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官网信息了解到,“法先生”是一家面向权益人及律师的自研技术平台,致力于为权利人及律师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标准化、智能化的法律服务。不得不说,律政信息在创新层面总是能走在行业前列,律师大型超市的脑洞委实不小,预计“法先生”未来的前景十分远大,可能成为全国律师协作联盟,集结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约万名协作律师,以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实现对当事人的服务目标。
“法先生”平台律师服务范围涉及合同纠纷、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刑事诉讼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找律师,价格也统一“仅有”1000元起。律师也可以接更多诉讼业务。而且还能将不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从彼此竞争的同行,变成合作共享市场的伙伴。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创新。
可我们可以深入想一下,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以及社会公正的律师行业,是否适合和出行领域的滴滴,团购行业的美团一样做平台化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从过往经验来看,平台化的确可以加快运营效率,一定程度上打通壁垒,给用户带来便利,帮助商家(律师)提升营收。可由此也带来了平台话语权过重,平台抽成过高且不透明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商家(律师)和消费者(委托人)都无法受益,而平台却成为旱涝保收的“通吃”者。
这一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法先生”官网页面,看到了“请勿与律师达成私下合作”的字眼,这让人不由联想起很多房产中介对买房者的反复“叮嘱”。原因不难理解,如果绕过了平台,那平台就不能从业务中获得抽成,自然没法盈利。这听起来无可厚非,可按照商业逻辑平台抽成往往不低,而且很可能是双向抽成,这等于摊薄了律师的收入,又加重了委托人的法律服务成本,和法律普惠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要知道,近些年来为推进法律服务普惠,我国进行司法改革,寻求降低诉讼成本的可行性路径,鼓励民众寻求司法正义。而如果民众以后打官司除了诉讼费、律师费,还要再加上平台的抽成,那无疑“包袱”又会重新回到委托人身上,而律师把“话语权”让渡给平台,自身收益和成长空间是否会大受局限?这个概率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