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福生及朱兴友、黄政红、李洪云等6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围绕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询问。副省长任军号率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高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等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
现场询问
总量不大、分布不均如何解决
朱兴友委员:我省公共法律服务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扩大总量、均衡资源,加强乡镇、农村地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省司法厅副厅长赵祖平:依靠科技力量,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的三台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法律服务机器人的投入,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全覆盖,让群众在全省任何地方都能通过法律服务机器人享受平等的法律服务。
特殊群体公共法律服务权利咋保障
李洪云委员:对低收入群体、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法律服务方面,我省还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省人社厅副厅长谢群: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人社部门引导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把农村户籍的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截至今年6月,我省99%的建设项目参加了工伤保险。同时,全省通过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履行为员工参保的法定责任。在劳动争议的解决上,建立了147个省、州、县三级的仲裁院,开通了农民工劳动争议的绿色通道。2020年,全省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1.7万件。
省司法厅副厅长赵祖平: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省建立了专门的法律援助平台。在指派特殊群体的法律案件时,要求律师必须执业5年以上,从而保证法律援助的质量。下一步,将通过开通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现特殊群体随时申请、随时受理、随时指派,同时,在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可以容缺受理。(春城晚报记者孙琴霞实习生黄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