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是什么让律师从“期望被咨询”到“害怕被咨询”?》
我是律师。
3月初,一篇《我是律师我拒绝免费法律咨询》的帖子在很多律师的朋友圈转发,正如上述所讲,尽管很多律师以友谊的名义在帮忙,尽心尽力回复了很多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免费咨询,但最后却反而得不偿失,有时不仅得不到咨询者的谅解,还让自己在“期望被咨询”和“害怕被咨询”中越来越纠结!所以,这样一篇能够代表律师“声音”的帖子便很容易引起律师们的共鸣。
律师该不该提供免费咨询?对于这个问题,律新社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人士和非法律人士各有不同声音。有些公司白领认为,律师应该接受免费咨询,在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如果和律师做朋友什么都要谈钱,那会很伤感情。而有些人则认为,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咨询,不应该收费,但如果涉及到紧急并且关系重大的法律问题,花些钱请专业律师解答还是应该的。
那么,律师为何拒绝“免费咨询”?又是什么原因让许多律师从“期望被咨询”到“害怕被咨询”?我们一起来看看。
律师“被免费咨询”的那些奇葩经历
但是,每一位律师有其专注的专业领域,每个专业领域并非完全相通,在很多人的眼中,律师似乎是一本“法律百科全书”。
(小编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律师朋友的吐槽)
律师咨询该不该收费?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律师咨询都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国外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法律咨询服务市场,对稳定法律事务、律所合理经营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的法律咨询服务市场还不成熟。有的律师认为,朋友咨询还收几百元的服务费并不现实。
律新社了解到,不少公司白领认为,律师和医生、教师相似,身体不舒服问一下医生朋友或者孩子功课辅导问题向教师朋友咨询一下,这还要收费,岂不是太可笑?而且咨询朋友,本身就代表对你的一种信任。
律新社采访的几位律师皆表示,朋友咨询法律问题是对其信任,这在人情社会是避免不了的,大家不论是咨询还是案件代理都首先考虑相熟的或者朋友推荐的律师。
有社会学家做过研究,亚洲人偏向于人情社会,西方人偏向于法治社会。中国人做任何事情似乎都要考虑人际关系。
然而,优秀的律师,他的思考、判断、解决等等各方面出色的能力,都来自漫长岁月的积累与沉淀。这种漫长岁月的锤炼,是其他人难以承受之重。
普通人一生可能只遇到一两次纠纷,一个企业一年可能只遇到一两次严重问题,可是作为律师一年要解决上百起纠纷和上百个严重的企业问题。律师需要针对每个问题、每个纠纷为其量体裁衣,提供独一无二的法律服务。这不仅需要高强度的工作,也需要很好的抗压能力,长此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正式律师的价值所在。
律师的劳动是有价值的,然而目前在国人观念中,律师熟知各种法律知识,回答简单的法律问题对律师而言仅仅是举手之劳而已。
“如果宣传到位了,所有的律所都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公示,就不存在这种免费咨询了。”姜曙滨律师同时解释到:“当然,收费的标准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可以制定不一样的标准。”
向律师咨询法律问题的正确姿势
1主动通报你的姓名
2告知你的身份信息
在告知律师姓名的同时,请告知你的职业和职务等信息,以便律师对你的个人状况有一个基本判断。对律师来说,面对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和一个公司白领或者一个企业HR、高管等群体,其解答的方式和内容也显然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职业和身份特征意味着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特定的问题场景。
3告诉律师你所在的地区
在向律师提出咨询问题时,请主动告知你所在的地区或城市。更有利于律师给出更准确、更完整、对你更有帮助的解答意见,也更有利于与律师确定是否需要下一步的委托,律师解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差别。
4对律师业务领域有基本了解
5请不要问“在吗?”,直接说事就好
6一次性、完整描述案情或所询问题
由于律师要对自己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则需要穷尽一切手段掌握尽可能完整、全面、准确、真实的基本信息。如果律师一看咨询问题基本要素介绍不全,则没办法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7主动表示支付报酬的意愿
因此,在准备咨询律师时,就尽可能不要抱着免费咨询的态度面对律师,除简单问题需要向律师确认和求证外,其他稍微复杂的事项,在咨询律师时就应做好可能会委托律师的准备。并向律师表明在必要时委托律师、或者通过其引荐委托其他律师,并支付报酬的意愿。对于简单确认求证的问题,咨询过程中如果直接向律师发个红包,想必TA会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