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更需要的,是保持随时离开的能力
人生就像围城,必然的有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如是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走。
从体制内辞职做律师,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管你曾经干过多少年的法官、检察官,积累多么丰富的办案经验,具备多么深厚的法律功底,获得过体制内多么高的评价和荣誉,假如你哪天不想干了,想到体制外闯闯,想体验一下大千世界,你想要做律师,对不起,咱们国家没有法官、检察官辞职做律师的绿色通道。
你要和其他刚毕业进律所的大学生一样,至少经历一年的实习期,要按照要求参加当地司法局统一安排的一个月的实务培训课程,你还要准备好在实习期内参与办理的十个案件,然后交给律协考核委员会,接受他们的质询和提问以及其他考核内容,过关后你才有资格拿律师执业证,实习一年顺利拿到律师证,你也仍然不能马上代理案件,因为我国律师法、检察官法、法官法全都清一色规定了严格的任职回避,要求法官、检察官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如果你足够大胆,非要以身试法,你可能面临被惩戒的风险,特别被对方律师或者法院、检察院抓住把柄,追究下去,你可能会受到当地司法行政部门警告、罚款甚至停止执业的处罚。所以,如果你找不到代你挂名出庭、办案的搭档,你就只能乖乖的甘居人下,继续充当律师助理的角色。可就算找别人挂名出庭依然有风险,哪怕你将讯问提纲和庭审预案准备得再充分,庭审中的千变万化岂是仅仅挂名的律师能应对自如的。一旦出师不利,你可能会失去当事人对你的信任,得不偿失。
好不容易熬到离职两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代理案件了,且慢!你可要看好你所代理案件的管辖区域,如果是你原来任职法院、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不行!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明确规定,法官、检察官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这可是终生禁足啊!你一辈子都甭想以代理律师身份踏进曾经与你风雨同舟的老东家的大门!如果你仍想多看一眼,那么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曾经熟悉的法庭变得那么陌生,而你不再是掌控者和主导者,你只能默默的坐在旁听席上感受着因为身份变化而给你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落差。
所以,你都要问问自己:
已经习惯了独立办案,冲锋陷阵,主导庭审的你,是否愿意退居幕后,听人指挥?
已经脱离了事务性工作的你,是否愿意整理材料、代写文书,甘当助理?
已经习惯在当事人、律师面前大声呵斥、急不可耐的你,是否能够放低声调、调慢语速,耐着性子听当事人及家属一遍又一遍的满腹牢骚?
已经对律师自由执业心生向往的你,是否能够忍受回避期内的寂寞难耐和并不厚实的薪酬待遇?
已经习惯被动分案、专心办案、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你,是否在转型后有足够的开拓案源的业务能力和人脉资源?
我想你应该考虑的不止这么多。
这也是为什么法官、检察官辞职虽然已成潮,但真正加入律师队伍的比例并没有想象的高的原因。很多辞职法官、检察官被高薪招聘进了公司做法务或者国企当中层。毕竟,绝对任职回避的两年阵痛,原辖区办案的终生禁足,未来异地执业的风险和挑战,不能为家庭尽职尽责的愧疚等等,都是辞职做律师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们往往只是看到成功者的风光,而看不到创业初期的舍弃和艰难。我们看到从体制内出来的成功律师毕竟是少数,你认为律师是一个非常能挣钱、能够挣大钱的职业,但实际上大多数律师的物质生活并不比公务员好哪去,福利和稳定性却和公务员没得比。律师界同样遵循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收入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中。那动辄收入千万的只是金字塔尖上的少数律师团队,更何况那还只是团队收入,真正分到律师手中还能够超过千万的可能真就凤毛麟角了。
如果你说,我只要收入百八十万就满足了。别以为这个目标很好实现,创业初期,你的收入必定和你的付出成正比,你要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遭遇多少讥讽,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损伤多少亿个脑细胞,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感受过才知道。不说别的,你去看看律所的那些高级合伙人,有几个心宽体胖的?
话说这么多,考虑完这些因素,如果你仍想到律师界过把瘾,说明你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够强大,你离优秀律师的目标又进了一步,当然,这么说,这也是自我鼓励,毕竟本人也从检察官岗位上辞职出来,毅然决然加入律师队伍中的一员。
律师是体验成人社会最适合的职业之一,当你从'甲方'转变成'乙方'的时候,你就离真实的社会更进一步了。
大千世界充满诱惑,也布满陷阱。
你,准备好了吗?
文:高蕾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
2005年研究生毕业考入北京市公务员,工作14年,副处长当了7年,2019年6月辞去公职,我离开体制成为了一名律师。
离开单位的那天,正好差一天40岁……
最近还加了一句话:新工作感觉怎么样?适应吗?有没有落差?
如今回头想想,突然吗?确实突然。因为在去年底我刚刚为了单位搬迁至副中心而对家庭生活做了重新规划,甚至搬了家。二三月份的时候我还在考虑要不要给孩子转学。突然吗?也不突然,想要离开体制换个工作的想法其实已经蠢蠢欲动三四年了,只不过,这一次,我是真的做了决定。
江湖上管我这种辞职的方式叫“裸辞”,没有找好下家就直接辞掉工作,并且还是一份从世俗的眼光看来非常十分特别不错的工作,并且这份工作我干的还很不错,貌似前途无量。也难怪大家都觉得无比惊讶,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不甘心。是不是很俗气?但真的就是不甘心。
那天我们说了很多话,喝了很多酒。我记得那天是5月8日,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日子,从饭馆出来,我们仨还特意打车去看了看二十年前我们热血青春的地方。
我的不甘心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对于专业的不甘心,我不甘心学了这么多年的法律,却没有从事过跟专业有关的工作。如果说入职之初还沾一点边,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岗位调整的需要,就已经越来越远了。
去年,大学同学相识二十年聚会,翻出老照片,看到我们开学那天学校大门口悬着的欢迎词:欢迎你,共和国未来的政治、法律工作者!心理略不是滋味,也是从那天开始,我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做点跟专业有关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是不纠结。
说实话,想要换个工作换个活法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每次都把自己想进了死胡同,因为一直没想好自己要什么。
从小循规蹈矩长大的我,在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上都选了普世价值中认为的最优选择。上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拿奖学金、保送研究生、考公务员,甚至包括三十岁之前结婚、婚后两年生孩子……我一直在循着自己认为的最安全的那条路小心翼翼往前走,生怕行差踏错,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然而这一次,在北京初夏的某个夜晚,我驾车行驶在东三环的主路上时,突然想明白了我要什么。那一瞬间,没有犹豫不决、没有举棋不定、没有瞻前顾后,那种感觉就像走过长长的隧道后看到了出口的光,除了想更快的往前走,什么都不想。
但是这两周里,每天我都享受着因为内心确定而带来的幸福感。我想,丝毫不纠结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决定吧。
第三个原因是不害怕。
在这小半年里,除了问为什么,我听到最多的词就一句话是:你可真有勇气!说实话,我倒从来没有觉得我用了多大的勇气,也从来没觉得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不过一次次从别人的语气和眼神中确认了这种评价之后,也渐渐感觉到,我似乎真的是做了一件特别勇敢的事情。
那为什么我和其他人对辞职这件事的感受这么天差地别呢?后来我想清楚了,可能就是因为不害怕,因为我的内心没有恐惧,不担心未来的路会走成什么样。
不害怕,并不是因为匹夫之勇,而是源自于对自己的一种确认和信任。要说怕什么,我想我最怕的,可能就是泯然众人矣。
原因说完了,再说说感受吧。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用几句鸡汤来表达更准确,一来不用太多解释,二来可以解救我这个词汇贫乏的俗人。
第一句是: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不白走。
这句话是我经常挂在嘴上安慰自己的。每当自己受到了不太公平的对待,或者承担了额外的工作,或者吃了亏的时候,我总是会念叨这句话。反正力气是攒不住的,也是用不完的,多干点也没坏处。现在我依然认同这句话,但是要加上一句:前提是你要认认真真的走。
只要你能认认真真经历着你正在经历的,那这段经历就会转化成能量长在你身上,一段一段积累起来,就获得了个人成长。
如果我没有因为一场知识竞赛天天夜里九点半才离开办公室,我不会知道原来我也可以独立组织一场大型活动。为什么是九点半,因为九点半以后从单位到家的那条背街胡同我就不敢走了。
如果我没有经历过24小时随叫随到的领导秘书工作,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宠辱不惊、淡定从容。虽然那几年我常常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时时刻刻精神紧绷,但是却锻炼了我心思缜密、办事周到的工作习惯。
这样的如果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回头看看,每一次艰难的付出和辛苦的努力,都是成长路上的加速器。
我现在总爱说一句话: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只要你足够努力和认真,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二句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个特别亲的姐姐,在我告诉她辞职决定之后,特别惋惜地说了一句:怎么才辞啊,现在有点晚了。
晚吗?看起来好像是的,一个中年妇女,无姿无色,无才无貌,在40岁的高龄,要放弃体制内的工作出去成为法律共同体鄙视链的底端,听起来是有点不靠谱。但是,于我自己而言,却正当其时。
回想我这40年的人生,14年的职业生涯,应该说百分之八十的个人成长其实都是在最近的三四年完成的。再往前的那些年都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在最近这几年才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果往前退五年,我35岁,我不会有这个勇气,可能会有不甘心,但是绝对做不到不纠结和不害怕。
第三句是:感谢所有我遇到的一切。
这绝不是颁奖礼上毫无感情的感谢各种TV。感谢所有人,感谢所有事,这是我在整个辞职过程中最大的感受。
第一个要感谢我的同事和领导们。所有的同事在惊讶之余都表达了发自内心的祝福和深深的不舍,有两个小同事还留下了眼泪。领导们在表达祝福的同时,还很关心我下一步的发展,甚至有几位领导在得知我还没有找好下家时,提出了要帮我进行推荐。从我提出辞职到最终离开,每天都在同事们的宠爱中度过,收礼物收到手软,散伙饭吃了一顿又一顿。心中时常感慨,何德何能,受到大家如此厚爱。
第二个要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和朋友们。21年前我来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孤身一人举目无亲,这么多年,不管遇上多难的事、受了多大的委屈、经历多大的痛苦,总是有那么一群不离不弃的小伙伴,帮我解决问题、帮我化解烦恼,甚至可以因为我一句不开心了,就扔下手头的工作穿过大半个北京城来陪我喝杯小酒。我前面说我不害怕,为什么不害怕,因为有这么多坚强的后盾在护着我。
第三个要感谢现在的事业伙伴们。感谢得知我辞职消息时,毫不犹豫发出邀约的各位姐姐,正是你们的肯定和信任,让我有了信心和勇气,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能和优秀的人携手前行,未来可期。
第四个要感谢家人,尤其是儿子。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儿子叫天总,是一个心里面装着太阳的孩子。正是因为天总乐观、豁达的性格,反而给了我这个当妈妈的很多勇气和力量。也正是因为天总的温暖和自立,让我没有太多需要照顾他的地方,给了我很多自由和空间。
最后,说一下现状吧,估计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首先,有没有不适应?有!
这个没什么可回避的,隔行如隔山,虽然我选的还是个近邻,但是依然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太多的东西需要转变。没关系,慢慢来。
其次,心里有没有落差?没有!
很多人都很关心我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甲方变成乙方,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变成一个人民律师,心理上有没有落差。这个真没有。一方面是因为有很多事情都在我的预期之内,做好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来也没把自己当甲方当领导,心态上一直都很平和,没有落哪来的差。
第三,忙不忙?忙,真的很忙很忙!
今天还有个姐姐问我,现在这么忙,孩子怎么办?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回答所有的问题。最后,快到双十一了,用马云的一句话做结尾吧:
在我自法院辞职后常有亲朋好友面询或网问相较从前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似乎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了,其实我心里特明白这只是答案的前半部分,那后半部分便是自此以后内心深处多了一份焦虑和不安,毕竟要出去努力工作才能够活出自由、活出尊严、责任和担当来。
虽说颇费周章地自法院“下海”了,自己也终于可以圆一个“律师梦”了,尽管友人曾说过我这人忒“正直”、“一根筋”,做律师会大不易。我深知律师之路并不是铺满芳草、鲜花,掌声相随,前路崎岖,也会有荆棘。想那“上岸”的律师,立马可以当那令不少法官终其职业生涯难以企及的“三高”级别法官,而这“下海”的法官,两年内却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且终生不得在原法院办案,简直是天壤之别。但人生难得再次选择,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要走下去,即使栉风沐雨,也会兼程无惧。
该走的终归要走,想我在法院这体制内摸爬滚打廿余载才决然离开,去重新选择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缱绻与决绝”,痛并快乐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所谓早与迟,是自己选择的就好。要想离开啥时都不晚,“温水煮青蛙”未必符合科学,但其道理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中任我行的这番话蕴藏着不少人生处世的哲理。虽说离开法院江湖也有些时日了,但又怎么能退得出社会这个大江大河乃至汪洋大海呢,在法律服务的红海奔向蓝海的征途中还需风雨兼程,奋发前行。“相濡以沫”相较于“相忘于江湖”,也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儿去做其结果未必是最好的,但却起码不会是最差的,这是我对“专业主义”的部分理解,毕竟专业的人依凭自己的专业技能、实战经验与职业伦理,相较非专业人士更能掌控全局,接近目标值且合理防免风险或将风险掌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为权利而斗争,为权利而妥协,而这妥协的前提恰恰是斗争。社会生活现实中往往有些人崇信明哲保身、“路不平有人铲”,更乐于“搭便车”式享受权益,却不愿或者不敢去主动维权。
人生如果能谛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根据自己内心的指引,去开创新的生活,无疑是丰盈和快乐的。哪怕是要做一棵芦苇,那一定也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我的高中历史老师齐健教授曾言“我平生最讨厌官气和商气,做人应实事求是,敢于说实话,人的成长是靠敲打而成的!”于我而言,感同身受。这些年或许正是因为自己的“清高”和“不识时务”,以致于失去了在某些人看来的“机会”,但我想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平安是福,平淡是真。
“知识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辞职后在律所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并获取合理的报酬有一种成就感。即便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一想到能获得客户的信任,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办案经验和忠诚耐心,为客户排忧解难,争取权益或防减损失,那也是一种充实和快乐的体验。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这是我的母校之一山东大学的校训。自法院辞职后,我益发感觉到求学求真的紧迫性,“人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身边的小的和老的伙伴们都在快马加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又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呢?!感恩有你们,有你们真好!
律师如何和法官相处,又当如何和当事人相处?无疑是终其一生的学问。而这其中看似浅显却又意蕴深长的莫过于律师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自尊自重、惕厉自省,与法官及当事人(委托人)保持应有的距离,尤其是千万别将自己混同于当事人,要知道在很多时候自己最大的也是最可怕的对手恰恰是自己的当事人。
法官流失≠法官流动,“失”与“动”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个中滋味毕竟大不同,前者多了些感慨与唏嘘;后者则多了些希冀与祝福。但不管怎得,来点阿Q精神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法官“出阁”的多了,岂不是哪儿都有我们的人?起码曾经体味过做法官的酸甜苦辣,对这一行当多了些理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下应当顺势开启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相互转换的旋转门,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以克服彼此职业的瓶颈期和倦怠期。法院、检察院分流一部分去做律师,空出的位子可以从优秀律师中选任做法官、检察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鲶鱼效应。如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真正建立就为时不远了。
自法院辞职后两年的“禁业期”如同行驶中车辆外面的风景在不断飞逝,不觉中已是过去近21个月了。非常感谢在过去的时光里那些熟悉的抑或陌生的朋友、客户对我的信赖与支持,是你们使我益发坚定了我的辞职选择不后悔,也深信明日的世界会更加美好。感恩有你,我熟悉的抑或陌生的朋友,正是你们的信赖与支持,让我益发体悟到了体制内外别样的风光。过往不悔,来日无惧。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去追逐自由与正义之光。我会继续努力的!如果有可能,我会继续以法院(官)之友的身份积极参与司法改革,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的民主法治进步而鼓与呼,并身体力行之。
辞职离开体制后益发忙碌起来,这是一种发自肺腑地自觉自愿的行动,毕竟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去挣。日子流逝的速度在加剧,忙碌中甚或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痛并快乐着”是一种真实的写照。无论如何,你得去努力拼搏,并不仅仅为着自己。
回首过往,感慨良多。在这人生的黄金20年里,承蒙鲁粤两地法院领导与同事们的关心、呵护与支持、帮助,使我由一个自法学院刚踏进法院大门的懵懂学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不再望案生畏的“资深”一级老法官(或许身未老而心已老)。而就在我选择辞职通往律师的路上,每每在我心中困扰之时总有恁般多的良师益友给予我关切、帮助与肯认,使我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我要说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似乎不知不觉中人已奔五,递交辞职申请也已逾二年,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日子过得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毋庸置疑的是过往不悔,来日无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并不仅仅是句简单的心灵鸡汤语,隐约中更多的还是惕厉自省。只因为那句荡气回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还得去拼搏,我深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