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无法不立”,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像铁轨对于火车一样,脱离了这条轨,必将导致国家的混乱甚至国家的存亡。法律对于国家是如此之重要。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公民在法律知识方面仍然很欠缺。特别是位于西部边陲的人们。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法学专业者的责任。同时,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力普法宣传,还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机会。本着“学法用法,服务社会”的宗旨,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一、法律援助的产生
广义上的法律援助是指为经济困难的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减收或者完全免费的法律帮助的一种制度。服务的形式可以是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刑事、民事、行政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和公正。狭义上的法律援助是指符合资格的申请人,在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中提供代表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服务,目的是确保任何具备充分理由提出诉讼或答辩的人,不会因为缺乏经济能力或出于弱势群体地为而无法打官司,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法律援助市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61546;由此可见,社会各界法律援助组织的成立是有法律依据的。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就是依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依靠法学专业的法律知识资源优势,经院团委同意,报校团委批准成立的。
二、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成长历程
(一)、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及内部组织结构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无偿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它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对于培养法律后备人才和解决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1547;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正是本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而成立的。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前身为石河子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1月,它是一个以在校法律系本科生为主要成员,并聘请校内外教师,律师为指导老师和顾问,面向社会经济困难的公民依法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社团。
该中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工作原则,以义务法律咨询、宣传法律法规为其基本的工作内容;以论坛、讲座等方式学习法律法规,总结实践经验;组织其成员深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活动,并且积极开展同国内各法律院校同类社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事物总在不断发展中壮大,作为石河子大学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的法律援助的专业性公益性社团,该中心自它成立起的第一天就谨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学法、用法、普法、援助”这一核心大胆尝试,尽其所学积极为在校师生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石河子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发展到今天的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由于工作的需要,精简了一些部门,其内部组织结构为委员会,团支部,主任,副主任,事务部,档案部,外联部和宣传部部门。
(二)、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活动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以接待咨询为日常工作。同时举办自成立以来的每年的重大法制宣传日活动。例如,举办每年的“3&61590;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每年的“五&61590;一”、“六&61590;一”、“十&61590;一”校园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每年的“12&61590;4宪法宣传日”普法宣传活动;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十&61590;一物权法宣传”活动,承办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送法下乡活动,以及协办每年的“西域法学高峰论坛”。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咨询上万次,接待案例上千个,并案件近十余起,真正地帮助了经济困难的公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9月2日,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我国著名法学家,刑法学泰斗,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深法学教授马克昌来我校作专题讲座,并高兴地给法律援助中心题词:“维护弱者权利,保护公平正义”。马克昌教授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享誉学界,与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合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马老对法律援助中心给予厚望,他希望我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弱势群体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大普法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保护弱者权益,维护公平正义,我们将继续努力,不辜负马老厚望。
10月13日,我校再次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室主任姜明安,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室副主任兼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院长王磊,刑法学研究室主任陈兴良一行四人来到我校,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并分别高兴地给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题词,对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给予了厚望。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存在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大学生法律援助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以上论述来具体分析大学生法律援助存在的意义。
(一)、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存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个以在校法律系本科生为主要成员,并聘请校内外教师,律师为指导老师和顾问,面向社会经济困难的公民依法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社团。该中心自它成立起的第一天就谨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学法、用法、普法、援助”这一核心大胆尝试,尽其所学积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根据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成立的宗旨,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事务及开展的活动,(这些已在上文中论述过了,这里不在赘述)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讨论,论坛及模拟法庭等内部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坚实,还为对外援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首先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平台,有利于自身理论的提高,真正体现了“法律援助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61548;
其次,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法律需求的窗口,促进学生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法援通过对外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案件等,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们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地做到了边学习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能够为贫困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创造一种很好的法律援助模式。“法援所承办的每一件案件都是贫困者的案件,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最普通民众的法律需求,使学生在承办具体的案件中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司法公正。在这样的案件中进行律师职业道德教育所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达到的。这有利于培养承办案件的学生对于全社会特别是当事人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目标的奋斗、献身精神。学生在办案中能够培养社会正义感和职业道德,从而使法律援助案件有质量上的保证。”&61549;
总之,大学生法律援助的存在不仅可以使法援的成员学到法律方面的知识,更能学到社会实践的本领。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不仅把我们所学的理论得到了应用,还锻炼的我们的沟通交际等综合能力。
(二)、大学法律援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个面向社会经济困难的公民依法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社团。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自它成立起的第一天就谨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学法、用法、普法、援助”这一核心大胆尝试,尽其所学积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从该中心的性质就能看出它的成立对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利用节假日和法制宣传日开展的法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一方面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法律知识,增强了他们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广大群众受益。另一放方面也为国家普法,进行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年来,法援通过定期的普法宣传,法律知识讲座和举办法律咨询等多种活动方式,使法援在学校师生和观大市民及周边团场连队里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两年来,该中心立足于团场,扎根团场,在团场司法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实践基地,为团场职工全心全意服务。另外,法援以节假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市内街头的法律咨询活动,接触到诸如劳动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离婚财产等各种常见的法律问题,为不少的人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法律援助中心安排由人员值班,接受来访、来电咨询。一旦遇到无法一次性给予答复的疑难纠纷,我们会向我们强大的依靠力量——法律系精通各部门法的老师请教,集体协商争取找到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案,以解决当事人的困难。
中医诊所越开越多
香港长期习惯西医,但现在,中医诊所越开越多。以浸会大学中医药诊所为例,在几年间从最初的一家发展到15家,累计求诊人次已达120万。香港市民2012年的中医求诊中,约六成是全科门诊(普通科),三成为针灸服务,其余是专家门诊和骨伤推拿等。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资料显示,香港目前共有6500多名注册中医,约占中西医总人数的33%。执业中医向市民提供服务约占本地门诊服务的1/5。
整体而言,香港中医的收入还是低于西医。香港中医药专业学生刚毕业后的收入大约在1.5万港元左右,只有西医学生的一半左右。
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药学博士赵中振表示,越来越多香港市民开始寻求中医进行治疗、预防和康复,中医在香港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香港中医的地位并非一直如此。在香港行医20年的注册中医冯玖说,前,中医行业基本没有规管,当时的政府任其自生自灭,中医大都“寄居”在中药铺内坐诊,法律上只能使用“中医”、“中医师”或“国医”等名称,不能称为“医生”。
如今,香港八成中医师在私人诊所,两成在慈善机构或三方合作公营诊所服务。
过渡政策支持民间中医
根据1999年通过的香港《中医药条例》,所有在港执业的中医必须注册。想要成为注册中医,必须通过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而参加资格考试前,必须完成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认可的中医执业训练本科学位课程,或与该课程相同的课程。
香港中医本科课程采用6年制,包括4年半临床前期(中医理论)授课、1年半见习临床期。中药课程是4年制,包括3年课堂教学,最后一年要去药厂和实验室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
赵中振表示,中医本科课程中,西医内容大约占三至四成,但执业资格考试不涉及西医内容。
冯玖认为,西医学生毕业后自然成为医生,中医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执业资格考试,因此要成为注册中医比西医要难。
冯玖介绍说,立法规管、注册制度确立了中医的专业地位,过去只有西医可以签发病假证明、撰写工伤报告,现在注册中医也可以。
根据《条例》,在2000年1月3日时,拥有至少15年连续执业经验,或拥有至少10年连续执业经验兼具有效学历的中医,可免考核,直接成为注册中医;拥有10年连续执业经验但无有效学历的中医,或在香港连续执业不足10年但拥有有效学历的中医,可通过一次性的面试注册审核获得中医执业资格。
对中西医分开管理
香港中医有法定管理组织——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执业中医师、中药业人士、西医、教育界人士、业外人士和政府人员。香港西医也有法定医疗专业组织——香港医务委员会,负责西医注册及管理等事宜。
两个独立的法定委员会针对两个不同的医疗专业成立,分别执行和实施不同法例。特区政府表示,将西医、中医分开管理是为了确保传统中医在香港健康发展。
冯玖、赵中振都认为,香港的中医管理制度仍在“磨合期”。冯玖说,虽然有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但中医药管理高层仍由西医行政主导,是外行人管内行人,因此仍有一些“不合理”。“很多市民都会带着西医的化验报告、X光片去找中医。但中医至今仍没有权力转介病人做X光检查和开化验单,对中医而言不公平。”
此外,根据中医守则规定,中医采用的治疗方法应依照传统中医药学基础,开出中药材或中成药处方,不可使用其他医疗专业法例所涉及的专业治疗方法。如果有中医师被发现开西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辖下的中医组接获投诉后,如裁定有违规行为,有关中医将被纪律处分,甚至除名。
关键词:中药学;科研素质;培养
2015年4月,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二部委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中强调加快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5月,国务院颁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充分说明中医药行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心之一。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中药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中药学专业人才是当今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效,探讨中药学专业人才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入学专业教育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启求学之路的第一堂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1],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2]。而入学教育一般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入学基本教育是成就优秀大学生的关键,而专业教育则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我院入学教育分三个层面,首先是新生见面会,辅导员、班主任和同伴辅导员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其次是全校入学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适应能力教育等;再次是学院举办专业教育,各专业负责人介绍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现状及前景、学习条件等。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入学专业教育是给学生划一个轮廓,让他们自己绘制美丽的专业蓝图。
(二)由浅入深的专业理论教学为培育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院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及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炮制与制剂、质量分析、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专业人才。
中药学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带领中药学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在教学研过程中,老师能发现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理论课的学习是基础,也是补充。
(三)实验技能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寻找科研兴趣点
中药学本科生实验技能培养以师生为主体,学校学院为实验提供场所、经费等条件。技能操作有理论课教学实验,野外采药,科研助理,开放性实验,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等。
我院中药学本科生开设专业理论课对应的实验课程。此外,学院老师招募科研助理,协助老师或研究生做一些实验项目;各教研室还开设本专业的开放性实验,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实验;学院组织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指导老师团队,系统培训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等;校团委、院科教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研活动。
(四)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开启科研之旅
中药学本科生在理论课学习和实验技能操作过程中培养科研兴趣。其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是有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提。因此,培养其科研兴趣,激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于培养中药学专业科研人才至关重要。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方面,我院着手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校院领导高度重视中药学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为有效激励中药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兴趣,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思维,提升科研素质,学院开设院内教授系列讲座,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有关科研活动,增强自身科研素养。
第二,邀请国内外中药学、药学专家开设系列讲座。先后邀请美国密西西比大学IkhlasA.Khan教授、DaleG.Nagle教授,美国农业部DavidWedge教授,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曹德良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学RaimerLoebenberg教授、RaimerLoebenberg教授,卡尔加里大学郑熙隆教授,巴基斯坦国家科学院主席Atta-ur-Rahman院士,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教授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这些学术活动既是学术盛宴,也是最好的专业思想教育和科研意识的启蒙。
第三,为推动我院与国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以与国外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境)外学习和研修。已先后已选派10名优秀本科生(2014年4名,2015年6名)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交流学习。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于2014年参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香港文化交流之旅,推动了两地教育交流。这为提高我院中药学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对本院中药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参与了科研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文献检索查找所需专业资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检索工具,也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2)通过参与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养成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通过科研选题、设计方案、申报立项、完成实验、课题总结、答辩、撰写科研论文等,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的机会;(4)通过学生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简介等科研过程,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和锻炼
通过参与科研素质训练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而激励自己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对我校历年推免生进行调查,发现推免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外,几乎都参与过科研工作。
(三)学生的科研活动取得可喜成绩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学院在挑战杯比赛和学生科研课题申报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学生每年均有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药学院学生共获批科研项目78项(其中省级24项,校级53项),其中中药学专业学生科研立项占全院的二分之一。2011级中药学专业三名同学在全国首届中医药社杯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国42个参赛代表队);三名同学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共126名选手,一等奖全国取9名,二等奖全国取18名)。
(四)培养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中药的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需要我们中医药人去传承、发扬、创新,但中医药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需要知识面广且深的中医药团队去攻克[3,4]。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科研能力,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我们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三、思考
我院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学校的关心下、学院的培养下,凸显出了不少中药佼佼者,但学院能否培养更多的能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快落实本科生导师制[5],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2)给本科生开设本专业的综合大实验[6],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的本质;(3)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7]的质量要求。
四、结语
加强中药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查阅资料、主动自学、科研思维、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时展对中医药高校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高校立足的根本。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关心、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本科生科研活动必将蓬勃发展,为其继续深造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会有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中药学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吕高,汤磊.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策[J].新西部,2014,(3):107.
[2]李元元,李鑫.浅谈当代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5,(7):96.
[3]王永炎.中医药科研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7(17):705-707.
[4]张霄潇,莫美,马双成.中医药科研方向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1(21):233-235.
[5]夏蓉,车念聪,王蕾,等.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型探究[J].中医教育,2015,3(39):46-49.
目前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普遍体现“课程加实验”的模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为一体[2],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过程;传统的、印证性的实验多,综合性、研究性、开放式、自选式实验少;实验内容多年无更新,缺乏创新性;各课程的实验互相分割、独立,缺乏综合性、延续性,无法提高学生跟踪研究的兴趣;考核方法单一,一般只提交实验报告;实验课没有单独计算学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动手能力提高有限;未将中医药现代化实验方法融入本科生教学过程,导致研究生入学后实验设计能力普遍较差,在科学研究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适应21世纪中医药学科发展所需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
2加强中医药学专业本科生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革新。
2.1构建实验教学和监管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只作为验证原有理论的角色,首先要摆脱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实验教学所占学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创建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符合中医药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和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各个实验教学环节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突破口,强调以科研问题为核心内容,使学生将理论课所学的相对独立的各学科知识在实验课中相互衔接、渗透、融合。在实验教学监管体系建设中,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及各项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和落实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加强实验教学常规建设,抓好实验的讲授、实验过程的指导、实验课程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
2.2拓展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2.3丰富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做出总结说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实验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可以将各种实验模块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录像制成课件,组织本科生在实验前观看,了解各种仪器设备、实验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巡查,强调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带教老师要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错误操作,也可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指出对方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2.4融入最新内容以开拓学生视野
在本科生准备毕业论文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比重,使实验内容与教师的具体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不断增加实验难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创新科研和应用研究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4]、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给本科生创造触摸科研尖峰的机会。
关键词:辅导员;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教育部分中明确指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兼具积极、乐观、向上的创新人格的创造性人才,这对中医药院校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09年在对我国中医院校考察调研过程中指出:“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要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科研、医疗结合;中医院校要体现中医药特色,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2]
二、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部分对策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出现了许多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不足。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急、危、重症”的临床型人才,而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缺乏科研实践锻炼,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实验技能和撰写论文的规律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学生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创新能力薄弱。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多数中医院校偏重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现在中医院校在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教学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特性化培养。
三是大多数中医院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入学人数的大幅度提高,造成短期内高校教育软硬件资源严重不足,难以给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提供良好条件[2]。
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学生科研教育改革中尝试提出:1)加强专业教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2)建立科研师资队伍,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3)定期举办学生科研论坛,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资助;4)开放重点实验室,让本科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希望通过上述多途径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科生科研薄弱的局面[3]。
三、结合院校实际剖析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学生需求中的突出问题
结合本校实际,根据中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学制特点,一二年级定位为低年级。尽管教务部门在学生科研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当努力,但在一线学生工作中,发现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领域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缺乏系统科研课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教学计划设置上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科研课程,目前仅有一门《中医药文献检索》,且为限选课程。而七年制学生需必修《医学统计学》、可限选《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等课程,对比之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教育显得不够系统和欠规范化。
2)缺乏本科生导师制;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数量目前维持在500人左右,基本为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中青年师资力量少,现阶段配置一对一或多对一本科生导师不现实,学生科研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3)本科生进实验室年级名额受限;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开展多年“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活动”,条件规定“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同学必须是三年级(五年制专业)以上并且以往各科成绩合格的本科生。”基于此,中医学专业只能三年级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进入年限较晚,一二年级的科研基础基本空白,且名额有限,不能满足广大低年级学生的现实需求。
4)缺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硬性科研要求;中医学专业本科为临床方向,与基础研究不一样的是毕业考核为医学理论部分和临床技能操作,不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硬性科研要求,故部分学生的科研意识模糊,认为科研创新工作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不需要本科阶段的接触与积累。
四、辅导员工作角度切入开展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探讨
科技学术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工作者,自身缺乏学术专业背景,故不能取代专业教师在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但可从其他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想启蒙和学术服务。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虽不承担直接的教学任务,但长期处于教育的第一线,较之专业任课老师和学校其他行政人员,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这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辅导员能在学校学院和学生之间架起“桥梁”,搭建对学生“口味”的“舞台”。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有效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科技活动,达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目的。类似这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营造全民参与的科研氛围,不断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科研意识。具体做法:
一是按照常规化、品牌化的模式,开展专家学术报告活动,请有声望的专家教授和科研骨干举办科研方法讲座,使学生了解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的基础上,从辅导员角度还可以对大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院可考虑科研班导师配备制度,聘请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辅导员与班导师一起针对所带学生特点,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开展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的指导。
二是举办学生科研经验交流会,让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年级学生介绍经验,帮助广大低年级学生树立科研信心。科研榜样可选取本专业高年级的师兄师姐,采取科研专题交流会、课题陈述答辩会等形式,把已毕业或者高年级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师兄师姐请过来,利用“现身说法”的榜样示范教育,增强学生接触科研的信心,介绍低年级入门的有效经验。
三是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海报、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学生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通过宣传,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术参与意识,打破他们对科研的神秘感。对在学术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精神鼓励。按照学校规定,获得省级国家级学术课题立项或者竞赛获奖的学生,将会获得学年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智育分相应加分和研究生推免加分。除此之外,需要在精神层面加强对上述学生的表彰鼓励,如通过“十大校园人物”评选等活动,将在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难潜心钻研的学生事迹做成宣传材料,予以肯定,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新研究。
四是大力扶持科研小组或科技社团,让创新人才在小组社团活动中孵化成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立和扶持科研团队,开展和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质、能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创新团队,加强指导、重点培养,力争产生有形成果,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宣传、表彰,在年级形成带动作用[4]。
五、结合院校实际在某中医学专业本科年级中开展科研实践情况介绍
笔者自所带年级入学以来,深入思考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实践,取得一些成绩。
2012年,笔者借助学院科研创新基金招标通知的契机,辅导员先行重视,广泛宣传发动,开展科研创新启蒙教育活动,邀请高年级科研方面优秀学生给一年级新生做讲座,尽早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早日投身科研课题设计活动。开始实施为数不多的低年级科研创新教育的尝试之举。经努力,笔者年级2012-2013年(表2)共获得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6项、院级课题37项,在学院过去10年中七年制中高年级占据多年科研立项的局面中,以本科生低年级学生的姿态突围,成绩亮眼。
六、对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尽管在笔者年级尝试低年级本科生科研教育取得一些微小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学生科研素质的整体提高,仅靠辅导员一人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借助学校学院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1]李成仁,李红丽等.以早期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53
[2]苏永华,增.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和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37-839
近年来,医学及生命科学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飞速发展使得基础医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医学研究生作为医药类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人才,毕业之后将成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先进的科研思路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大主题。实验室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微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各个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由于在本科教育时缺乏科研的基础训练,研究生在初涉科研领域时的创新能力不尽人意,我国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各重点实验室也越来越重视对高素质、应用型、强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年有十几位基础医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笔者根据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体会,供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参考。
一、重视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营造实验室科研创新氛围
我室致力于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开放、科学、平等、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刻被、严肃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实验室建设期间,力求物质环境体现现代医学的气息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现代医药和传统中医药的高新技术、工艺和成果,使实验室环境融于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丰富研究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在这个灵活、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新灵感。此外,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除常规科研仪器外,还购置了流式细胞仪、髙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层析仪等大型仪器,各种质粒、菌株和细胞都得到完好保存,这些丰富的资源,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不用受到条件限制而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能够发挥多学科的团队效应,使得整个实验室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每周定期召开组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国外学者进行最新学术报告,形式多样,带领研究生接轨学科前沿。研究生在与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科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研究生汇报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体会,导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种学术问题相互切磋和促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激情,通过交流,博采众长,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特质基础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基础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类行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转换的软实力,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1.重视职业道德与思想意识
我们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学术研究,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理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磨练和学习。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时,心智处于成熟半成熟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而不能刻苦钻研学术。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最初阶段,召开政治思想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研究生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实验室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履行职责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进行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出现伪造注释、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以上行为者,实验室将进行严肃处理。
2.培养人文精神
3.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以更好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1]各省级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管理和指导职能,纷纷采取了一定措施。我校2015年制定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启动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层面做好了统筹规划,各专业做好了实施计划。为全面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各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选修板块,完善了各项创新创业制度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一、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和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一)成立各级工作组,三部门联动合作
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各二级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原招生就业处分离出来,连同创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立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教务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动,既有各自工作重点,又联动合作,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师生创业实体和成果的孵化等工作中发挥各自部门的工作优势,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行
O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在学生手册中公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每年修订并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管理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考试评估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探索并实行非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一)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层级递进的一套完整的“慕课&微课”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建设服务专业培养要求专业限选课程
各专业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医药类专业着重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管理类专业侧重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学校在管理学院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训体系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使用了知识互动、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竞争对抗等各种培训教育领域最新手段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包括认知创业应用、创业能力评估、商业模式应用、政策达人应用、案例达人应用五个子模块。
(三)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拓展板块
我校对学生分阶段地进行创新创业引导,现已开设必修课3门,选修课4门,累计授课160学时,修习课程学生4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阶段、多渠道、点面结合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广泛
(一)思维启蒙平台
(二)校、市、国家三级大创平台
学校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有余力,有兴趣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创造自主主持项目的机会,搭建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届校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286个项目,共立项国家级项目52项,天津市级项目63项。通过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驱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继续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三)专业能力培优平台
依托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强化中医学类学生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形成了“德育橄取⒛芰ξ重、创新为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培优平台,通过培训、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能力培养。发挥各类大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评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创新创业,实现赛事育人功效。
(四)创业孵化实践平台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一)师资队伍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结合
学校要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学术带头人为主。此外各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导师、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专家为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邀请智联招聘经理、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特邀嘉宾,福能集团CEO等企业负责人为创业企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导航。初步建成稳定的、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关键词]民族院校;药理学;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
InvestigationofreformofthePharmacologyeducationbasedonthecharacteristicofChinesehigherinstitutionsforminorities
DENGXu-kunYUANLinCHENLv-yiTANGHe-binLINQin-xiongHUXinHUANGXian-juYANGGuang-zhong
CollegeofPharmacology,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Keywords]Higherinstitutionsforminorities;Pharmacology;Case-basedteaching(CBT);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Problem-basedlearning(PBL)
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国家民委)最新统计资料,截至目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形成了15所普通高等民族院校共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教学科研体系,在校学生突破20万人。其中,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6所院校是直属国家民委管理的,另外,还有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北京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9所民族院校是由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4]。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多门学科[5]。民族医药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药理学又是医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中的核心主干课程[6-7]。因此,多数民族院校均把开设医药学类专业和药理学课程列为办学的重点方向。根据《中国药学年鉴》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开设药理学课程的有中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9所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既有全国普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受各地区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的特性。基于“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我国民族院校的招生生源主要以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汉族学生为辅。不论从培养对象、学校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还是人员组成、教育内容、餐饮食宿、礼仪习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民族特点[2]。
2《药理学》学科特点、研究内容及任务
3《药理学》教育方法研究进展
《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高速发展的医学基础学科,其涉及知识面面广、内容多,加之新药物、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且民族院校大多数没有医学专业的支撑,在开设药理学课程时,这些院校的学生缺乏医学和药学的知识支持,尤其对临床疾病知之甚少,让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药理学》的难度很大。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繁琐、枯燥、难以记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被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不足。随着科学知识的爆炸和时代的进步,《药理学》教育衍生出很多新型的方法,使学生对于《药理学》的认知趋于充分,学习起来变得较为轻松和高效[8-12]。
3.1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将计算机手段和技术有机地整合到教学中,运用视频、MP3、动画、图片以及文字等多种海量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表现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全面、多感知、形象化及多维的知识体系,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CAI的教学优点:①便于制作,操作简便;②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③层次多维,效率高[13]。在《药理学》的教学中采用CAI,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CAI的优点已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普遍采用了CAI教学方式。
3.2案例教学法
3.3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elicitationmethod,EM)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其身心发展[8]。EM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组合各种教学素材,形式多样。EM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设问式启发、对比启发、关键问题启发、联系跨学科基础知识启发等方法。EM优点很明显,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和应用的能力;EM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3.4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授课教师的参与和辅导下,围绕某一药理学专题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研究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LBL教学法相比,PBL内涵、设计理念、教学形式、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PBL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药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16]。PBL教学法的优点: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求知欲望得到有效提高;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很大提升;③有利于学生对药理专业知识的理解、解疑和记忆。
3.5P+LBL双轨教学法
PBL和LBL双轨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andlecture-basedlearningmethod,P+LBL),强调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果[17]。在前期理论学习时,教师针对专题内容采用LBL教学法讲授理论知识,随后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笔者选择吗啡、糖皮质激素等临床用药信息多的典型案例,编写成用药讨论病例,列出系列讨论题如作用机制、主要特点、临床适应证、不良反应以及禁忌证供学生讨论使用。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并相应地通过竞赛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学生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就会通过积极查阅教科书和参考文献以及通过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加深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该教学法的优点:该方法既引入了PBL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性,又避免了PBL教学法可能存在的知识面不全面、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6《药理学》其他教学法
4民族院校《药理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总之,民族院校存在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层次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知识背景欠缺、学习和沟通能力较差等特点,只要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寻找适合民族院校特点的《药理学》教学规律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和意识[20],民族院校的《药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完全可以达到与全国普通高校甚至是重点大学同等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杨胜才.论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0):12-16.
[2]苏德,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之若干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67-71.
[3]金凤,徐尚福,聂晶,等.促进药理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医药人才[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45-347.
[4]祝琴.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4,(1):64-66.
[5]陈光亮,甘亚丽,李莉,等.对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26-329.
[6]尹桂华.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J].中国药房,2011,22(16):1533-1534.
[7]杨秀芬.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770-771.
[8]蔡际群.学习哈佛教学新理念搞好药理学课整合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57-58.
[9]SrinivasanM,WilkesM,StevensonF,etparingproblem-basedlearningwithcase-basedlearning:effectsofamajorcurricularshiftattwoinstitutions[J].AcadMed,2007,82(1):74-82.
[10]来丽娜,郑王巧,郭春花.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49-151.
[11]AzerSA,HasanatoR,Al-NassarS,etal.IntroducingintegratedlaboratoryclassesinaPBLcurriculum:impactonstudent'slearningandsatisfaction[J].BMCMedEduc,2013,13:71.
[12]马行,谷淑玲,夏安周,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2(26):57.
[13]黄展勤,石刚刚.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4):48-49.
[14]符丽娟,杨育红,刘婉珠.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4):1688-1690.
[15]NevilleAJ,NormanGR.PBLintheundergraduateMDprogramatMcMasterUniversity:threeiterationsinthreedecades[J].AcadMed,2007,82(4):370-374.
[16]曲香芝.启发式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28-530.
[17]蓝星莲,潘龙瑞,龚新荣,等.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133-1135.
[18]于丽君,张福中.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2(3):210-212.
[19]廖长秀,韦健全,赖术,等.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的药理学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