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壹心理等平台撰写的《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和简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合作提供的《2018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过去数年,国务院、卫健委等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为心理咨询行业持续释放利好消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心理层面的需求愈发得到重视,享受型消费增加,为心理咨询创造了更多社会需求;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兴起,极大方便了消费者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接触。但同时,当前心理咨询行业也存在诸多行业痛点:准入门槛不够清晰,考证和执业之间并不匹配;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咨询师”证书含金量堪忧;伦理争议事件频出,消费者对市场机制缺乏信心等。
二.简单心理简介
三.简单心理的关键盈利模式
目前,简单心理的针对个体消费者的服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1.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服务:
2.线上/线下的课程讲座类型的活动:
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识付费的模式在心理咨询行业的“变种”。根据简单心理官方网站的介绍说明,平台提供心理训练营和心理小课堂等付费服务,主题覆盖家庭关系、自我认知、潜能挖掘、恋爱关系、焦虑心态等当前社会热度较高、需求较广的内容;
此处还有一个背景信息值得一提。2017年9月12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取消了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实际上变相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资格与权力下放给了各自独立的机构;自此开始,各大心理咨询机构纷纷推出了自身的咨询师培训项目,简单心理也推出了自己的“简单心理Uni”公众号和网页、作为专门的课程平台。网站上的可选课程包括“家庭治疗课”、“儿童精神分析入门必修”、“荣格心理分析入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价格从低于1000元至4000元不等。
3.众多免费的初级心理知识和服务
四.激发网络效应:
1.同边网络效应:
就心理咨询师/精神科顾问一方而言,某一对接消费者地平台上是否入驻了同行,对自己并不构成吸引力的变化,反而有可能造成竞争的加剧,带来负向的同边网络效应。因此我们着重考察简单心理如何尽可能降低这种负向的同边网络效应:
首先是主动为不同出身、资历和能力的心理咨询师赋予足够明显的标签和层级。在简单心理的网站和App上,简单心理提供了非常显眼的筛选标准选项(类似于电商平台筛选商品的界面),便于不同消费者根据自身条件筛选,同时也为不同价格和资历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了一级分流的标杆。
除了依赖消费者的主动区分,在被动信息(以消费者作为主视角)展示上,平台也做出了一定设计和考量。在备选咨询师的名字下,展示有许多关于咨询时长、毕业院校、工作单位、证书资历、流派领域等信息,相比于其他许多平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当然,这种展示方式也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信息过载的选择困难,并且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于业界内的资历和证书并无概念,最后可能往往落到依据价格高低来衡量对方能力水平,这对于此类信息展示的有效性提出了潜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
2.跨边网络效应:
五.用户过滤机制:
简单心理参考美国心理学会APA,对咨询师有着非常严格的入驻标准。根据平台的“咨询师入驻参考标准”,简单心理先对“成熟”咨询师和“新手”咨询师两类人员做了区分,分别给出了职业资格(执业所在地的法律要求)、专业培训、咨询经验(收费个体咨询的小时数)、被督导经验(个体督导小时数)、个人体验(针对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等不同流派的咨询师有不同小时数的要求)、案例报告、独立执业准备(指在对互联网环境的适应)、同行推荐(可选)等的具体要求;除此之外,正如上文所说,关于心理咨询师/精神科顾问的资历信息等都会在个人界面有非常详细的展示,因而也能够给予消费者信心。关于“专业性”的问题,创始人简里里也曾经说过,“我们希望通过专业把关,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咨询服务。心理咨询的医疗属性,决定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专业越好。”
除了入驻时进行严格审核,简单心理还会对咨询师进行“年审”,并给予专门的“年审通过”标签于显眼位置,保证平台上的咨询师一直优质专业,并处于动态更新。
不过有一点特殊之处值得注意。同绝大多数的对接型服务平台不同,简单心理没有开放用户评价机制,即参与过心理咨询的消费者不能够像在电商平台上购物那样,对咨询师/顾问给出打分或者评价。这一方面是平台对咨询师的过滤已经十分到位,基本不会出现劣质咨询师;更重要的是,简里里认为,“有时心理咨询师会推动来访者面对他现实中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这是咨询的一个必要过程。”或者说,心理咨询很难从被服务方的角度给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并且消费者往往在此过程中会有消费负面的感受——尽管这对于心理咨询而言十分正常——满意度当然不高,容易造成偏激的“差评”,从而损伤其他潜在消费者和咨询师的动力,对咨询行业的专业性也是一个打击。
对于消费者而言,简单心理并没有对用户注册设置门槛,也没有强制实名制的要求;但在正式预约(付款)之后,平台会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可以达到实名制的效果;如果双方出现争执,也能够快速找到消费者。不过除此之外平台没有、也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消费者过滤机制,因此在这里不作更多的详细介绍。
六.平台不足与改进建议:
根据平台战略的内容,以及同其他类型平台的横向比较,个人对简单心理当前存在的不足做出如下几点归纳:
1.未充分发展多边市场
2.社区建设力度不足,消费者缺乏归属感
3.市场小众,潜在需求未被充分激发
根据《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在我国,仅城镇居民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口比例即达到84%,是一个上亿规模的市场;但实际上,不论是简单心理或者壹心理等国内较为大型的心理咨询平台,用户注册数量也仅仅为数百万至千万人的级别。由此可见,很多人对于心理问题未能持有合适的态度,将其过分轻视或者妖魔化,不愿意或者认为没必要接受心理咨询;又或者,由于心理咨询的价格普遍较高,而效果难以量化和可视化,也得不到保证,因而“舍不得”进行心理咨询。这种现状要求包括简单心理在内的众多心理咨询平台加强对普通大众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家正视心理咨询,有需求时及时进行咨询。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引入明星艺人等关键意见领袖、通过资本注入降低整体咨询价格等。这样既能够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收入,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
4.简单心理Uni咨询师培训的法律和政策风险
七.总结
综合以上各方面信息而言,当前心理咨询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形式的心理咨询平台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明显的上升期,市场规模和流量层级都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这有待各大心理平台进一步的推广和科普;而就简单心理而言,其平台战略中的用户过滤机制和网络效应激发的方面较为得当,而在社区归属感培养、发展多边市场、用户补贴模式乃至一些法律政策问题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此外其盈利模式也有进一步优化升级的空间。
希望简单心理能够继续秉持“只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之理念,综合运用平台战略的多种打法,既实现自身平台的发展壮大,也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