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狂人”:十年考九个国家资格证
核心提示
4月1日,本报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闫继传。听明记者的来意后,闫继传欣然接受了采访。记者来到海口闫继传的家里,刚做完腿部手术的闫继传拄着拐杖站在屋内,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记者看到,闫继传虽然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铄。在言谈中,他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见习记者殷涛/文陈彬/图
高二辍学当过民办教师和企业会计
“以前,我什么罪都受过,什么苦都吃过。”说这话时,闫继传有些动情,让人感觉到他人生道路的曲折。
1937年,闫继传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那个年代,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闫继传家也一样,他的父母共生了6个孩子,他排行老大。闫继传自幼爱学习,成绩也一直很突出。16岁那年,他以统考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岫岩中学,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豪的一件事。1958年,闫继传父亲失去了工作,他家的经济状况也慢慢变差了。当时刚读到高二的闫继传被迫辍学,高二也成了闫继传接受正规教育的最高学历。
之后,闫继传跟随父亲一起来到岫岩县黄花甸乡,一个距离县城很远的地方。在这里,闫继传每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工作很累。闫继传的饭量大,总也吃不饱。身高1米8的闫继传,每天都要饿着肚子辛勤劳作。
20多岁时,闫继传成为黄花甸乡中学的民办教师。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爱情,也因为他在学校数学教得好,被公社选为社办企业的会计。在会计这一行,他一干就是10年。
背井离乡会计知识只要不懂就自学
随着闫继传的3个孩子陆续诞生,闫继传家里也出现了粮食紧缺的情况。为了维持生计,闫继传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远赴他乡另谋出路。
几天后,闫继传拖家带口,乘坐火车来到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桦南县二道沟公社。当时,闫继传身上只有40元钱,他拿出其中的9元钱买了50斤苞米,这便是全家的口粮。
考上电大为考大学把年龄改小5岁
1983年,是闫继传人生中转折点。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首届经济类专业开始招生,这让闫继传激动不已。经过多年的自学,闫继传已积累丰富的会计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想检验和证明一下自己,也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当时,已经是45岁的闫继传,为了达到报名的要求,他把自己的年龄改小了5岁。到现在他个人档案里记录的年龄还是1942年出生。
在当年的考试中,闫继传在全县100多人排名第五,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进黑龙江电大。
“我在我们班所有人中是学习最好的。”说这话时,闫老很是自豪。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又有当老师的经验,闫继传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再后来,因为闫继传的课讲得好,被推荐到七台河市电大教课。这样他一边做会计,一边教书。从七台河到二道沟有50公里的路程,每周他要往返二三次,“由于太冷,我的脖子上的肉都被冻坏了。”闫继传说。
1989年,闫继传考入了黑龙江省委党校,在那里他同样给自己的同学讲课。
自学法律53岁成功考取律师资格证
由于法律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闫继传早就意识到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产生了考取律师资格证的想法。1986年,中国开始第一届律师考试。四年后,经过一番准备,闫继传自学并成功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那年,闫继传53岁。
“取得律师资格证让我深受鼓舞,也因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终生受益。”从此,闫继传的角色开始改变,他由一名会计变成一名律师。
此后,闫继传边工作,边学习,根据需要不断考试,取得了一系列的证书。1992年,闫继传考取了中国会计师资格证;1993年,又考取中国审计师资格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
十年九证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1993年,56岁的闫继传在七台河市工作待遇稳定,经济收入也渐渐高起来。可闫继传不满足于现状,他要到外面“闯一闯,看一看”。“当时我拿了一个书包,老伴背着一个大编织袋,”就这样,闫继传和老伴从哈尔滨乘飞机到了海口。
当时,闫继传身上只有4000元,“这是当时我全部的身家。”说这话时闫继传笑了。到海口后,因为工作需要,他花了1650元买了一部BP机,全家就只剩2000多元了。加上几件衣服、几本书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抵达海口的第二天,闫继传到海口一家会计事务所找工作。看到闫继传的一系列的证书,会计事务所当场决定聘用他。虽然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闫继传并没有忘记学习。
关于考证
不鼓励年轻人盲目跟风考证
闫继传称,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很多人都面临着就业问题的考验,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竞争激烈而又缺乏社会经验。闫继传希望年轻人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闫继传还说,考证只是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他不鼓励年轻人盲目地去跟风考证。“只有根据实际需要考证,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应用技能,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掌握并有效运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闫继传说。
七旬老翁
闫继传共有4个儿子,受其影响,原本做会计的二儿子现在也改行当了律师,并成了他的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