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广州法律援助处成立2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迎宾馆举行。在座谈会现场,一本泛黄的档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翻开它,一宗跨洋离婚官司详细地纪录了广州法援的点滴,也纪录下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伤过往。
羊城晚报记者薛江华通讯员阳树新
这个案子的承办律师是赵晓飞和王超莹。赵晓飞是广州法援的第一任主任,被业界誉为“中国法援第一人”。1993年,他以广州市司法局律师管理处副处长的身份,奉命组建法援中心。赵晓飞回忆说,广州市在法援中心成立之前,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没有专职的法援律师,指定辩护任务都是由法院自行与国办律师事务所联系,有时遇到律师出差或手头有要紧的工作,难免会敷衍应付甚至缺席。当然,也有一些律师会出于同情无偿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法律问题。
拉扯起广州法援的第一支队伍并不容易,在改制时,年富力强的大腕律师们都“下海”了,一些由于年龄、身体、家庭等多种原因没走的人就成为了第一批法援成员。可就是这支当初并不被看好的队伍,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也打了几场漂亮的官司,用法律帮助弱势群体取得应有的权益。
法律意见书送达悉尼家庭法庭后,立即引起了该法庭的高度重视。在悉尼家庭法庭的要求下,原告专程赶回广州,按照法援律师提出的原则和离婚协议方案,在黄女士实际收到了两万美元经济补偿的前提下,与黄女士签订了离婚协议。随后,悉尼家庭法庭作出准予双方离婚的判决。法援律师又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承认了澳大利亚家庭法庭判决在中国境内的法律效力。黄女士在拿到经济补偿、可以如愿前往北京治疗双脚时,流着泪对赵晓飞说:“是你们给了我生的希望。”
时过境迁,黄女士如今不知身在何处,她的脚疾是否已经治好也不得而知。至少,在当时,因为法律援助,她拿到了一笔让她重燃生活希望的补偿金。广州法援走过的这20年,为数以万计的“黄女士”点燃希望,收获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