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光电目前共有4只债券,余额合计56.56亿元。
我们将东旭光电现有债券情况,梳理如下:
爆雷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中票是在银行间发行的,有承销商和评级机构背书,投资人都是具有银行间交易资质的金融机构参与,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要远超我们普通投资人,而今年6月和7月中诚信和联合评级仍然给出AA+的评级。直到11月18日债务违约,中债估值中心才将信用评级降为BBB。
评级机构很显然在其中充当“帮凶”的角色!难辞其咎
2、本次有两只债券违约,一只是含投资人回售选择权的债券,回售本金为18.7亿,行权比例85%,另外一只是没有回售选择权的债券,仅仅需要支付4100万的利息,并不需要支付本金。
为何不能先支付4100万的利息,东旭光电的流动性,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东旭光电资金紧张在市场中已经不是秘密,投资机构风控更清楚,此次18.7亿的回售金额,或许能反映出这一点。因为此前没到回售行权期,只能哑巴吃黄连,然而此次违约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祈祷以后能兑付了。
3、半月前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东旭光电账面有183亿的货币资金,虽然没有披露明细,无法得知受限情况。但2018年年报披露货币资金198亿,其中受限资金48.9亿。三季度我们按50亿的受限资金计算,东旭光电仍然有130亿左右的非受限货币资金。
183亿的货币资金,还不了20亿的债券,这场闹剧背后,是大众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审计机构的职业操守产生强烈质疑!
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货币资金大概率已经被占用或者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识别东旭光电的风险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评级机构和审计机构执业操守丧失,或者说某种所谓的“潜规则”,是这场闹剧的罪魁祸首,评级机构、审计机构难辞其咎!
—2—
疯狂的资本扩张
也许只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1997年,李兆廷从石家庄柴油机厂下海创业,与妻子李青以CRT装备制造起家。从几个人的小团队起步,逐步拓展到整条生产线,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CRT装备制造商。
之后转向平板显示方向,2010年一举成为国内光电显示材料行业的龙头。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市场上会多一个白手起家,奋发图强,最后成为行业龙头,成为民族骄傲的励志故事!
然而,故事和事故总在一念之间!
当时的宝石A深陷产品落后、连年亏损的泥沼。
2012年11月,李兆廷又通过北京赫然恒业受让宝石集团30%股份,全资控制宝石集团,虽未披露转让价格,但按照2011年的交易价格估算,30%股份转让价格不低于6.9亿元。
此后,东旭光电展现了强大的募资能力,
一味地靠筹资续命,没有形成真实的经营现金流,“故事变成事故”往往成为必然。
那我们如何识别呢?
—3—
财务报表透露的真相
东旭光电超强的募资能力与企业经营形成鲜明的对比。击鼓传花的游戏,在经济下行、银根收紧的2018年戛然而止。
我们将现金流量表简化之后,你会发现2012年东旭光电借壳上市后,凭借其超强的筹资能力,在资本市场上一骑绝尘。
投资活动现金流随着筹资活动,一直保持大额净流出的状态,经营活动那点现金流只能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看完现金流量表之后,我们再来看经过东旭光电一番操作之后,资产负债表会呈现哪些信息:
2019年三季报,东旭光电货币资金183.16亿,应收账款118亿,预付款项61.49亿,存货51.84亿,其他应收款18.21亿,流动资产共计444.89亿。再来看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95.13亿,在建工程49.57亿,商誉27.02亿,长期股权投资22.20亿,其他非流动资产50.91亿,非流动资产合计279.51亿。
虽然总资产高达724亿,然而大部分都是: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商誉、其他流动资产等这类比较容易出问题的“不良资产”,就连理论上最优质的货币资金,目前来看大部分已经被占用或者直接就不存在。
资产质量大打折扣,但负债却是真实存在的。
负债:短期借款101.29亿,长期借款29.54亿,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32.38亿,应付债券52.84亿,有息负债高达216亿,另外应付债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是实实在在要还的。
也就是说,资产大大折扣,负债实实在在存在,如此资产负债结构,通过理论计算的52.68%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失去意义。
看完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之后,利润表已经失去分析的意义。
东旭光电爆雷,除了谴责评级机构和审计机构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对于价值投资而言,判断企业,一定要注意经营活动现金流。尤其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仅仅是依靠筹资续命,经营活动现金流没有太大改观的企业,无论有什么样的故事,无论有什么样的涨幅,还是规避为好,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