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订《条例》?《条例》有什么亮点?
“《条例》早在2001年9月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历经了2014年全面修订、2021年部分修正,为保障四川经济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施行以来,条例部分条款与上位法不相适应,及时修订条例十分重要。”发布会上,省人大监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员苏家春介绍了《条例》修订的必要性,即修订《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是协同解决川渝法律援助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苏家春表示,在《条例》修订过程中,立法部门紧盯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围绕组建“双城经济圈公共法律服务联盟”,建立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完善川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内容,大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与现行《条例》相比,新修订的《条例》围绕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改革精神,坚持以上位法为依据,突出“小切口、真管用”原则,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不再重复规定,重在具体细化和补充探索。一是着力回应社会公众的现实需求,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二是着力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援助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三是着力推动川渝一体化协作,进一步构建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移送“川渝通办”。
从四个角度解读《条例》重要条款
“条例修订是2024年川渝协同立法项目,也是全国法律援助领域开展跨省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同步通过和同步实施。本次修订与重庆市在法律援助受理范围、办理程序、就近申请便利原则以及移送途径和时限等方面协同一致。条例修订后共20条,内容主要包括部门机构职能职责、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范围、程序和实施、川渝协作配合等”。发布会上,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筠从四个角度解读《条例》重要条款。
二是完善方式,从多元化层级上构建法律援助工作格局。明确鼓励和支持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等方式为法律援助事业提供支持。明确法律援助机构对群团组织提供法律援助应当及时给予支持和提供便利。总结提炼我省经验做法,规定法律援助机构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加强社会引导。
三是扩大范围,增加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情形。规定经济困难公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没有委托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不再审查申请事项范围。规定除法律援助法规定的情形外,军人军属、因公牺牲人民警察、消防救援人员的遗属以及孤儿、困境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等八类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情形。
四是结合实际,通过地方立法推动川渝法律援助协同发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条例规定推动法律援助跨区域合作;川渝两地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协作机制;统一两地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受理标准;明确申请人可以就近向两地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规定法律援助机构移送途径和时限等,共同进一步有效做好川渝两地的法律援助工作。
从五个方面抓好《条例》贯彻落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司法行政系统将从哪几个方面做好《条例》贯彻执行?
司法厅副厅长徐涤宇指出,法律援助关乎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的权益保障,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党和国家的关爱,是暖人心的重要民生工程。近五年来,我省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万余件、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案件3万余件,提供法律咨询80余万人(件)次,累计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40亿元。
徐涤宇表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任务,从五个方面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新修订的《条例》。
一是开展普法宣传。在全系统开展《条例》宣传活动,适时组织《条例》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法律援助机构人员运用《条例》,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能力水平。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条例》宣传活动,注重介绍法律援助形式、范围、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情形和获取渠道,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
三是强化质量管理。紧守法律援助“生命线”,开展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活动,围绕“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环节,抓住“标准、评估、人员”等关键领域,通过规范法律援助人员管理、强化案件办理的指导监督、抓实归档案卷的质量把控等有效途径,力争经过两至三年的集中攻坚,在全省范围大幅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四是加强服务供给。加强与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对接,为其开展特殊人群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便利。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行政区域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在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短缺地区提供法律援助。推进数字化建设,群众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网上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查询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
五是推动川渝协同。建立健全川渝两地法律援助协作机制,推动法律援助跨区域合作,打通川渝法律援助数据“末梢”,及时做到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移送“川渝通办”;做好法律援助实施工作“川渝协同”,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兜底保障功能,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