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务探索案例研究问题少年的阳光蜕变——优势视角下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增能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基本情况:梁某(化名),20岁,因犯盗窃罪被判处缓刑,实施社区矫正。梁某的父母是公司职员,家庭经济条件尚可,梁某与父母一起居住,家庭关系和睦,因其是家中男孩,从小被家人较好照顾。梁某上大学后,每月有1500元生活费,而其也在大学里兼职做模特,收入颇丰,但梁某用钱比较快,没有正确的金钱消费观,在大二时梁某因不能逃课做兼职,缺钱而产生了盗窃同学物品的想法,从此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问题分析
1.个人原因:梁某从小被照顾有加,而其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随意,生活懒散,做事拖拉。在大学期间与舍友经常外出去玩,消费金额高,花钱没有节制。
2.家庭原因:梁某的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家庭关系和睦,父母十分疼爱案主,会努力把最好的都给到梁某,导致他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
(三)需求分析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需求。梁某在校期间的消费金额远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消费观念不健康。社工需对其加以引导,降低重新犯罪的风险。
2.就业需求。案主被退学后无所事事,没有经济收入,是导致案主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梁某就业是降低其重新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
3.增强自信心的需求。梁某在被退学后,内心感到羞愧和自卑,感觉身边的人会看不起自己,心理负担重,除了每月来司法所报到外,不愿意外出,提升案主的自信心对于改变梁某的现状极为重要。
4.提高法律意识的需求。案主法律意识淡薄,多次盗窃均没意识到事情的严峻性,提升案主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二、服务计划
(一)理论背景
1.社会增能理论:社会增能理论认为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所导致,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障碍可以改变,而且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所以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能力可以不断增强。梁某曾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被退学后,他觉得身边的人都看不起自己,退学后的生活每天都呆在家里,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社工在介入时结合社会增能理论,协助梁某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握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二)目标
总目标:帮助梁某发掘自身优势,增强对自我认识,协助其重拾自信,重新融入社会,防止重新犯罪,顺利渡过社矫期。(1)第一阶段:了解案主需求,建立专业关系
实施措施:在初次面谈时,案主对社工有一定的戒备心,社工先从轻松的话题入手,尝试以“同龄人”的身份去了解案主日常的生活情况和需求,以梁某最近的生活情况作为本次面谈的切入点。案主在初次面谈中告诉社工自己现在与父母一起居住和生活,家庭关系和睦。在谈话中案主紧张的情绪开始得到缓解,案主告诉社工,因为这次事件导致自己被退学了,被退学后总会担心身边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怕别人带有色眼镜看自己,内心感到羞愧和自卑,感觉很无助,自己被毁了、没有希望了。社工在过程中一直专注倾听,在了解了案主的情况后,社工在言语上鼓励案主,引导案主要勇敢地去面对现在遇到的困难,鼓励案主去换种方式去表达对自我的描述,少采取消极性的语言,多试试运用“我可以去尝试一下”、“我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等的积极语言激励自己,社工的回应让案主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交谈愈发顺利,双方的关系拉近,与案主建立初步稳定的专业关系。
(2)第二阶段:正视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行为,正确认识自我
(3)第三阶段:发现优势资源,提高自我价值
实施措施:社工在与案主父亲沟通中了解到家人认为案主的优点有:善良、独立、友善、整洁和爱体育运动,社工随即引导他们将目光多聚焦在案主所具备的优势上,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案主鼓励和支持,让案主意识到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在与案主面谈中,社工利用绘制九宫格的方法,先是表扬案主最近有积极配合司法所的日常工作,在谈话过程中,社工运用肯定、鼓励的言辞与案主沟通,案主开始认真思考自身存在的优势,逐步向社工透露自己,并在绘制的九宫格写下了自己的优势:字好看、容易相处、有做模特的经历和条件、喜欢阅读、爱打篮球,共挖掘出了六点的优势。社工鼓励案主不管是否被判刑,他所拥有的的优势是不会改变,以此增加案主改变的自信心,提示案主不应该无限扩大自己被判刑的问题,否则容易对自己标签化而越来越丧失自信和自尊。社工通过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来不断引导案主从自我所具备的优势中培养自信,抑制负向力量,让案主感知到自己的优势,肯定能力,提升案主的自我价值。
(4)第四阶段:改善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改变当前的无力感
(5)第五阶段:树立就业的意识
(6)第六阶段: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实施策略:为了巩固案主改变的成效,社工结合司法所每月集中教育学习和远程教育学习的资源,在每月当面报到和个案面谈辅导中都提醒案主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必须要认真观看司法所每月规定的远程教育学习时数,同时也要准时参加每月的集中教育学习,吸取教训,在学习中做好笔记,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社工在后期的个案辅导中也对案主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和案主一起找出高危情景,通过还原情景,让案主能够发现自己在什么情况容易重新犯罪,如果再次出现这种情形自己会怎么去规避风险,最后也让案主独自列出五条违法犯罪的后果,让他真正意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危害性,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约束自身言行,以此来增强案主的法治观念,提升守法意识,纠正犯罪心理。
三、案例评估
(一)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全部达成。
(二)服务成效
2.自信心增强:案主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对比起入矫当天都有了很大转变。从之前的垂头丧气到如今的昂首挺胸,明显地感觉到案主如今情绪稳定、比较积极,能够坦然的讲出自己本次案件的前因后果,并作了自我反思。案主表示现在的生活方面不仅有家人的支持、还有朋友和社工的鼓励,案主愿意接纳这个全新的自己,去迎接之后生活多方面的挑战,充实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自信,对自我信心的评分也达到了8分。
3.顺利就业:案主从刚开始的比较拘束、对未来的迷茫、到现在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社工的引导下,案主学会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有了实际的行动,如今案主已经解矫并且持续就业了1年多,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
4.守法意识得到提高:随着社矫工作的开展和个案辅导的深入,梁某逐渐熟悉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规定,能够意识到之前行为的错误性,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接受社区矫正中,梁某能够遵守社区矫正的规定,而且在社区服务中表现也较为积极主动,能够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正视自己作为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没有出现过违规的情况。
四、专业反思
(一)服务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尊重、接纳、鼓励与肯定是关键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正处于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而又比较叛逆,社工在介入时要学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接纳他们的过去,这样他们才能够去信任社工。在取得信任后,他们才会愿意将更多的问题向社工倾诉,和社工建立稳定的专业关系,由此才能够有效地提服务的成效。另外,社工对于他们想要改变的想法和态度需要及时鼓励与肯定,社工的鼓励、家人的支持等都能够提升他们采取行动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更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