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附司法解释)》
内容简介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在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后,在经历了2007年、2012年、2017年三次修正后的第四次修正。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民事诉讼规则不断优化完善,对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审理民事案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3月22日,根据此次修正,最高人民法院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决定》(法释〔2022〕11号)。
《读懂卡尔·马克思》
本书力求以轻松、活泼的风格,通过形象化、立体化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作为顶天立地伟人和有血有肉常人的马克思,展现跨越历史长河、具有永恒魅力的马克思主义。
本书主要聚焦如何理解千年第一思想家、如何拧紧人生“总开关”、如何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如何占据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如何奏响理想与友谊交响曲、如何实现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七个如何”,呈现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观、爱情观、幸福观、求学观、金钱观、择友观、择业观“十观”,让读者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润物细无声的说理中走近马克思,与马克思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读懂马克思、追随马克思,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党员干部谈谈心——新时代弘扬好传统好作风》
国别史(修订版):《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史》
《日本史》《以色列史》《印度史》
这套国别史,是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以色列和印度7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有深厚研究功底的资深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信仰信念信心: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背景,深入论述了“信仰、信念、信心”学习教育的思想精髓、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读者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仰、信念、信心”学习教育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和实践要求,更好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培养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辅导员的七项修炼》
本书由徐川等九位青年教师共同撰写。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通俗生动,使用大量案例,力求做到可读性、实践性和深刻性相统一。本书是广大辅导员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素养的优秀读物。全书共分为谈话修炼、管理修炼、表达修炼、科研修炼、理论修炼、网络修炼、规划修炼等七部分,既全面又有侧重点,论述深入透彻。
《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城市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县域发展》
两种书分别聚焦城市和县域的全面小康建设,以点带面梳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实践经验,聚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勠力同心迈向全面小康的非凡历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
本书着眼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系统阐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和实践经验,力求体现学理性、规律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全书共分为十五章,包括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指导、角色定位、理论武装、管理服务、文化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实践育人、学生党建、学生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班级建设、精准思政机制与策略、队伍管理和自身建设等内容。全书由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知名专家和负责同志共同完成,为高校辅导员培训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奎因语言哲学思想研究:自然主义视角》
本书从自然主义概念和内涵出发,以奎因语言哲学思想为切入点,尝试探讨语言的本质和意义。从心理角度看,语言是行为化的;而从物理角度看,语言是经验化的。奎因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全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语言哲学体系,尝试概念的心理上溯和外界刺激的物理还原。无论是物理主义视角下的语言观,还是心理主义视角下的语言观,均把语言体系作为科学系统对待,均为物理输入和心理演算互动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价值与开发研究》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价值为切入点,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探寻档案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坐标,结合机理分析和案例讨论,将档案化建设和数字化开发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并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系统的框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