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体验式法治宣传受欢迎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求助)
对温江区的群众来说,“法治”这个概念既不抽象也不枯燥,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还生动有趣、体验感强。近年来,温江区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教育相结合,打造起独具温江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同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优质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法治宣传更“接地气”“过家家”也能学法律知识
7月28日上午,温江区司法局举办的“体验法治快乐成长”阳光夏令营活动走进了万春镇天乡路社区的“星期8小镇”法治体验馆,26名儿童在法治志愿者的带领下,通过模拟警察、法官、消防员等角色的工作,学习到许多法律小知识。
记者看到,在“星期8小镇”这个法治文化体验馆内,逼真的“警察局”“银行”“法院”等建筑一应俱全,小朋友一边用“过家家”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一边认真地聆听志愿者的普法讲解。这种普法形式不仅趣味横生,效果也非常显著,不少小朋友经过亲身体验,已经将法律常识牢牢记在了心里。
据了解,“星期8小镇”是温江区大型法治文化设施民生工程重点项目。该体验馆依托“星期八小镇”强大的社会职业体验及亲子教育平台,充分融入法治文化元素,以3-13岁儿童、24-35岁年轻父母为目标受众人群,强化法治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馆内以成都普法宝贝“天天”“萱萱”和“星期8小镇”吉祥物为主线,以法治多媒体互动问答机、法治漫画趣味展示墙、普法照片墙、法治用品展示馆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星期8小镇”40个法治体验馆作为活动载体,有机植入丰富多样的“法律先行主题活动”“5分钟普法小课堂”等法治体验内容,结合职业体验的方式,抛开传统教育片面、生硬的弊端,让儿童在游乐中趣味地学习和接受法律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向社会征集法治建议培养“新市民”法治意识
在温江区推进“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卫星城”建设进程中,立足区域实际,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集体安置群体以及因工作学习留驻温江的人群定位为了“温江新市民”。
为了引导“新市民”逐步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习惯,温江区司法局以提升“新市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为目标,通过培育“懂法律、懂政策、懂程序”的“法律明白人”,评选尊法治、讲文明、勤致富的“守法模范户”,培育依法自治、文明和谐、民风淳善的“法治新家园”等一系列举措,营造“出门见法、抬头学法”的浓厚法治氛围,传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正能量。
热线24小时受理求助打造网格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在温江区和盛镇,“秀云工作室”已经成为了纠纷调解响当当的品牌。这个以首席调解员余秀云的名字命名的调解室,有余秀云、杨德智、杨碧群、陈松清4名专家型调解员,他们长年工作在调解第一线,各有专长。工作室不仅搞民事纠纷的调解还提供法治宣传、简单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请、政策法规解答、心理咨询等服务。
据了解,“秀云工作室”最大的特点是以柔性调解经验为基础,发挥人民调解融“情、理、法”于一身的优势,展开柔性的调解工作来帮助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今年,温江区发挥人民调解在民间纠纷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两翼”的调解组织建设。全面完成124个基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探索建立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28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这便是温江区司法局打造网格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在深化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后,温江区推进了网格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细分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需求,着力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援助、法律顾问、公证服务、纠纷治理体系,建设起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统一有序的公共法律服务业务体系。
如果群众想得到法律援助,温江区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支撑,10个镇街工作站及工青妇残、建设、民宗、看守所、人武部等12个部门工作站为基础,以114个村(社区)联络点为终端建立起的“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也让群众少跑了许多路。
同时,温江区建立起法律专家库,推荐驻区律师事务所担任区政府及部门法律顾问,为行政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法律意见支持。今年,顾问律师覆盖全区114个村(居)委会,全面参与基层治理、民主管理决策。
在温江区的企业中同样建立起“企业法律体检”制度,每年,律师都会深入中小企业孵化园服务“双创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免费法律风险排查和咨询解答服务。与此同时,温江区拓展了公证服务领域,与教育、国土、文体、规划等部门建立业务委托机制,为全区升学摇号、公共资源交易、区内重大赛事提供现场公证监督服务。而群众也发现,想办理公证,可以享受到免费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利民工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