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张某夫妇这样通过远程方式异地办理公证的并非个例。2022年上半年,淮安市司法局共办理远程视频公证123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
线上线下平台全面覆盖
“有法律需求可以随时来查询,很方便。”6月11日晚,忙碌了一天的王先生再次来到淮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厅”,使用自助服务机咨询房屋产权纠纷问题,这已是他第二次来此进行自助咨询了。
今年5月以来,淮安市司法局借助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阵地,创办“24小时自助厅”,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自助服务。“24小时自助厅”投入运行以来,已在非工作时段为920名群众提供了法律服务。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实践探索中,淮安市司法局聚焦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法治惠民等重点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制导,提升公共法律服务针对性。
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淮安市司法局以省级清单三大类19项服务为基础,推出智能咨询、网络仲裁等7项智能化法律服务;研发“智能合同审查”“企业法律风险体检”等产品,免费提供15类常用合同智能在线审查服务,为企业提供9大类一站式移动端“法治体检”服务。
举措量体裁衣,效果立竿见影。以社会治理保障方面为例,得益于行政纾解工程的实施、“一码解纷·行政纾解”平台的建立、“苏解纷”小程序的推广,今年上半年,仅“苏解纷”小程序就受理化解纠纷案件8774起,占纠纷案件化解总数的30%;“一码解纷·行政纾解”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14万人。
同时,淮安市司法局还运用语音识别等技术开发运行“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实现了法律顾问与村(居)民自动匹配,群众法律服务诉求及时响应、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市所有村居法律顾问打卡完成率均为100%。
创新机制有力提升质效
无奈之下,王某拨打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咨询如何起诉。值班律师在解答了王某的疑问后,认为王某的情况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立刻通过“公共法律服务融合办理平台”填报了资料。涟水县法律援助中心在后台收到信息后,立即与王某取得联系,并派人上门现场为其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最终在法律援助律师和法院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公共法律服务面向公众,如何进一步融合机制,提升服务质效,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淮安市司法局通过平台融合、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创新机制打通堵点畅通内部循环,为服务群众提供坚实基础。
淮安市司法局将各类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汇总整理,实行“一事一录、一事一档、一事一评”,提高信息采集准确性、便捷度,同时推出“民意12348”工作制度,加强对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全部事项全流程质量跟踪监控、闭环管理,对群众不满意的办结事项进行跟踪督查、持续整改,确保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淮安市司法局还与公、检、法等政法部门开展刑事案件业务协作、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线上办案协同,提高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办理质效。推动公证、法律援助、律师、行政审批等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跨平台、跨层级、跨业务协同办理,实现法律服务“一网搞定”。
此外,淮安市司法局以消除“信息孤岛”为靶向,实施“数据汇聚对接工程”,打通司法行政二级数据中心与其他政法机关、市级部门14个业务系统、35个数据端口之间的壁垒,实现与全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数据资源实时对接共享。主动融入“智慧淮安”建设,在“i淮安”城市综合App平台开辟法律服务专区,提供七大类线上法律服务,上线仅2个月,访问量就达31.88万人次。
“今后,我们将在目前工作基础上提升多维度服务能力,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等群体的服务,持续拓展人工智能辅助、云端视频通道等服务形式,推广区块链技术在公证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发挥好大数据在研判分析方面的价值,为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作出更大贡献。”淮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