答: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但是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要求。对于为政者要求不要只顾自己和自己的宗族,要公正的对待他人;对于日常生活的人,则要尊重他人。
16、庄子的哲学思想?P47
答:庄子哲学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这是一种主观形态的解放,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不否认客观现实,强调超越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齐物”。避免用是非对错等主观看外物,打破自我为中心的限制。庄子有强烈的现实感,他的思想可以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
17、法家的思想是什么?P47
答: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交替有关。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有齐国管仲、魏国李俚、楚国吴起、秦国商鞅。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下约民,上约君,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但部分破产。后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发展了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法家理论对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很深。
18、墨家的思想是什么?P48
答: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的互爱互利;“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前提是提倡“尚贤”,要求选贤者为天子;“节用”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的节省财用。墨家是以劳动者出身,站在私有生产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19、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的结果是文学方面的原因?P60
答:(1)汉初文学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以后,文学风尚为之一变。当时作家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大力采集民歌,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表现。(3)五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