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工资这么快就到手了。”拿到被公司拖欠的65000余元工资时,冯某感慨万千。
2023年初,公司得知冯某即将结婚,担心他因个人事务影响正常工作,便要求冯某签写离职表,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受石家庄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北京市君泽君(石家庄)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王恒为冯某提供法律援助,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意见。
这是去年我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一个缩影。
李相国
■多措并举
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
一边是需要得到法律帮助的困难群体,一边是专业过硬、素质突出的法律机构和律师,如何让二者结合得更紧密,值得思考。
李相国代表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印制农民工、残疾人、妇女、老年人等维权系列宣传手册,深入工地、市场、农村等地发放宣传材料,同时,对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考虑到他们出行不方便、上网不方便等现实情况,还可以开展“送法上门”等活动。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但可以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可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李相国代表表示,“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解决了百姓的困难,体现了政府的关爱,让不知道如何维权的困难群体,有了‘武器’。”
边丽英
■参与矛盾化解
让律师作用更突出
代理过多起法律援助案件后,王恒对“律师作为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当事人双方要付出更多精力、财力。”王恒说,在代理冯某的案件时,他坚持援调结合、以调为主的事前纠纷解决机制,多次跟公司方沟通,向对方出示证据,申明利弊,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意见。在王恒看来,与诉讼相比,调解程序更有利于修补矛盾双方关系,能够有效降低纠纷化解的成本。
“律师精通法律、熟悉司法实践、当事人信任等优势,将适宜调解解决的纠纷通过调解前置程序,有助于合理配置纠纷解决资源。”省人大代表、河北冀正律师事务所主任边丽英表示,律师具有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等独特优势,经过调解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培训后,可以成为调解员队伍的重要力量。在她看来,律师参与诉前调解,能够极大缓解法院的诉讼工作压力,不但能够有效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审判质效,还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边丽英代表认为,应该大力宣传律师调解制度的作用与优势,把律师调解引入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并在更多律师事务所建立调解工作室,承接更多的调解案件,同时,建立律师参与调解的经费保障机制以及考核表彰激励机制等,鼓励律师调解健康有序发展。
孙日华
■资源整合
让“法援”惠及更多困难群体
2023年,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列入我省20项民生工程,记者从省司法厅获悉,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13万件,提供法援服务超过10.13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02.67%。目前,我省已全面消除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空白点,全省共设立法援机构187家,实现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全覆盖,建立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4218个、联络点15206个。
我省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令与会的代表纷纷称赞,在孙日华代表看来,这份“成绩单”,不仅体现了我省下大力完善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体权利保护的决心,同时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