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己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一)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受法治规则调整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中的法人制度,规范民事活动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调整各类财产关系的物权制度,调整各类交易关系的合同制度,保护和救济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制度,都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规范和行为规则。同时,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一直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把许多商事法律规范纳入民法之中。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公民的民事权利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有关中央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三、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各分编编纂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一)总则编。第一编“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民法典各分编。第一编基本保持现行民法总则的结构和内容不变,根据法典编纂体系化要求对个别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并将“附则”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后。第一编共10章、204条,主要内容有:

(1)关于基本规定。第一编第一章规定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依据。其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目的,体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第一条)。同时,规定了民事权利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第四条至第八条)。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九条)。

(2)关于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责任的承担者,具体包括三类:一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体。民法典规定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并对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作了规定(第一编第二章)。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对监护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第三十四条第四款)。二是法人。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民法典规定了法人的定义、成立原则和条件、住所等一般规定,并对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三类法人分别作了具体规定(第一编第三章)。三是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民法典对非法人组织的设立、责任承担、解散、清算等作了规定(第一编第四章)。

(3)关于民事权利。保护民事权利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务。第一编第五章规定了民事权利制度,包括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民法典对知识产权作了概括性规定,以统领各个单行的知识产权法律(第一百二十三条)。同时,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第一百二十七条)。此外,还规定了民事权利的取得和行使规则等内容(第一百二十九条至第一百三十二条)。

(5)关于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期间计算。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是保障和维护民事权利的重要制度。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权利不受保护的法律制度,其功能主要是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交易安全、稳定法律秩序。第一编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规定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期间计算制度:一是规定了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并对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愿实施紧急救助等特殊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作了规定(第一编第八章)。二是规定了诉讼时效的期间及其起算、法律效果,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等内容(第一编第九章)。三是规定了期间的计算单位、起算、结束和顺延等(第一编第十章)。

(二)物权编。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重要财产权。物权法律制度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是最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物权法。民法典第二编“物权”在现行物权法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结合现实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物权法律制度。第二编共5个分编、20章、258条,主要内容有:

(1)关于通则。第一分编为通则,规定了物权制度基础性规范,包括平等保护等物权基本原则,物权变动的具体规则,以及物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了新的表述,为贯彻会议精神,民法典将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二百零六条第一款)

(4)关于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为了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立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第四分编对担保物权作了规定,明确了担保物权的含义、适用范围、担保范围等共同规则,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的具体规则。民法典在现行物权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担保物权制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一是扩大担保合同的范围,明确融资租赁、保理、所有权保留等非典型担保合同的担保功能,增加规定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第三百八十八条第一款)。二是删除有关担保物权具体登记机构的规定,为建立统一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登记制度留下空间。三是简化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的一般条款(第四百条第二款、第四百二十七条第二款)。四是明确实现担保物权的统一受偿规则(第四百一十四条)。

(5)关于占有。占有是指对不动产或者动产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第五分编对占有的调整范围、无权占有情形下的损害赔偿责任、原物及孳息的返还以及占有保护等作了规定(第二编第二十章)。

(三)合同编。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合同法。民法典第三编“合同”在现行合同法的基础上,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坚持维护契约、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合同制度。第三编共3个分编、29章、526条,主要内容有:

(2)关于典型合同。典型合同在市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应用普遍。为适应现实需要,在现行合同法规定的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等15种典型合同的基础上,第二分编增加了4种新的典型合同:一是吸收了担保法中关于保证的内容,增加了保证合同(第三编第十三章)。二是适应我国保理行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增加了保理合同(第三编第十六章)。三是针对物业服务领域的突出问题,增加规定了物业服务合同(第三编第二十四章)。四是增加规定了合伙合同,将民法通则中有关个人合伙的规定纳入其中(第三编第二十七章)。

第三编还在总结现行合同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其他典型合同:一是通过完善检验期限的规定和所有权保留规则等完善买卖合同(第六百二十二条、第六百二十三条、第六百四十一条至第六百四十三条)。二是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第六百八十条第一款)。三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立租购同权住房制度的要求,保护承租人利益,增加规定房屋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第七百三十四条第二款)。四是针对近年来客运合同领域出现的旅客霸座、不配合承运人采取安全运输措施等严重干扰运输秩序和危害运输安全的问题,维护正常的运输秩序,民法典细化了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第八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第八百一十九条、第八百二十条)。五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完善了赠与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合同等典型合同(第三编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二十章)。

(3)关于准合同。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既与合同规则同属债法性质的内容,又与合同规则有所区别,第三分编“准合同”分别对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一般性规则作了规定。(第三编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

(四)人格权编。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民法典第四编“人格权”在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从民事法律规范的角度规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会等方面权利。第四编共6章、51条,主要内容有:

(1)关于一般规定。第四编第一章规定了人格权的一般性规则:一是明确人格权的定义(第九百九十条)。二是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人格权不得放弃、转让或者继承(第九百九十一条、第九百九十二条)。三是规定了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第九百九十四条)。四是明确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后的救济方式(第九百九十五条至第一千条)。

(3)关于姓名权和名称权。第四编第三章规定了姓名权、名称权的具体内容,并对民事主体尊重保护他人姓名权、名称权的基本义务作了规定:一是对自然人选取姓氏的规则作了规定(第一千零一十五条)。二是明确对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等,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第一千零一十七条)。

(4)关于肖像权。第四编第四章规定了肖像权的权利内容及许可使用肖像的规则,明确禁止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一是针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的肖像、声音,侵害他人人格权益,甚至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等问题,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并明确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第一千零一十九条第一款、第一千零二十三条第二款)。二是为了合理平衡保护肖像权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民法典结合司法实践,规定肖像权的合理使用规则(第一千零二十条)。三是从有利于保护肖像权人利益的角度,对肖像许可使用合同的解释、解除等作了规定(第一千零二十一条、第一千零二十二条)。

(5)关于名誉权和荣誉权。第四编第五章规定了名誉权和荣誉权的内容:一是为了平衡个人名誉权保护与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民法典对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涉及的民事责任承担,以及行为人是否尽到合理核实义务的认定等作了规定(第一千零二十五条、第一千零二十六条)。二是规定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更正或者删除(第一千零二十八条)。

(6)关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第四编第六章在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为下一步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留下空间:一是规定了隐私的定义,列明禁止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具体行为(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千零三十三条)。二是界定了个人信息的定义,明确了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的原则和条件(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第一千零三十五条)。三是构建自然人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基本权利义务框架,明确处理个人信息不承担责任的特定情形,合理平衡保护个人信息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一千零三十六条至第一千零三十八条)。四是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保护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义务(第一千零三十九条)。

(五)婚姻家庭编。婚姻家庭制度是规范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2001年进行了修改。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收养法,1998年作了修改。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以现行婚姻法、收养法为基础,在坚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规定,并增加了新的规定。第五编共5章、79条,主要内容有:

(1)关于一般规定。第五编第一章在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基础上,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婚姻家庭领域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并在现行婚姻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弘扬家庭美德,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第一千零四十三条第一款)。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落实到收养工作中,增加规定了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第一千零四十四条第一款)。三是界定了亲属、近亲属、家庭成员的范围(第一千零四十五条)。

(2)关于结婚。第五编第二章规定了结婚制度,并在现行婚姻法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定作了完善:一是将受胁迫一方请求撤销婚姻的期间起算点由“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修改为“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第一千零五十二条第二款)。二是不再将“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作为禁止结婚的情形,并相应增加规定一方隐瞒重大疾病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第一千零五十三条)。三是增加规定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第一千零五十四条第二款)。

(4)关于离婚。第五编第四章对离婚制度作出了规定,并在现行婚姻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增加离婚冷静期制度。实践中,轻率离婚的现象增多,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为此,民法典规定了提交离婚登记申请后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第一千零七十七条)。二是针对离婚诉讼中出现的“久调不判”问题,增加规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五款)。三是关于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将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修改为“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以增强可操作性(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第三款)。四是将夫妻采用法定共同财产制的,纳入适用离婚经济补偿的范围,以加强对家庭负担较多义务一方权益的保护(第一千零八十八条)。五是将“有其他重大过错”增加规定为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情形(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第五项)。

(5)关于收养。第五编第五章对收养关系的成立、收养的效力、收养关系的解除作了规定,并在现行收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制度:一是扩大被收养人的范围,删除被收养的未成年人仅限于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修改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养(第一千零九十三条)。二是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相协调,将收养人须无子女的要求修改为收养人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第一项)。三是为进一步强化对被收养人利益的保护,在收养人的条件中增加规定“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并增加规定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第四项、第一千一百零五条第五款)。

(六)继承编。继承制度是关于自然人死亡后财富传承的基本制度。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继承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和家庭拥有的财产日益增多,因继承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社会家庭结构、继承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法典第六编“继承”在现行继承法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继承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处理遗产的现实需要。第六编共4章、45条,主要内容有:

(2)关于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等均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的继承方式。第六编第二章规定了法定继承制度,明确了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和范围,以及遗产分配的基本制度。同时,在现行继承法的基础上,完善代位继承制度,增加规定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条第二款)。

(3)关于遗嘱继承和遗赠。遗嘱继承是根据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处理遗产的继承方式。第六编第三章规定了遗嘱继承和遗赠制度,并在现行继承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遗嘱继承制度:一是增加了打印、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二是修改了遗嘱效力规则,删除了现行继承法关于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切实尊重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4)关于遗产的处理。第六编第四章规定了遗产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在现行继承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有关遗产处理的制度:一是增加遗产管理人制度。为确保遗产得到妥善管理、顺利分割,更好地维护继承人、债权人利益,民法典增加规定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明确了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方式、职责和权利等内容(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条至第一千一百四十九条)。二是完善遗赠扶养协议制度,适当扩大扶养人的范围,明确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均可以成为扶养人,以满足养老形式多样化需求(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条)。三是完善无人继承遗产的归属制度,明确归国家所有的无人继承遗产应当用于公益事业(第一千一百六十条)。

(七)侵权责任编。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侵害他人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裁侵权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侵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吸收借鉴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对侵权责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第七编共10章、95条,主要内容有:

(1)关于一般规定。第七编第一章规定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多数人侵权的责任承担、侵权责任的减轻或者免除等一般规则。并在现行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一是确立“自甘风险”规则,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没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二是规定“自助行为”制度,明确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

(2)关于损害赔偿。第七编第二章规定了侵害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的赔偿规则、精神损害赔偿规则等。同时,在现行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定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第二款)。二是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侵权违法成本,民法典增加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

(3)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第七编第三章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的侵权责任,用人单位的侵权责任,网络侵权责任,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等。同时,民法典在现行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增加规定委托监护的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八十九条)。二是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平衡好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民法典细化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具体规定,完善了权利人通知规则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转通知规则(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条)。

THE END
1.一起来学法丨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根据年度普法工作安排,2024年9月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特别邀请金道律师事务所汪义山律师为大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知识,大力弘扬权利义务一致等法治精神,推动民法典在我省有效实施。随小编一起来了解——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AyODE4Mw==&mid=2650667087&idx=2&sn=0a4a70290c226241e0dfa3171fc6fbd3&chksm=827ecb9436d04a24a4b337d98a82cddd7cbbaf50db1d4bf96e04b01fca937fb6b9e505a37eb0&scene=27
2.民法典新时代2022年电子版全文解读与实践指南民法典新时代:2022年电子版全文解读与实践指南 在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史上,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作为一部全面、系统的民事法律规范,它旨在完善和统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对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民法典https://www.gntpr.com/ke-pu-huo-dong/78858.html
3.民法典全文解读2022年最新版电子版详解民法典全文解读2022年最新版电子版详解 民法典的重要性是什么? 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民事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的一次大规模整合和完善,也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向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方向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文件,其内容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https://www.pketxmddia.cn/zheng-ce-fa-gui/365737.html
4.解读新时代民法典2022年民法典全文精要与实践应用探究解读新时代民法典:2022年民法典全文精要与实践应用探究 一、民法典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2022年民法典的实施标志着一个新的法律时代的开始。它是对传统习惯和商业实践进行规范的结果,是对现行各项法律规定进行整合和完善的一部重大立法成果。 二、个人权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99748.html
5.民法典全文解读2022年电子版的重要性与应用民法典全文解读2022年电子版的重要性与应用 法律体系现代化的标志 民法典正式全文2022电子版是中国法律体系现代化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提供了一个便捷、快速获取法律信息的平台,而且还体现了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通过数字化手段,民众和专业人士可以更方便地查阅和学习民法典,这对于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正义具有重要https://www.cehhoilbv.com/jun-lei-wen-hua/445874.html
6.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理解2022年更新的法律体系简介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理解2022年更新的法律体系 1.民法典全文的重要性何在?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法典的出台不仅是对传统习惯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标志着我国立宪立法进程的一个新里程碑。作为一部集全国性的基本法律于一体的全面、系统、完备的人民法院审判规则,2022民法典全文不仅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纠纷提供了强https://www.qbsinawlr.cn/jun-lei-zi-xun/407006.html
7.民法典解读2022年版的《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民法相关规定进行全面修订的一部新法律,它不仅更新了旧有的法律条文,还引入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制度,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2022民法典全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真实案例来展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hi-shi/406583.html
8.民法典正式全文2022解读新时代家庭关系:民法典2022年更新的重要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家庭关系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其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2022年的民法典正式全文发布后,对于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财产继承、婚姻登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规定。 首先,https://www.0f26bcqhc.cn/xiu-xian-shi-pin/855377.html
9.法律解读在2022年,中国发布了新的《民法典》,这部法律旨在全面规范和完善民事关系,为保护个人权益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2022民法典全文》不仅更新了之前的法律规定,还引入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2022民法典全文》明确规定了“尊重人格自由”的原则,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身体自主权、名誉权https://www.lboclvlct.cn/mei-ti-bao-dao/459662.html
10.民法典全文解读我来告诉你2022年的新变化民法典全文解读我来告诉你2022年的新变化 2022民法典全文,一个新时代的法律基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法律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2022年推出的一部重要法律文件——《民法典》,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https://www.boaasbnvx.cn/jun-lei-zi-xun/406842.html
11.民法典全文解读2022年电子版的新视角民法典全文解读:2022年电子版的新视角 电子化时代背景下的民法典更新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法律也必须跟上步伐,实现数字化转型。2022年的民法典正式全文电子版,不仅是对传统纸质版本的一次大更新,更是对现行法律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与优化。通过电子化形式,使得法律知识更易于获取和学习,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12200.html
12.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理解2022年最新的民事法律条款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理解2022年最新的民事法律条款 简介2022民法典全文:新时代的法律基础 法律的重要性在于其更新与完善,如何理解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2022年发布的民法典,就是在这一精神下完成的一次大型法律修订工作,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一次重大https://www.rvxnxpann.cn/jun-lei-zuo-fa/399117.html
13.解读新时代民事法治2022年版民法典全文解析与实务应用解读新时代民事法治:2022年版民法典全文解析与实务应用 全面更新的法律体系构建 2022年版民法典是对传统的个人权利保护进行了重大修订,确立了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保障 在《2022民法典》中,对于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保护得到加强,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隐私权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保证个体在https://www.f3kg3td6j.cn/xing-ye-dong-tai/452800.html
14.民法典解读2022年电子版全文分析民法典解读2022年电子版全文分析 合同法的新变化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法的规定,相对于以前的合同法律有了新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对于合同的效力、履行和违约责任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民法典中,对于合意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明确,明确了合意是指当事人对待对方应当承担的事实行为或结果行为的一种预期。同时,也增加了https://www.deoyjxkbs.com/ke-yan-jin-zhan/326528.html
15.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应用2022年民法典全文标志着中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出台不仅丰富了我国宪法规定,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通过对历史沿革和国际比较,民法典确立了一套更加完善、系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为保护公民权益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https://www.3svb9bc3.cn/xue-shu-huo-dong/306064.html
16.解读新时代民法典深入浅出2022年电子版全文分析解读新时代民法典:深入浅出2022年电子版全文分析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民法典正式全文2022电子版,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向更加完善、现代化方向发展。它为解决民事争议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框架,确保了各类民事关系得到有效保护。 个人权益的保障 通过对《民法典》全面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个人权益的高度重视和详尽规定。https://www.5i4b5wvnu7.cn/jun-lei-cai-pu/484760.html
17.解读2022民法典全文深入理解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解读2022民法典全文:深入理解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 新时代的契约精神与履行责任 2022年版《民法典》强调了契约自由和诚实信用原则,明确规定了合同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对于违约行为也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要求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人身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cai-pu/442210.html
18.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家庭继承合同等领域的法律创新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家庭、继承、合同等领域的法律创新 民法典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民法典是对传统习惯和现行法律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升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框架。 婚姻与家庭关系调整 亲属权利义务明确规定,婚姻协议内容扩展至包括生育孩子是否共同抚养等问题,同时为同性伴侣提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wen-xian/444432.html
19.民法典新篇章解读2022年全面实施的法律革命一、民法典新篇章:解读2022年全面实施的法律革命 在中国历史上,2022年的民法典全文公布与实施是法律领域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从旧到新:民法典对传统习惯的冲击与融合 https://www.jb9ykztqn.cn/jun-lei-wen-xian/185339.html
20.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指南 全面提升民事主体权利保护水平 通过完善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方面的规定,增强了各类民事主体在法律面前的地位和权益保障,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强化婚姻家庭关系制度改革 2022年民法典对婚姻自由、离婚条件等进行了调整,使得夫妻双方能够更加平等地享有https://www.dhgn9oxo5.cn/niu-yang-yang-zhi-ji-shu/285173.html
21.民法典解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2022年的民法典全文就是这一趋势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的一次大整合,也是对未来的社会关系、经济交易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新修订的民法典,全方位解读其意义。 https://www.esryexkma.com/nong-ye-zong-he/98721.html
22.民法典之谜2022年法律的深层解读民法典之谜:2022年法律的深层解读 在中国,2022年的民法典全文发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一次重大修订,也是对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深刻变革的重要步骤。它旨在为各类纠纷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解决途径,同时也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加清晰、合理的权利保障。 新时代下的https://www.msv8oom8y.cn/nong-ye-zi-xun/367135.html
23.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应用2022年民法典全文解读:新时代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应用 2022年民法典全文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律支柱》:探讨了民法典在推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民权保障与自由发展 《公平正义的基石》:分析了民法典如何确保个人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促进社会成员https://www.rccjk4cu.cn/jun-lei-wen-hua/55777.html
24.民法典新篇章解读2022年法律重大变革一、民法典新篇章:解读2022年法律重大变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立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2022年的民法典全文更新为我国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加清晰、系统的法律框架。这不仅是对现有法律的一次大修正,也标志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新《民法典》的主要内容与变化,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https://www.nwifujzth.cn/mei-ti-bao-dao/203008.html
25.2022民法典全文解读与实践应用2022民法典全文解读与实践应用 一、合同法的新变化 在2022年修订的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法部分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对于合同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了主体资格、客观内容和法律效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类型的合同,如买卖合约、租赁合约、劳动合约等都进行了详细规范,并对其特点和规则进行了阐述。https://www.tndhlikuz.cn/ke-pu-wen-zhang/180125.html
26.新时代民法典的完善与实践全面解读2022年更新的法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河中,民法典一直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法典也迎来了新的修订周期。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的民法典全文正式发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支撑。 首先,2022年更新后的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加强https://www.1obgq6oi.cn/zheng-ce-fa-gui/448168.html
27.2022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挖掘新时代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应用2022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挖掘新时代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与实践应用 一、民法典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民法典一直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块空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民法典终于在2020年底通过并于2022年实施。这部法律不仅仅是对现行各项相关法律的综合整合,更是一次从根本上https://www.fikyjuyw.cn/tu-pian-zi-xun/371004.html
28.民法典实施的新篇章深度解读2022年最新修订内容新增个人信息保护条款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法典中新增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明确了个人对其自身信息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决策权。同时,对于未经本人同意而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法律明文禁止,并要求数据处理https://www.6dukxby4q.cn/gong-ying-shi-chang/806527.html
29.民法典解读深入剖析2022年最新民法典全文:新时代的法律保护 在中国历史上,2022年的民法典是继1950年代宪法之后的一次重大法律变革。它不仅是对现有民法典的修订,更是一部集成多个法律领域知识的大型综合性立法文件。它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问题,尤其是在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规定。 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233300.html
30.民法典之谜揭开2022年法律新篇章的神秘面纱然而,即使是在如此详尽的地表层次上,也隐藏着许多细微之处,这些细节构成了整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悬念。一旦被触发,这些小小的线索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2022民法典全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密码机,它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正确解读并应用其力量。 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zhi-shi/24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