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一、文化
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特定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文化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表现为:
(一)非自然性。文化是打上人类创造印记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是文化民族性的体现,它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也是这个民族具有的一种共性。
(三)共享性。不同文化依赖于贸易、旅游、移民甚至战争而相互影响渗透。改革开放以来,外域文化涌入并与我们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其中某些内容经过本土文化的筛选、甄别后成为或正在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四)现实性。文化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古今中外的任何人类群体都必定生活于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受现实文化的制约、影响和熏陶。
二、法律与文化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一)法的精神根植于文化。萨维尼认为:法与一个民族的存在和性格紧密联系,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民族性的丧失而消亡。法不能离开文化母体,它经受着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而且不断接受和适应文化的要求和选择。同时,法律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法律、法的精神反映和诠释着民族文化。
(二)法的运行依赖于文化。法总是在既定的文化框架中存在和运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积以时日代代相传而来,因此法律要尊重文化传统。比如说调解和法律援助得以在我国有效推行,是因为它们在某个层面上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一致。
(三)法的变革受制于文化。当确立新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或以新的规则制度取代原有的规则制度时,这种规则与制度必须尊重与考虑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从我国现行正式实施的婚姻法就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如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条文虽然简短,但从文化表达了当下我国一种较为普遍的价值需求和道德情感,即夫妻双方都应当对家庭忠贞诚信;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则秉承了我国一贯的文化传统和家庭理念,即友爱和谐。此外,法的变革受制于文化还在于社会文化的改革会推动和迫使已经滞后的法做出反映和调整。比如在同性恋、安乐死等问题上,很多国家就经历了一个先伦理后法律,先是公众接受而后是法律接受的过程。
三、我国转型时期的法律规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中国法律传统是一个多维的文化现象,对现代法制有借鉴作用。如中国传统法制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道德评价,既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也重视执法者的素质修养、法律运作的社会效果和道德意义,形成社会调解与法制运行相结合的社会调控体系。但关键在于,法律传统中这些合理因素如何融入现代法律制度。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都处于碰撞乃至冲突之中。
真正适应和代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未充分形成,而当前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革过程又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等。在这些转型中,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是转型的核心。但社会转型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最终都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律虽不能直接干预人的思想,但法律的引导功能是强有力的。以法律形式肯定积极社会行为,反对消极社会行为,对违法行为予以制裁,引导社会价值判断,有利于社会思想文化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电力;分布式发电;配电网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电力建设仍存在重发电、轻建设的现象,没有合理的规划用电情况,加之各地区电力企业与国家电网之问的联系较少,使得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无法形成统一,从而难以保证配电网规划建设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更谈不上供电效率和质量的保障。因此,对城市配电网进行统一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电网,并将已收购的原地方投资电网一同纳入配电网升级改造,旨在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提高电网建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分布式发电对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1.1、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性
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不仅可以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有利于配电网建设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大多直接布置在配电网中,对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网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分布式电源在系统负荷高峰期能够转移定量的负荷,提高配网系统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2、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益
对于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应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的优势,从提高资源配置着手,着重于电源与负荷的合理分配,在满足配网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减少各用容量的投资建设,使配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投资建设成本最小。
1.3、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配电系统均是呈放射状,这种结构能有效的增强过电流保护的经济效益,简化供电系统的运行过程。当我们将分布式电源接入当配电网后,放射状的网络就会形成遍布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体系,潮流也很难顺利的从变电站母线流向各负荷,也就是说,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原有的继电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分布式电源发生故障时,整个供电系统的电流很受到很严重的影响,从而是破坏该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分布式电源的数量和种类是决定供电系统处理故障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要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公章处理能力,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开关设备的升级,从而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电流的充足供给。所以,当配电区域产生较大的分布式电源容量时,我们需要科学的提升该区域断路器的容量,以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的质量安全。
1.4、对系统电压的影响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系统之前,整个系统呈辐射状运行,但是,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整个供电系统转变为电源网络,从而引发系统的潮流变化,降低电压的稳定性能,危及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配电网络拓扑结构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电系统的质量安全,可是,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很多供电系统所采用的配电网仍然是辐射状结构,从而导致了负荷沿着馈线分布,电压沿着馈线潮流方向降低的运行模式。但是,一旦我们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系统,整个电网电压的稳定性能就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因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降低了馈线的传输能力,从而增加各负荷节点的电压数值,从而保障各负荷节点的电压安全。
1.5、其他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分布式发电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以及社会效益的影响不同。只有部分文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了不同分布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目前有多种分布式电源形式和接入系统方式,国外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的经济性、社会效益、设备自身的特点进行比较。而对于从多个分布式电源设备中选择一个具有较好经济性、社会效益性环保性却有较少文献涉及。包含大量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配电系统的供需平衡问题及实现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互联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作深人地研究。
3、优化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分方法
3.1、分布式电源的布点规划
分布式电源的布点规划指的是以原有的电网作为基础,再以新增负荷的大小确定分布式电源选址与定容。分布式发电配电网装置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其内容的选择和大小的规定。其不同的内容和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电压的分配、稳定性和继电安全。所以,必项要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好分布式发电配电网装置的内容和大小,从而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实现最优化的状态。在实施分布式发电的布点的规划时,应该结合顾家的经济条件和地区的地理状况再确定其核心内容和装置的友小,选择最佳的装置。
3.2、分布式发电的扩展规划
为了能有效的增强电力事业的经济效益,很多学者提出了利用拓展方式来完善分布式发电的规划理念,这种方式能科学的依据供电系统的负荷改变情况,当系统达到最大的容量限制之后,我们在保障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整个供电系统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利用电网升级、新建线路、变电所增容扩容以及在适当的位置安装适当容量的分布式电源,以促进整个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实用性。然而,在真正的分布式发电的工程当中,按照预算的将来发电的大小以及负荷的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信息作了仔细的分析探讨,如果电网不能达到相应的需求,那进一步的优化措施就是通过扩展的方式进行弥补。两种方式当中选择较为经济的一种作为优化方案,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结合国家的具体法规和政策、投资预算等。其中内容具体就是要按照当地的条件和资源的状况,积极管理好负荷等因素的作用、发电配网技术的使用性能和未来的优化问题、探究的内容和大小是否符合计划的规定、考虑合并联网和系统的安全防范问题等。经过以上严密的选择之后,最后筛选最佳的方案优化分布式发电配电网的规划
结束语
参考文献
[2]李娜,李永刚,李建文.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扩展规划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4,08:32-37.
[3]方陈,张翔,程浩忠,张沈习,姚良忠.主动管理模式下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网架规划[J].电网技术,2014,04:823-829.
关键词:归化;异化;旅游翻译;文化
OntheCulturalTranslationinTourismfromDomesticationandForeignzationPerspectives
——AcasestudyoftourismtranslationinQuzhou
Abstract:Thetranslationofpublicsignsinscenicspot,especiallythetranslationoftheculturalelementsinvolvedinthetourismtexts,ishighlyrelatedtotheadvertisingeffectsofthesignstothepublic.ThispapertakesthetranslationofthetourismtextsinthescenicspotsfromQuzhouasacasestudy.Fromtheperspectivesof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tdiscussestheculturaltranslationinthenamesofthescenicspots,thepoemsandthelegendsthatinvolvetheculturalelementsbasedonsomeexamples.Throughthediscussion,itisfoundthatbothtranslationstrategiesas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canbeappliedandachieveidealeffectsifusedproperly.
Key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TourismTranslation;Culture
一、引言
旅游景点的开发不仅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创收的手段,更是进行对外自我宣传,提高地区知名度,传播本地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旅游景点的公示语,是实现宣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外国游客方面,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对外宣传的效果。旅游景点的公示语翻译,不仅要保证游客能够理解语言本身传达的意思,而且要在语言的辅助下,通过对景点的游历,了解当地的文化,包括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称的浙江衢州,随着近几年在旅游景点方面的大力开发,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的前来,因此景点的英译对于传播文化,提高自身形象的作用重大。本文以衢州旅游景点的翻译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角度,探讨对部分景点在文化翻译方面的方法启示。
二、归化与异化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三、归化与异化策略对旅游文化翻译方法的启示
1.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
在词性上属于专有名词的旅游景点名称,在语言形式上短小精悍,简洁明了,但在语义上却很丰富。旅游景点的名称,除了包含明显表示景点性质的字词外,有时会包含很多其他如文化方面的要素。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的很多旅游景点在名称上也带有很浓的文化内涵。有的出自神话传说,有的出自独特的地理风貌,有的则出自历史文化。“景点名称的翻译主要偏重文化内涵的理解,当然还须结合语言的表达”(陈刚,330)。
可见在翻译景点名称时,要让外国游客通过景点名称了解文化内涵,单纯的异化可能出现译文难以理解的情况,同时不能准确或有效地传达名称中的文化信息,需要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解释说明。
2.旅游景点文本诗词歌赋的英译
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上,可以在尽量准备表现原诗词语义的基础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进行语言上的加工和斟酌,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进而更好地让旅游翻译文本实现引人注目,传播文化的目的。
3.旅游景点文本中神话传说的英译
通过这个神话传说的翻译探讨,可见在旅游景点涉及到的神话传说翻译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还原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直译和意译相互结合的具体翻译方法,对神话传说进行必要的补充解释,从而确保异化翻译的译文能够被外国游客理解,在文化概念,思维习惯或是语言上面出现妨碍语言理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外国游客充分认识和接收当地的特色历史和民间文化,从而为传说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四、结论
纽马克认为,文本具有表情、信息、祈使、美感、酬应、元语言六大功能(Newmark,2001:21)旅游景点的文本首先作为游客的指示和引导,需要达到信息功能,而旅游文本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又需要旅游景点的文本翻译实现祈使功能,传达文化信息,传播文化思想。通过对衢州旅游景点中涉及文化因素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策略的探讨,包括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旅游景点文本诗词歌赋的英译以及旅游景点文本中神话传说的英译,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旅游景点的文本文化翻译中都会有所涉及,不管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运用得当,都会有助于实现旅游文本的独特功能,有助于传播独特的文化,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Venuti,L.StrategiesofTranslation[A].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C].Baker,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1.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汤瑞林.旅游文化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基金项目]:2011年衢州市科技项目——“衢州创新型旅游双语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辩证关系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
一、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共生态的省份,天然民族资源和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显示出该地区原生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在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1项40处入选“国家级”,排名在浙江、福建之后位列全国第三脚。
1、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类型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民间口头文学。二、民间歌舞和民族音乐。三、民族民间工艺。四、民族节日。具体如表1所示:
2、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以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展现了自己“博”而“精”的特点。博是民族文化渗透的范围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是民族风情各不相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态与技艺精华。例如同是侗族的歌曲,侗族大歌和侗族琵琶歌在伴奏乐器,演唱手法上就有诸多不同。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弘扬民族精神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人口的迁徙,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担负着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人日益减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政府想通过旅游开发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将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的过程中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会造成原始文化形态的失真。因此处理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双赢模式的构建将会大力推动全民打开文化的宝库,守望濒危的文明。
二、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
1、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立性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开发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区有着诸多消极的影响。
第一,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旅游开发中商业化的驱使歪曲了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为了迎合游客的审美偏好,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背离了文化本身的涵义,趋向于商品性与演艺性。例如,传统活动、节日庆典和民间工艺通过“包装”变得舞台化和日常化,丧失了本身的圣洁感和文化价值。另外,通过对旅客猎奇心理的揣摩,一些民族风俗被改造,夸张,导向奇特、原始、神秘、甚至野蛮、低俗,导致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变味、衰落和失真。旅游开发中商业价值的追逐同样也破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很多民间艺术都是只选择其中有商业价值的部分断章取义的进行开发与传承。
第二,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性与丰富性遭到冲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好的地方大多是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随意开发。由于旅游开发不当,很多地方出现民族活动,非物质文化商品雷同,节目安排粗制滥造。例如,苗族蜡染技艺,苗族银饰技艺在很多少数民族景区甚至是非少数民族景区都能见到,并且没有自己的特色跟主题。此外,旅游活动的开展打破了当地相对封闭的传统文明,当地民族比较容易接受游客带来的“现代文明”,原有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审美情趣都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异。现代文明挤压了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存在空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受到严重冲击。
2、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统一性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开发为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营造了肥沃的土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绝迹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脱离了现实中的经济性与实用性。而旅游开发所重新挖掘、复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明,迎合了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与渴求心理,借助旅游业使不断衰落的传统得到复兴和光大,使日渐失去市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赋予市场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繁衍营造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旅游开发为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市场支撑。旅游开发产生的市场导向使政府,旅游企业自觉的打造自主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以文化品牌注意力来唤起经济增长点。进而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形成集民族工艺品经营,民族歌舞表演,民俗民风展示及民间技艺宣传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链。这对提高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知名度,加强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旅游开发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的保护途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有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才可能起到长足有效的保护作用。当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大都采用摄影录音,整理记录等静态的方式,也有注重对传承人的培养。但这些都不足以展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并且缺乏保护的原动力。而引入旅游开发,让人们从旅途中提高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参与、感悟及体验,既能扩大文化传播度,又能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如,结合抢救式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之旅”;结合数字化博物馆开展“穿梭时光寻找濒危的文明”;结合传承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学之旅”;结合民间活态保护,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民间技艺、民俗民风的“武林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