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们面临了就业大关......
统计数据显示,2007-2022年十六年间,全国法学毕业生人数由2007年的12.85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22.27万人,增长73.3%。
近年来,随着法律行业的快速发展,法学生和新入职律师在选择大律所还是小律所时面临巨大困惑。大律所通常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职业前景,但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小律所则自由度高、更贴近民生,但薪资较低,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有限。
所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法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01
大律所:
探索无限机遇
首先,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大律所。
实际上,以“大小”来区分律所可能比较笼统。而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大律所”就是包含了红圈所(如金杜、君合等)、精品所(如汉坤、尚权等)、大型连锁律所(如盈科、大成等),以及律师人数众多的大城市本地律所。
上述的“本地律所”,往往植根于某一特定经济圈或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凭借当地丰富的资源,能够更为精准地满足当地法律需求。尽管这些本地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畴可能不及大型律所那般高端或广泛,但因其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本地法律服务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对于刚毕业的法学生,大律所的广阔平台无疑是其最大的吸引力。进入大律所,意味着将有机会接触到高端复杂的案件,如企业上市、跨国并购和大型投融资项目。同时,大律所的国际业务,提供了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更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某法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红圈所,通过参与多个跨国并购案,迅速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法律经验,职业生涯飞速发展。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大律所的高薪资无疑是吸引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律师行业内,一直流传着所谓的“二八定律”,收入差距悬殊。例如,在北京某顶级大律所工作,往往年收入超过百万,远高于同行业小律所律师。同样,在上海某国际大律所工作的青年律师,因参与高端并购项目,获得丰厚的项目奖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02
小律所:
灵活性与自由度
律师是高压职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事多年律师工作的某律所主任就曾表示:“没有律师是不内卷的。”
在现实中,很多有过大律所执业经历的资深律师,因为每天的疲于奔命和无休止的加班,导致无法兼顾家庭和工作,最后要么离婚收场,要么选择从大律所出走。
从业务角度来说,小律所通常较为“接地气”,承接的业务主要包括婚姻家事、民商借贷等,所以准入门槛没有那么高。而在小律所工作也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类法律事务,能够迅速积累广泛的实战经验。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全面提升律师的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对于律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客户、是案源!在小律所工作,很多人常常为案源而担忧。但是,另一方面,小律所意味着律师有更多机会直接与客户互动,能够建立深厚的客户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律师的客户管理能力,更能打造个人品牌,增强职业竞争力。
03
选择策略与原则
1、资源利用
无论是选择大型律师事务所还是小型律师事务所,资源的利用和积累始终是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无数法律实践者验证的经验之谈。对于律师工作而言,丰富的资源和客户,快速积累了经验和人脉,更有助于职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在面试时了解律所的资源和客户,优先选择更有资源的律所。而在工作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律所提供的资源,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2、持续学习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的修订完善,而律师们也需要持续学习。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法律环境中,无论在大所还是小所,持续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是保持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例如,在某大律所工作的律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参加培训,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在某小律所工作的律师,通过自我学习和实践,同样也能快速提升了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对此,真正重要的是,律师应保持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当然也需要通过积极参加行业培训和交流,拓展视野和人脉。
3、灵活调整
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人生的“容错率”往往超乎我们的现象,勇于尝试和灵活调整,是应对职业困境的重要策略。比如,在大律所工作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律师们就可以及时调整职业方向,转入小律所。而律师们在小律所工作积累经验后,转入大律所,也能迅速提升了职业高度。
对此,律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职业方向,勇于尝试新的领域和机会,也应该制定灵活的职业规划,适应市场变化和个人发展需求。
“选择决定命运。”在大律所和小律所之间的选择,是每位法学生和新入职律师都必须面对的重要决策。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应权衡利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同时,律师在职业发展中,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持职业规划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法律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