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
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
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
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
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
3.《中国艺术与哲学(全四册)》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碰撞,
看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们是如何解读的?
本书是在作者组织的永临书院哲学和艺术高级培训班上,授课老师楼宇烈等知名学者讲课时的记录,经整理修改汇集成册。
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对诗律、绘画、昆曲、书法、灯谜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楼宇烈教授在永临书院
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百姓生活,引导广大读者进行经典阅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育民族精神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卷目录
1.志于道,游于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楼宇烈
2.达理妙通天
——易学大师解读风水奥秘/张得计
3.功夫在字外
——漫谈书法与人生/张索
4.了彻心源
——禅宗与中国文化/陈中浙
5.“谜”之意趣
——中国灯谜趣话与佳谜赏析/卢志文
6.雅韵弦歌六十载
——梨园大师昆曲丛谈/丛兆桓
7.书法·笔法·规律
——从四则古书论谈起/郑晓华
8.寻觅津梁
——诗词创作的“易简之道”/钱伟强
第二卷目录
1.一切从艺术开始
——言辞、读书、艺术/崔希亮
2.银幕之下
——美国电影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电影业发展对策/俞剑红
3.舍筏的智慧
——《金刚经》导读/陈中浙55
4.翰墨聚珍
——观中国书画收藏市场的风云变幻/齐建秋
5.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走进昆曲/王丽媛
6.国博宝藏
——国家博物馆馆藏历代碑帖鉴赏/杨军
7.逍遥之境何处寻
——在与儒、佛比较的视域中感受老庄之道/李虎群
8.与古为徒
——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柯小刚
第三卷目录
1.唯变所适,惟义所在
——中国的智慧/楼宇烈
2.大智慧,大格局
——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刘延申
3.实现中国梦的好工具
——物联网与大数据/陈宗年
4.京师名伶话国粹
——京剧赏析/侯宇
5.从追寻《列子》的奥秘说起
——欧洲视野中的中国文化/杨一心
6.老庄之“道”的玄机
——中国文化基本概念的问答/李虎群
7.不可一日无此君
——墨竹的画法/陈相锋
8.修齐治平
——问道《大学》/陈中浙
9.再造人生
——书法价值的生活体验/周文彰
第四卷目录
1.从罗马到北京
——中华巅峰文化的激活/姜海川
2.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漫谈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苏士澍
3.个个心中有仲尼
——儒家的仁义之道/李虎群
4.复原长安,梦回大唐
——长安与大唐文化/齐东方
5.吴侬软语诉柔情
——苏州评弹/盛小云
6.虚实浓淡话墨香
——漫谈书法艺术/陈中浙
7.明法度求自在
——诗律略说/李达
8.此心光明
——用中华传统文化完善自己/陈中浙
4.《惠能的世界(修订本)》
走进“东方三圣人”之一惠能的世界
感受佛祖的智慧
一本重点表达如何运用禅学思想
来引导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的书
本书在介绍六世佛祖惠能如何顿悟,辞母远行学佛,如何把佛学中国化的同时,还讲了很多禅宗的智慧故事。
5.《坛经散讲》
解读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
称之为“经”的佛教典籍
放下烦恼,活在当下
感受六世佛祖惠能的《坛经》智慧
本书以讲稿的形式对《坛经》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读,同时还把《坛经》的十章内容整理成为慧能的十次讲座,语言生动,极具画面性,能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角与身临其境的感觉。
《坛经》即《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6.《冷枚白描罗汉》
历经康、雍、乾三朝的
清代御用宫廷画师冷枚的海外遗珍
7.《黄宾虹手拓集古玺印存(平装)》
一代国画大师的珍藏印谱
中日两位学人交谊的信物
你也可以有的黄宾虹“签赠本”
8.《清代陆王心学发展史》
传习儒家文明的返本精华
说心道学
看清学者重解亘古常青的陆王心经
9.《夏商西周史丛考》
先秦历史学大家的
最全面、最严谨研究成果集成
10.《柳诒徵家书》
史学大师柳诒徵家书首次公开
手迹影印,原汁原味,后附释文,便于阅读。
宣纸线装,宋锦函套,制作精良,宜读宜藏。
11.《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五辑)》
中古史前沿成果荟萃
青年才俊力作云集
12.《国王神迹:英法王权所谓超自然性研究》
法国年鉴历史学派史学大师马克·布洛赫经典之作
英国历史学家彼特·伯克推荐
“未来历史学家”必读书目
一部潜入“深层”历史的作品
当代为数不多的常读常新的历史著作
13.《中亚史》
一部通中亚“古今之变”之史
第一卷
第二卷
14.《晋祠稻米: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研究集体化时期晋祠稻米耕作技术
与社会变迁问题
从微观视角入手
通过分析晋水流域农业技术与社会变迁
深刻揭示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历程
作者用长时段的历史视角,研究了晋祠水稻的种植历史、传统稻田耕作技术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村社会。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诗句。晋祠稻米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被称作“北米之最”。
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也被纳入到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围绕传统技术改造、新农业技术推广,晋祠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乃至农民的生活、行为、思想都发产了重大变化。
15.《社会变革时期的财产纠纷与诉讼实践:
Y市法院1950-1965年民事档案实证研究》
汇集新中国成立初期财产诉讼众多案例
经济史、社会史、法律史结合的视野下
探索特定时期财产纠纷解决的最佳方案
诉讼档案表明,法院在当时法律制度不尽完善甚至有所缺失的情况下,依据既有的法律规定、政策和习惯,结合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实现了保障财产权利、维护社会经济制度的功能,其经验对于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完善、法律发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诉讼档案记载的民事纠纷与诉讼实践过程表明:除离婚案件外,法院审理了分家、继承、房屋、宅基地、债务、赔偿、买卖、合同、加工、抚养等各类案件,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
16.《籀经堂集》
研究陈庆镛仕宦与晚清政治的重要史料
也是研究经学和金石学的重要资料
晚清泉州人陈庆镛因极力反对起用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而被革职的琦善、奕山、牛鉴、文蔚等人,其耿直之声获得当时朝野的一片赞誉,与朱琦、苏廷魁并称为“天下三大耿直御史”。同时,他又是一位精研汉学和金石学学问渊博的学者。
陈庆镛
《籀经堂集》收录了陈庆镛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之前所作的诗与文,涉及奏疏、赋、各体诗、策问、策对、考、序引、书札、赠序、寿序、颂、赞、铭、记、传、碑碣、墓志铭、诔等诸多体裁,还包括了考释金石文字的内容。
这次整理出版采用清同治十三年(1874)晋江龚显曾印行的诵芬堂正本以及西泠印社聚珍版为底本进行点校。
17.《诗山书院志》
既是关于诗山书院的最完整的资料
也是研究古代书院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文献
诗山书院位于南安十二都山头城(今诗山山头乡)东岳庙后。原为朱子祠,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祀朱熹及欧阳詹。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拓为“诗山书院”。诗山书院内有朱熹61岁时对镜写真的自画像,半身拓印,这是朱熹治漳州行前在崇安五夫里紫阳书堂对着铜镜描绘的。
朱熹对镜自画像
《诗山书院志》为清代泉州学者戴凤仪所撰。分为十卷,设形胜、列传、兴建、书田、祀典、考课等门类,记述诗山书院的教育理念、组织建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内容。
诗山书院志
18.《慤书》
研究明代著名政治家蒋德璟其人
及崇祯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慤书》是晚明著名政治家、泉州人蒋德璟的文集,是其晚年从政的真实记录。
蒋德璟
蒋德璟(1593-1646),明泉州晋江福全人。明熹宗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因不愿依附魏忠贤,与文震孟同时遭排斥,直到罢官。不久升任礼部右侍郎,后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改任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三月,引罪去位。福王监国时受召参政,他固辞不赴。唐王隆武时,应召参政。不久,以足疾辞归。唐王败走后,蒋德璟绝食,卒于家。
19.《庄梅谷先生文集》
研究晚明社会、政治和历史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史料
庄履丰,生卒年不详,字中熙,号梅谷,福建晋江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馆选庶吉士。散馆授編修,转修撰。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分校《礼》闱,寻充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后奉兄丧归里,遭疾早卒。《晋江县志》将其列入“文苑”类,并称其“才具敏瞻,每有撰述,不劳草创,而隽气颷举,巧思勃发。既能敛才就格,又未尝以格掩才”。著有《庄梅谷先生文集》十六卷,另有和庄鼎铉同撰《古音骈字续编》(五卷)。
20.《丰州集稿》
丰州历代地方艺文文献的总集
研究闽南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
21.《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硝烟中的“天堂”
——图书馆在抗战中往何处去?
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购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优秀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
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