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公共基础知识》考
点特训《刑法》(2021年版)(附答案解析)
1、单选题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
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拿出2000元给丙,
丙将派人来打乙。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将2000元带给丙。
甲将钱占为己有。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按诈骗罪处理
B:按敲诈勒索罪处理
C:按侵占罪处理
D:按抢劫罪处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解析: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首先甲的行为不构成抢
劫罪,因为不符合抢劫罪的行为方式。其次,甲的行为也不
构成侵占罪,因为侵占罪的前提是合法持有他人财务。
2、单选题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
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
某的行为构成
1
A:诈骗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D:侵占罪
参考答案:C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抢劫罪的认定。《刑
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
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人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
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
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
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包括暴力、胁迫和其他方法。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等都属
于抢劫罪的"其他方法〃,本题中,张某用酒将高某灌醉,非
法占有高某5000元的行为,显然属于以其他方法实施的抢
劫行为,构成抢劫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单选题盗窃罪属于
A:故意和过失犯罪
2
B:过失犯罪
C:故意犯罪
D:故意或过失犯罪
【答案】Co
4、多选题以下关于追诉时效的说法,错误的是o
A:追诉时效期限是以法定最高刑为标准,不是以实际应当判
处的刑罚为标准
B: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不再追诉
I
C: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以后,如果认为有
必要追诉,可以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D: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不再追
诉
参考答案:CD
CD[解析]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不再追诉,故C、D项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D。
5、单选题焦某某因涉嫌受贿被检察院立案侦查,在侦查过
3
程中,发现不应对焦某某追究刑事责任,检察院应当
A:不起诉
B:移送起诉
C:撤销案件
D:交付审判
解析:在侦查阶段是撤销案件,在起诉阶段是不起诉。享有
受贿案件侦查权的是检察机关,所以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发
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适用的是撤销案件。
6、单选题王某持匕首抢劫张某,在争斗中王某头部撞击墙
角昏迷倒地,匕首掉在地上。张某见状,捡起匕首往王某心
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王某死亡。对于张某用匕首刺死王某
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C: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D: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4
参考答案:D
【答案】Do
【解析】王某头部撞击墙角昏迷倒地,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
张某已经不存在进行防卫的前提条件了,此时他再去捡起匕
首往王某心脏部位猛剌数下,导致王某死亡,显然是故意杀
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A:8小时
B:12小时
C:16小时
D:24小时
解析: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
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
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
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
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
5
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
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
8、单选题对被判处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
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适用减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
以宣告缓刑。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解析:根据刑法规定,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
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适用减刑确实不致再危害
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9、单选题下列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犯罪未发生
6
B: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C: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结果未发
生
D: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了工具,但没有着手实施犯罪
参考答案:B
【答案】Bo解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
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所以B项正确。
10、单选题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
A: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答案】Co解析:《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
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n、单选题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
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
7
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
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
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
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
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
于正当防卫
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Ao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正当防卫问题。本案中〃乙
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
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乙对张某实施不法侵害,符合
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
甲为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打击,符
合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和防卫目的的要求。虽然将乙打昏在
地,但从侵害行为和防卫行为的强度对比来看,甲并未超出
必要限度。所以甲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而张某在乙失去侵害
8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张某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
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12、单选题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
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其中,犯罪的目的和
动机属于O
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的主观方面
D:犯罪的客观方面
C[解析]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
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
主客观要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
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
罪主观方面。其中,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
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
表现,是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包括危
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
9
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
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
心理态度由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方面因素构成。
因此本题答案为Co
13、多选题下列有关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表述,正确的
是o
A: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
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B: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
C: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
的侦查
D: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诉
一次
参考答案:ABC
ABC[解析]《刑事诉讼法》第3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
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
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
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驳
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
次。〃故应选ABC。
10
14、多选题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A:目的相同
B:行为的对象相同
C:前提相同
参考答案:AC
【答案】AC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当防卫与紧急
避险的异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在于:(1)目的
相同。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
法权益;(2)前提相同。两者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
害时才能实施;(3)责任相同。两者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
应损害后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题的选项中,选项AC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
点,而选项BD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所以,本
题的正确答案是ACo
15、单选题收购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15岁青工
罗霜偷的工业用紫铜,罗遂偷出价值1500元的铜块交给赵
某。2人的行为构成何罪
A:赵某构成销售赃物罪,罗某构成盗窃罪
B:赵、罗构成共同盗窃罪
11
C:赵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和销售赃物罪,罗构成盗窃罪
D:赵构成盗窃罪,罗不构成犯罪
解析:赵某明知罗某以盗窃所得财物出售,仍答应收购,赵
罗二人在罗某盗窃之前已经形成共同的犯罪意识,符合共同
犯罪的构成条件,是共同犯罪。赵某构成销售赃物罪的前提
是赵某在罗某犯罪前不知道其犯罪意图。选项A、C可排除。
由题干可知,罗某犯罪时为15岁,其所犯盗窃罪不符合《刑
法》所规定的14-16周岁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因
此对罗某不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D为正确答案。
16、单选题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
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
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
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
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12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答案】Bo解析:此题情形属于犯罪既遂而不属于犯罪中
止,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行
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
如果发生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17、单选题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
的刑罚方法是
A:管制
B:拘役
C:刑事拘留
D:有期徒刑
【答案】Bo解析: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
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在执行期间,受刑人每月可以回
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拘役的期
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1年。
13
18、多选题李某(22岁)伙同其弟(15岁)共同实施诈骗行为,
骗取大量财物,则
A:二人构成共同犯罪
B:李某单独构成诈骗罪
C:李弟不构成犯罪
D:李弟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BC
【答案】BC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同犯罪的主体。
《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
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我国《刑法》
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
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在本题中,
李弟只有15周岁,对诈骗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故李某与李
弟之间不能成立诈骗罪的共同犯罪,李某单独构成诈骗罪,
李弟不构成犯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9、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主刑的是o
A:拘役
B:刑事拘留
14
C:死刑缓期执行
D:逮捕
AC[解析]刑事拘留与逮捕均属于刑事强制措施,故应排除B、
D项。拘役与死刑缓期执行都是主刑。
确的?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
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
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
了该女子。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
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
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
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
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
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
于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
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15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过路
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
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答案】Co解析:不作为是指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
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成立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客观
括: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③法律地位或者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④先行行为造成的。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
务。据此a项中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虽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但对阻止犯罪行为并不具有法律或职务上的义务,不成立
犯罪。同理d项中路人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b中甲携6岁
的侄子乙外出,由于这一先行行为,甲对乙便负有救助的义
务。甲构成不作为。故ABD三项表述均有误。
21、单选题下列不适用减刑的是
A:死缓
B:无期徒刑
C:有期徒刑
D:管制
16
【答案】Ao解析: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故A为正确答案。
22、多选题在罪数形态中,属于处断的一罪的是o
A:继续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吸收犯
参考答案:BCD
BCD[解析]处断的一罪,是指实质上构成数罪,但因其所具有
的特征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它包括连续
犯、牵连犯和吸收犯。连续犯,是指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
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同一性质的犯罪行为,触犯了同一
罪名的犯罪。牵连犯,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而其犯罪的
方法或者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吸收犯,是指数个不
同的行为中,一行为吸收另一个行为,只成立吸收行为一个
罪名的犯罪。B、C、D项当选。A项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
17
故本题答案应选BCDo
23、单选题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
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
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o解析: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
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
所以是间接故意。
24、单选题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分为o
A: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
B:首犯、胁从犯、未遂犯、帮助犯
C: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
D:主犯、从犯、胁从犯、同时还规定了教唆犯
18
本题解释:
解析:《刑法》第26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
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
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
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
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
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
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
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
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
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
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5、单选题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批准和执行,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o
A:取保候审只能由人民法院执行
B:监视居住只能由公安机关执行
C:必要时可由人民检察院执行逮捕
D:批准逮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
19
B[解析]《刑事诉讼法》第72条第3款规定,监视居住由公
安机关执行。故B项应选。取保候审和逮捕的执行机关是公
安机关,故A、C项应排除;批准逮捕权专属于人民检察院,
故D项应排除。
26、单选题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
查
【答案】Bo解析:选项A属于为了抢劫制造条件的行为,
构成犯罪预备;选项B只是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选项C
属于为了盗窃制造条件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选项D属于
为了抢劫制造条件的行为,也构成犯罪预备。
27、单选题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
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
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答案】Bo解析:选项A的错误在于,防卫过当不是一个
具体的罪名;选项C的错误在于,在防卫过当的情况下,行
为人仍然具有防卫意图,所以不可能是直接故意;选项D的
错误在于,事后防卫与防卫过当完全不同,不能按照防卫过
当处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8、单选题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
如何处置?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用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
21
【答案】Ao解析:《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了属地管辖原
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
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所以,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之外,均适用我国刑法。A选项正确。
29、单选题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缓刑考验期满后,司法机关查获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曾经
伙同他人盗窃财物价值达3万元,对李某应当如何处理?
A:不撤销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B:撤销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
C:不撤销缓刑,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D:撤销缓刑,前后罪数罪并罚
【答案】Do解析:《刑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被宣告缓
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
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
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
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30、单选题犯罪嫌疑人甲在押期间患严重疾病需办理取保
候审,下列主体中无申请权的是o
22
A:甲本人
B:甲聘请的律师
C:甲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D:甲的父亲
解析:《六部委刑事诉讼规定》第20条规定:"《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
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
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被羁
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律师申
请取保候审,有权决定的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
答复。同意取保候审的,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不同意取保
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31、单选题在刑法的溯及问题上,目前我国采用的是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3
32、单选题吴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剥
年o
A:3年
B:10年
C:13年
D:7年
解析:参见《刑法》第58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
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
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
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
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服从监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
四条规定的各项权利。
24
33、单选题甲在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法院依法判处
罚金并赔偿被害人损失,但甲的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罚金和
承担民事赔偿。下列关于如何执行本案判决的表述哪一项是
正确的?
A:刑事优先,应当先执行罚金
B: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C:按比例执行罚金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D: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减免罚金
【答案】Bo解析:《刑法》第36条第2款规定:〃承担民事
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
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
事赔偿责任。〃所以,B选项正确。
34、单选题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
手从柜台内拿出一个价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
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少了一个戒指
并怀疑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
回柜台内后逃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陈某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
B:陈某的盗窃行为属于未遂
25
C: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预备行为
D: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中止行为
【答案】Ao解析: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是:盗窃行
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就是既遂。至于行
为人是否最终达到了非法占有并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的,并
不影响既遂的成立。本题中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
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内拿出一枚价值2300元的戒指,握
在手中。此时戒指已经在其控制之下,即其秘密窃取财物的
行为已经实施完毕,符合盗窃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成立盗窃
既遂,故选项B说法错误。陈某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的行为
是发生在盗窃犯罪既遂之后,因此不存在盗窃中止的情形,
其将戒指扔回柜台只是属于被迫返还财物,而并不影响对其
犯罪性质的认定。
35、单选题李某属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私自动用了一笔
数额较大的公款去炒股,一个月后被领导发现,其行为属于
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滥用职权罪
26
D:职务侵占罪
【答案】Bo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
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
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李某是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属于
国家工作人员,并且挪用数额较大,用于炒股,构成挪用公
款罪,所以选B。
36、单选题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武大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暴打妻子致其重伤
B:刘二见胡同里有一人强暴妇女,于是拿石专头将其打昏,事
后鉴定为重伤
C:张三15岁,盗窃珠宝店财物价值20余万元
D:李四精神病发作砍死其父
【答案】Ao解析:《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
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A项当选。B项属于正当防卫。C
项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27
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
刑事责任,故张三不应负刑事责任。D项精神病人在不能控
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37、多选题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o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参考答案:ABD
【答案】ABDo解析:我国刑法总则明确规定的原则只有三
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
应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刑事诉讼法的
一项基本原则。
38、多选题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
罪行处罚
C: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
罪的共同犯罪
D: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
28
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ABCD
【答案】ABCD。解析:《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
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
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故选项A正确。《刑法》第26
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
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故选项B正确。一般地,若事前通
谋,事后按照约定对犯罪分子犯罪所得赃物予以窝藏、转移、
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应按犯罪分
子所实施的特定犯罪的共同犯罪处理,故选项C正确。在共
同犯罪中,实行过限行为,由实行该种行为的人独自承担刑
事责任,其他共同犯罪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故选项D正确。
本题应ABCDo
39、单选题派出所长陈某在"追逃〃专项斗争中,为得到表彰,
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处
罚的人员。虽然陈某通知本派出所人员不要"抓获〃这7名人
员,但仍有5名人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关于陈
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陈某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
B:陈某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
29
C:陈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D:陈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解析:滥用职权罪(《刑法》第397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超越职权处理其无
权决定、处理的事务,或者故意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
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
是:①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②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
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超越职权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可能
会发生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③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
权处理事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的行为。④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对社会公务的正常管理秩
序。
玩忽职守罪(《刑法》第397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
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
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
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30
③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玩忽职守的行为,并对公共
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④侵犯的客体是国
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
非法拘禁罪(《刑法》第238条)是指故意非法拘禁他人或
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
①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辨认和控
制自己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这一犯罪。②主观方面是
出于故意,并且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
③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④侵犯的客体是
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本题中派出所所长陈某为得到表彰,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
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处罚的人员,致使5名人
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的
权限和程序,符合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故本题中选项A
为正确答案。
40、多选题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
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
说法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
刑事责任
31
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AD
【答案】ADo解析: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
犯罪。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
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共同故意犯罪不仅是共同实施故意犯
罪行为,共同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也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这就表明甲与乙在犯罪预备阶
段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因此甲和乙是故意杀人的共
犯。可以排除B选项。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行为意味着各
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不能将单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行为割裂开。
如果共同犯罪中的一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达到了既遂状态,
也就意味着所有共同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也达到了既遂状态。
本题中,甲和乙共同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实施阶段,
甲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参与,乙继续在甲和乙的共同故
意的支配下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并达到了既遂状态,甲
作为共同犯罪人,其行为也自然达到了既遂状态。因此可以
排除c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41、单选题山海关海关负责人陈广天,在负责查处一起案
值巨大的走私案件时,本应移送检察机关追究行为人的刑事
32
责任,但陈广天由于接受行为人贿赂人民币2万元,便大事
化小,以行政处罚代替了刑事处罚,陈广天的行为应定性为
A:已构成受贿罪
B:已构成放纵走私罪
C:已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D:已构成受贿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应实行数罪
并罚
解析:受贿罪,是指国家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
财务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构成受贿罪。陈某的行为
符合此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受贿罪。依据《刑法》第四百零
二条的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
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
交,情节严重的行为。陈某的行为显然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
刑事案件罪。选项D正确。
42、单选题张大妈于某日清晨在路边捡到一名弃婴,带回
33
家中抚养十几天后,将该弃婴以8000元价格卖给邻村刘某。
张大妈的行为构成
A:遗弃罪
B:诈骗罪
C:拐骗儿童罪
D:拐卖儿童罪
【答案】D
【解析】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
贩卖、接送或者中转儿童的行为。行为人只要明知是拐卖儿
童的犯罪活动,而实.施了上述六种行为中任何行为之一的,
就构成拐卖儿童罪。
43、多选题强奸未遂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是
A:主体不同
B:客体不同
C: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D:目的不同
34
【答案】ABCD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强奸罪与强制
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和强奸罪
都表现为对女性的身心健康的侵犯,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
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但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和
强奸罪具有如下的区别:(1)犯罪客体不同,强制猥亵、侮
辱妇女罪的客体是妇女的人格尊严和性自由的权利,而强奸
罪的客体是强奸罪的客体不仅是女性的性的不可侵犯的权
利,还应当包括幼女的身心健康;(2)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14周岁以上的女
性,而强奸罪的犯罪对象不仅仅是14周岁以上的女性,还
可以是14周岁以下的幼女;(3)犯罪客观方面不同。强制
猥亵、侮辱妇女罪是对妇女实施性交以外的猥亵、侮辱行为,
没有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强奸罪则是对妇女实施性交行
为,即使由于行为人的自身的原因而致性交行为未能完成,
也应认定为强奸(未遂)罪;(4)犯罪主体不完全相同,强
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年满16周岁的人(通
常是男性),而强奸罪的主体是年满14周岁的人(也通常为
男性),(5)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
主观方面不是以奸淫为目的,而强奸罪的主观方面就是为了
奸淫的目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4、单选题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
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
35
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
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
4日后,邻居在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
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
A:故意杀人
B:意外事件
C:过失致人死亡
D:不构成犯罪
【答案】A。解析:孙某明知与自己失散后小孩可能发生危
险的情况下,放任危险结果的发生。由题目中孙某既不寻找
也不告知小孩家人可知,小孩遭遇危险与否均不违背孙某的
意愿。孙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选项A正确。选项
B、D明显错误。选项C与孙某的主观要件不符,孙某对于危
害结果抱放任而不是反对的态度。选项C不正确。
45、单选题对偷盗婴儿的行为以绑架罪论处的,必须是行
为人____
A:导致婴儿死亡的
B:出于出卖目的
C:以勒索财物为目的
36
D:已完成该犯罪行为
【答案】Co解析:《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
的偷盗婴幼儿的以绑架罪论处。《刑法》第240条规定,以
出卖为目的而偷盗婴幼儿的以拐卖儿童罪论处。在绑架罪和
拐卖儿童罪中,导致被害人死亡,都是从重处罚情节。
46、单选题甲、乙为劫取财物将在河边散步的丙杀死,当
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甲、乙随后从丙携带
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两人经谋划后,按名片上
日中午12点将10万元现金放在某处,否则杀害丙。丁立即
报警,甲、乙被抓获。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
正确的
A: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
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
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37
参考答案: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
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
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
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所以,甲和乙为劫取财物而将丙杀死,
当场取得现金2000元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
行为人故意杀死被害人后,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被害人
被绑架为名,向其亲属索取财物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被绑架
人的亲属或者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考虑,劫持或者控制他
人,提出勒索财物的要求。行为人是否实际绑架了他人,是
勒索财物行为构成绑架罪还是敲诈勒索罪的关键所在。所以
被绑架,勒索现金10万元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应当对二人的上述行为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实行数罪并
罚,所以C选项为正确答案。
47、单选题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
金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A:挪用特定款物罪
C:职务侵占罪
38
D:挪用资金罪
【答案】Bo解析:根据《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
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
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
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
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因此本题选B。
48、单选题甲吃饭时与乙发生冲突,将乙打成重伤。在羁
押期间,甲精神失常。经鉴定是由于羁押而引发的精神障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
A:甲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处罚
B:甲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免除处罚
C:甲是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
D:甲应当负刑事责任
39
D[解析]《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该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
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
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
疗。〃本题中,甲在犯罪时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当负刑事责
任,且甲不具有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量刑情节,因此正确答
案为D。
49、单选题涉嫌犯罪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和被检察机关审
查是否提起诉讼的人,称其为o
A:涉案嫌疑人
B:作案嫌疑人
C:宽泛嫌疑人
D:犯罪嫌疑人
D[解析]略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C:道义上的义务
40
D: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
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
【答案】ABD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作为犯罪的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不能只是普通的道德上
的义务。如果不存在这种特定义务,则根本不可能构成刑法
特定义务。并非法律规定的任何一种义务,都可以作为刑法
中的不作为的根据。只有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且为
刑法所承认,才是不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根据。(2)职务上或
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
务身份或从事某种业务并且正在执行为前提,否则,不发生
履行该类义务的问题。(3)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简称先行行为),使某种合法
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害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
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行行为引起的作
为义务。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51、单选题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41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答案】Co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三个基本特
征之间的关系。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本题选
项ABC就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选项D不是犯罪的基本特
征。在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
本质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
罚性的基础,它是犯罪的最基本属性;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
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它与应受刑罚惩罚性一起构成社会危
害性的度量。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未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
惩罚的程度,则不构成犯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52、单选题甲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查期间,
甲又主动交代曾实施抢劫犯罪。甲交代出抢劫案件的行为属
于_____
A:自首
B:坦白
C:立功
42
D:悔改表现
【答案】A.解析:《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
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
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53、单选题李某因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刑入狱,但并没有被
剥夺政治权利,这意味着李某在服刑期间
A:没有选举权
B:经过有关机关批准可以行使选举权
C:可以行使选举权
D:暂时被停止行使选举权
【答案】Co解析: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不附加剥夺
政治权利的人,在服刑期间是否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我国
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下
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
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被羁押,正在侦查、起诉、审判,
43
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的;正在取保候
审或被监视居住的;正在受拘留处罚的。上述人员参加选举,
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劳动教养的机关共
同决定,可以在流动投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
或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被劳动教
养也可于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54、单选题甲某精心准备窃取银行客户密码,晚上在家中
利用互联网将客户账上的10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其妻发
觉后极力劝阻,甲某悔悟,又将10万元转入客户的账户。
甲某的行为属于。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解析:盗窃罪(《刑法》第26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其构成
要件是:①犯罪主体为一般自然人主体,根据刑法规定,未
44
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可能成为盗窃罪的主体。②在一般
情况下,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③多次窃取他人财
物或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是盗窃罪的客观方面的主要特
征。④本罪的直接客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为刑法所保护的所有
权制度。
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是: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
了对财物的控制时,就是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最终达到了
非法占有并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的,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
55、单选题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
领域内犯罪、都适用于本国刑法,体现了o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A[解析]刑事管辖原则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解
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问题。一般而言,刑事管辖包括
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其中属地原则
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
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
45
用本国刑法。故本题选A。
56、单选题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可能o
A:都是主犯
B:都是从犯
C:都是胁从犯
D:有的是主犯,有的是从犯
解析:根据《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
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共同犯罪中行为人有
两人以上,因此教唆犯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
57、单选题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受刑事
追诉的涉嫌犯罪的人被称为o
A:人犯
B: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人
46
解析:提起公诉前叫〃犯罪嫌疑人〃,审判阶段叫"被告人〃,
判决之后叫〃罪犯〃。
58、单选题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采用的是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C[解析]《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
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
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
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
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
有效。〃故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59、单选题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
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
47
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
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
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答案】B。解析:题中甲为逃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
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重伤,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
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故意。根据题
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直接故意,只是采
用了不计后果的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故
正确答案为B。
60、单选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
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构成o
A:挪用公款罪
B:贪污罪
C:挪用资金罪
D:受贿罪
48
解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
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61、单选题以下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的是o
A:甲是故意,乙是过失
B:甲、乙都是过失
C:甲无意中帮助乙完成了犯罪
D:甲、乙共同故意
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62、单选题某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取某乙人民币3000元,下
车时被某乙发现,要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甲猛地将乙打倒
在地,窜入一死胡同,被群众抓获,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49
A:构成抢劫罪
B:构成盗窃罪
C:构成抢夺罪
D:尚未构成犯罪
解析:甲的行为构成转化抢劫罪。参见《刑法》第269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
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
定罪处罚。
63、单选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涉及
()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A:国家秘密
B:个人隐私
C:商业秘密
D:未满十八周岁的人
50
64、单选题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
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
神病发作。则某甲o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析:《开I」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
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选D。
65、单选题一般来说,以下犯罪行为不属于腐败犯罪表现的
是____
B:权钱交易犯罪
D:以权谋私犯罪
51
【答案】Ao解析: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
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
情节恶劣的行为。遗弃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罪中的一个罪名,应选。
66、单选题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
篱包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
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
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
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
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
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
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
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
成何罪?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故意杀人罪
52
【答案】Co解析:甲过失致乙死亡,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又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即产生杀人的故意,于
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
犯的未遂。
67、单选题刑法分则某条文规定:犯A罪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被告人犯A罪,但情节较
轻,且其身无分文。对此,下列哪一判决符合该条规定?
A:甲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为由,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B:乙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且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有期
徒刑1年,缓期2年执行
C: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拘役3个月
D: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罚金1000元
【答案】Do解析:根据题意,对犯A罪的判决:一是判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同时对被告人
判处刑罚时还需要考虑其具有的法定情节或酌定情节。选项
A、B的错误在于"身无分文〃不属于酌定从轻判处刑罚的情节。
选项C适用刑罚错误,应判处有期徒刑而不是拘役。解答本
题首先需要看清题干,在正确理解题意之后方能准确作答。
53
应注意题干中的"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等关键词。.
68、单选题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
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
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
【答案】C
【解析】本题也较简单。甲对于乙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肯
定是直接故意,对于丙的死亡,甲显然不是直接故意。甲为
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而造成了丙的死亡,根本不存在是
不是过失的问题,是典型的间接故意。
69、单选题公、检、法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视
居住最长不得超过个月。
A:3
B:4
C:7
D:6
54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58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
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
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70、单选题赵某乘一女工深夜行走至无人处时,大喝一声"放
下包〃,该女工听到喊声,扔包便跑,赵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
B:抢夺罪
C:诈骗罪
【答案】Ao解析:赵某构成抢劫罪,因为在深夜无人处对
一单身女工大喝已经对其人身安全形成了实质的威胁,所以
应定抢劫罪。
71、单选题罚金刑的适用方式是
A:只能独立适用
55
B:只能附加适用
C: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D:只能并科适用
72、单选题小张犯盗窃罪被一审法院判决并处罚金5000元,
小张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对小张并
处罚金的执行机关是o
A:一审法院
B:二审法院
C:监狱
D:公安机关
解析:注意执行权的划分,罚金、没收财产和死刑立即执行
的执行机关是法院。监狱对有期徒刑及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
罪犯有执行权,公安机关对管制、剩余刑期不足一年的罪犯
56
有执行权。因此c、D错误。注意无论在刑事还是在民事程
序中,一般都由一审法院执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由上
级法院执行。A正确,B错误。
73、单选题被判处死缓的罪犯,死缓执行期间,应当予以
减刑的条件是o
A:死缓执行期间,没有犯罪的
B:死缓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的
C:死缓执行期间有悔改表现的
D:死缓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被判处死刑缓
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
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
74、单选题甲将车停在银行门口,到银行办事,办完事出
来倒车时,将蹲在汽车尾部玩耍的两岁男孩轧死。甲的行为
属于O
A:疏忽大意的过失
57
D:意外事件
A[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