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世界的校园霸凌,说NO!留学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在2016年年末引爆网络,“校园霸凌”瞬即成为街闻巷议的热点话题。2016年12月11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某学生家长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为标题在网上发文,称其儿子是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刚满10岁,此前在学校遭到校园“霸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该家长质疑校方在此前的处理并不妥当。

此事件一出,舆论沸腾,有人惊呼,这不就是中国版的《愤怒的妈妈》。据悉,《愤怒的妈妈》是韩国2015年播出的一部电视剧,聚焦校园暴力,讲述的是年轻的母亲拯救被学校暴力欺压的孩子们的故事。

尽管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反转,至今未有定论,但针对“校园暴力”的舆论声浪迄今未平。

需要指出的是,校园暴力并不是专属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偶发性事件,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在网络上以“2016校园霸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无论国内外,2016年在世界各地发生过的校园暴力事件不胜枚举:

2016年2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案在美国洛杉矶波莫纳高等法院宣判,3人被判6年至13年监禁。

2016年3月7日,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一名高三女生的饮用水中被同班3名男生掺入“春药”,3人遭学校记过及警告处分。

2016年4月26日报道,英国13岁女中学生康特尼·罗杰森(CourtneyRodgerson)遭到30个人围殴并受伤。围观的人非但不制止,反而将事件的经过拍摄下来,将现场视频在脸书上传播。

……

在这些搜索结果中,由围观者乃至霸凌者拍摄并上传的视频比比皆是,从这些或长或短的视频中,观众可以看到诸多令人心惊的画面:受害者在角落里不断蜷缩着身体,而其周遭,霸凌者和围观群众不时爆发出哄笑。

很多人试图为这些年轻却冷酷的恶意行为寻找理由—也许是玩笑?也许是偶然?

可事实上,这些引爆舆论的校园霸凌事件加在一起,也只是校园暴力现象的冰山一角而已。须知,校园欺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分种族和文化,亦没有地域之分。不单中国,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存在校园欺凌的行为。在我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校园霸凌从未停止,从欺压弱小、敲诈勒索到聚众斗殴,甚至升级到蓄意伤人和谋杀等更为严重的情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驱散这笼罩在校园上空的黑色阴影?

过火的玩笑?

还是年轻的恶意?

这听起来似乎更像是在描述淘气顽皮的孩童游戏,比如男生间的追跑打闹,或是女生间的揶揄吐槽。玩笑与恶意之间似是而非的界定标准让舆论常常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开玩笑。”为霸凌事件盖棺定论。对此,DanOlweus博士专门界定出了霸凌行为区别于玩笑打闹的三个显著特征:

1)重复多次,定期发作,而不是偶然为之;

2)不情不愿,不是开玩笑时双方都能体会到乐趣的双向行为,而是包含了伤害性的意图,由一方强加给另外一方的行为;

3)发生在权力或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受害者往往无力招架。(如年龄大的孩子针对比自己小的孩子,或是多个孩子针对一个孩子,以及具有社会资本的孩子针对弱势群体。)

此外,这种伤害又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随着互联网的兴盛,霸凌者通过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对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侮辱、孤立或是散布谣言损害被害者的名誉等行为均可视为霸凌的一种形式。而比起面对面的言语辱骂和身体攻击,虚拟世界中的诽谤污蔑对受害者造成的创伤更大。根据美国政府网站的调查数据,在6~12年级的学生中,有7%的人曾经遭受过网络霸凌事件。而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也使得消除影响减免伤害等补救措施变得难上加难。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霸凌也有可能逐渐演变为网络暴力,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其实对于校园霸凌问题,我国政府不可谓不重视—

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半年内两次通知,充分证明了国家加大治理校园霸凌等恶性行为和案件的力度和决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校方和社会的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将霸凌事件定义为“偶发性的、孩子气的玩笑”,甚至冷着脸说出“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只欺负你?”的斥责。也许在大多数人心中,来自少年人的恶意未免太过耸人听闻,他们情愿用一片名为“玩笑”的树叶遮住眼睛,停止洞察这个与他的理解和想象完全相悖的另一个世界。他们不相信这样的恶意—或者说,他们相信,但不愿意面对,而情愿合上纸页。

弱小无处发声,霸凌事件也就在沉默中愈演愈烈。

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

一生都无法挣脱

这牢笼

我们常用成人世界来描述生活中遇到的阴暗和愤懑,但在成长的最初环节,童年时代不可能始终充溢着纯真和美好。而霸凌事件的阴霾一旦笼罩了童年时光,其对霸凌者和受害者双方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影响都是不可预估的。

虽然常看到一些角度刁钻的研究报告强行将霸凌行为和积极的社交能力捆绑定义,认为霸凌者会更受同伴尊重,也具备更高的社交智商。但事实上,喜欢霸凌的孩子也同时具备易怒、冲动、暴躁等负面特质,他们往往更具侵略性和敌意,也更容易飞扬跋扈。而这些倾向于激化矛盾,热衷频繁争论、打架并有着高度行动力和过度活跃行为的霸凌者,在社会中往往并不受大众喜爱。而霸凌行为的惯性也导致霸凌者在成年后依然难以摆脱这样的行为习惯,最终发展为恶性暴力犯罪者。

至于霸凌事件对受害者的影响,则更是难以言说。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月刊上公布了一个研究结论:童年时遭受过霸凌的人群,可能直到中年时期也依然生活在霸凌事件的阴影中。他们对参与“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TheBritishNationalChildDevelopmentStudy)”的近8000名于1958年出生的人群样本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定期询问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质量,以及职业和经济情况,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持续追踪,这些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到样本群体年满50岁才停止。

通过分析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人们不难发现,几乎在每一项衡量标准中,曾在童年时期遭受过霸凌的孩子,在23岁和50岁时都会承受比旁人更大的心理困扰。此外,遭受霸凌频率较高的孩子在45岁时也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表现较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童年霸凌受害者在长大后或多或少都呈现出心智健康、体能健康和认知健康的贫乏状态。甚至在40年之后,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持续影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临床心理学家GeorgeSlavich研究抑郁症多年,他提出的最著名假设,即抑郁症不仅与心理有关,也与生理和身体健康有关,而抑郁症正是霸凌行为后续影响的一大表征。GeorgeSlavich对此的解释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被视为一种不可见的“精神毒素”,会引发身体与病毒感染斗争时常见的炎症反应。在生病和心情低落时,人们都会觉得疼痛、易怒、烦躁、疲倦、无聊和不爱动。炎症因子在外周的效应是产生炎症反应,而作用在中枢则会启动抑郁样行为,引发一种损伤或者响应机制,甚至导致慢性健康问题。

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我们需要更加严肃地对待霸凌事件,摆脱“霸凌只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观点,老师、家长和社会三方都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事件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儿童虐待行为别无二致,都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长远且沉重的影响。

以暴制暴

真的有效?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都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支持受害者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回击,网友们绘声绘色有理有据地结合自身经历,证明面对霸凌,我们就应该果断“打回去”。而纵观各国社交网站上,网友们为校园霸凌受害者提出的应对建议,“打回去”也是一条出现频率极高的解决方案。

但是,“打回去”真的可以解决校园霸凌吗?

答案是很难,在偶然发生的肢体冲突中,如果双方力量对比并不悬殊,强硬反抗的收效确实强过示弱,辩解和求饶。但校园霸凌正在逐渐显露出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重复频率日渐高涨的趋势。网络霸凌在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占比日益加重,躲在线上匿名账号之后进行持续的人身攻击,通过网络舆论对一个学生进行的辱骂,嘲讽和污名化,该怎样用“打回去”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回击呢?而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审视暴力回击这种解决办法,由于世俗之见常常将“谁先动手”作为裁决责任归属问题的第一准则,故而无论起因如何理直气壮,暴力还击最终却不得不以“打人总是不对的”这种理由草率收场。在各种软暴力、冷暴力和“间接形式”的霸凌事件中,“打回去”这种应对方案却常常致使受害者更加被边缘化,遭到严重的歧视和斥责。

此外,如果“打回去”的应对策略成为孩子心中处理校园霸凌事件的最优方案,校园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以暴制暴其实就是在直接制造霸凌的氛围,使得很多非暴力争端陡然上升为暴力冲突。而孩童对暴力程度的把控能力不够成熟,贸然提倡以暴制暴,也很有可能在还击过程中为双方带来难以预估的身体伤害。至于长期遭受霸凌行为伤害的人们,他们的拳头即使挥出,也更像是当车的螳臂,毫无效用。寄希望于孩子能通过自身力量抵御霸凌行为,必然是无解的。

既然“打回去”不管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阻止校园霸凌的行为呢?答案还要从第三方身上寻找。

研究表明,校园霸凌不是仅仅存在于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行为,校园暴力区别于成人暴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暴力行为发生时常常伴有旁观者。这些看似与霸凌行为毫无关联的群体成员,其实也在以推动者的身份参与进来。而吃瓜群众的沉默和不作为,则往往更能促进暴力行为的发生。围观甚至哄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对霸凌行为的鼓励和推动。而围观者对受害者的支持,却能够有效地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率。但如何促使围观群众站入声援受害者的行列中去,这又是一个依靠孩子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言以蔽之,制止霸凌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就是需要成年人介入,从校风管理到课堂教育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充分的引导和鼓励。虽然霸凌行为无法杜绝,却可以通过各种有意识的干涉被缓解和减少。一个足够友爱且反对霸凌的校园环境,远比任何暴力回击的应对手段都更有效。

作为孩子身边的人,面对霸凌,挺身而出比静观其变更有意义,这既是为了曾经也或多或少遭受过霸凌的自己,又是为了不让暴力的阴影延续下去。暴力氛围很容易因为群体性而无法收场。

如果霸凌这把火非要烧到一个人才停下,这个人总不能是孩子—就如鲁迅先生曾说过的:救救孩子。

《留学》说:

校园霸凌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涉及到稚嫩单纯又无知的恶意。少年人的恶意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可惜世人总是注视着孩子纯真的面孔低估了他们的冷酷。而这种无知的恶,其实最为残忍,从霸凌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从霸凌中获得征服的快感和成就感,大多数人对此都欲罢不能。而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由此产生霸凌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即霸凌者可能常常毫无理由地对受害者施加伤害。

力量更强大的一方自然地被认为是正义,意见相悖的就会被排挤,霸凌的本质,是气氛。或许没有人真正试图伤害,或许“恶”的表现只是因为内心的脆弱。可伤害已经发生了,并不是一句“年纪小不懂事”就能解决的。成长是一次劫难,谁又知道旁人眼中的琐碎玩笑,在当事者眼中是不是一场无处可逃的灭顶之灾。

—在我们悔不当初的时候。

拎客

可能遭遇霸凌的一些迹象

你的孩子可能被霸凌了

衣服、书本或其他物品被撕毁或缺损

有打斗留下的伤口、青肿或抓痕却无法解释

很少甚至没有朋友和他/她待在一起

害怕去学校,抗拒走路/坐校车上学和放学,不肯参与同龄人在场的集体项目

走路去学校时毫无理由地故意绕道

对完成学校作业失去兴趣,成绩突然下滑

回家后表现得伤心、情绪波动、爱哭,或者压抑

经常抱怨头痛、胃痛,或其他一些身体不适

经常做噩梦,睡不好,吃东西没胃口

你的孩子可能霸凌了别人

对于暴力和使用暴力手段,态度很积极

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去支配和碾压其他孩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非常的冲动,有攻击性,容易发脾气

对于被霸凌的孩子缺乏共情,不会感同身受

蔑视和攻击成年人,包括老师和父母

参与到反社会或破坏规则的活动中(e.g.破坏公物/青少年犯罪/吸毒)

比其他孩子通常身体力气更大,特别是男孩

为了被看得起或者为了恐吓别人,喜欢讲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炫耀自己对枪械和管制刀具的运用手法)

霸凌者的性格特征

1.主动型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并且自认为老大。比较以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想要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其他同学突出。自私,不为他人设想。

2.被动型

看见霸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霸凌者,有些则借此保护自己,免受霸凌。看见霸凌者霸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

霸凌行为受害者的几种类型:

1.性格内向,通常是被孤立的一方。

这类人常被较为强势的学生欺负,打压。因为这类人通常没有可以为他们撑腰的集体,而且性格怯弱,一般情况下会因害怕而隐忍,接受被霸凌。

2.特立独行的人,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张扬。

这类人通常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一味地表现自己,从而引起校园中为巩固自己势力,或因这类人的性格而感到讨厌的群体的欺负。

3.逆霸凌。

这类人遭受霸凌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是霸凌的施行方,对方为了寻仇,讨回公道而实行的报复。

THE END
1.让法治教育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盾牌加强家长的法治教育,提升其防治校园欺凌的意识和能力,是构建全方位防护网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法治教育工作坊,普及校园欺凌的危害、法律后果及预防方法,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鼓励家长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孩子的法治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校园欺凌问题。家长应以身作则,http://www.jyb.cn/rmtzgjyb/202412/t20241213_2111282727.html
2.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这“三不”发生校园欺凌,学校该怎么做? 1. 日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动向,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家长。 2. 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校方应立即组织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司法协助等;对校园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报其家长,给予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Q1MTMzMw==&mid=2651007473&idx=2&sn=1acd770a460eff17550bb335534a7498&chksm=8a309e3f0520802768b35c2a1fc86a3d968aef1221f05e3fdf14a72e456ded766a333a404be2&scene=27
3.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该注重从法律入手二辩稿释瑞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我方认为,校园霸凌更应注重从法律入手。 首先,法律是教育的依据和根本。校园霸凌包括肢体攻击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行为。也许反方辩友会问,肢体攻击可用法律控制施暴者,那么语言攻击和那些穿小鞋的行为也是属于校园霸凌,难道也要关进去坐牢吗? https://www.xiaocifang.com/i/RP2c343235vAD
4.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该注重从法律入手二辩稿原创辩论稿我方认为,校园霸凌更应注重从法律入手。 首先,法律是教育的依据和根本。校园霸凌包括肢体攻击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行为。也许反方辩友会问,肢体攻击可用法律控制施暴者,那么语言攻击和那些穿小鞋的行为也是属于校园霸凌,难道也要关进去坐牢吗? http://bianlunba.cn/post/4048.html
5.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该注重从法律入手法律校园入手注重解决旁观者 可编辑---辩题: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该注重从法律入手1.解题思路:在辩题中导入一个第三者,即我们轻谁重谁的目的是说明。2.破题方向:对于两方面的概念一定做一个清晰的界定。这类辩题中的两个方面经常会相互转化,注重两方面的界定。切勿你说教育的地方,我说是法律。你说法律的地方,https://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2560921510
6.辩论赛:校园霸凌更应该通过教育还是法律解决正方资料而从法律着手,就能为校园霸凌世界划分一个明确的界限,通过这个界限使老师和学生意识到正在发生霸凌,从而采取应对手段。而教育教育是很难去明晰这个界限的。同时,法律也能为校方和家庭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参考。 防守 您方说到,教育手段见效比法律手段慢,所以,教育没有法律好,那您方今天探讨的这个辩题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658148541
7.四辩结辩·解决校园霸凌是侧重教育解决还是侧重法律目前校园霸凌这个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了,无论是从社会舆论上看还是从校园安全上看。这个现象应该已经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对这个问题是无力的,或者是缺失的。校园霸凌这个问题已经不能等了,不能再仰仗春风化雨的教育,而必须要用强有力的手段来解决。而法律恰恰就是这个入手点。法律具有普遍性,它适用于https://www.jianshu.com/p/7b64fd8e53f7
8.会计学院开展解决校园霸凌更应该依赖法律手段/教育手段主题辩论赛5月30日,会计学院开展首届“新光 出锋”系列辩论赛,第四轮比赛以“解决校园霸凌更应该依赖法律手段/教育手段”为辩题,旨在深入探讨分析教育手段在预防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辩论赛双方分别是正方“四大才子说的都队”和反方“思辨先锋队”。正方辩手认为,在当前教育形势下,仅依靠教育手段来解决校园http://www.dyxy.edu.cn/s.php/kjxy/item-view-id-72308.html
9.学校霸凌法律怎么处理好像严肃了,最后放张图吧 144111423 辩论吧 帝哪里 求思路和例子,“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入手”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教育入手”,我是正方四辩,立场是从法律入手,求解求解 分享15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吧 Waalost 一句话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救活一个人。 47216 保定世纪阳光吧 保定世纪阳光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5%AD%A6%E6%A0%A1%E9%9C%B8%E5%87%8C%E6%B3%95%E5%BE%8B%E6%80%8E%E4%B9%88%E5%A4%84%E7%90%86
10.要防范校园霸凌,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和家长要密切校园霸凌确实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会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和社交伤害。要防范校园霸凌,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介入校园霸凌事件。学校可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并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则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他们勇敢https://www.toutiao.com/w/1794273878904841/
11.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应该从教育入手一辩立论两观点立论2019年1月调查报告显示14岁以下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率为72.81%,所以我方着重讨论14岁以下的校园霸凌问题。我方判断标准是何者能更好更快地解决校园霸凌事件。我方承认现阶段校园霸凌的教育中存在不足,但法律存在的不足更多,14岁以下的孩子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而法律的强制性与逆反心理相悖。可见您方法律解决14岁以下的http://www.bianlunzy.cn/index.php/doc/doccon/id/3336.html
12.“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从电影《第二十条》看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回到电影《第二十条》,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了校园霸凌的残酷现实和破解之难。 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反校园霸凌机制,明确规定什么是校园霸凌、如何处理和预防。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校园霸凌的认知和抵制能力。家长也应该https://www.cbbn.net/folder34/folder131/folder132/folder205/2024-02-19/4X7kRQYInULaDuQx.html
13.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校园方面的暴力行为、校园霸凌在当下的中国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受到的伤害也是比较严重的,按照我们国家法律当中的规定学校是有相对应的一些责任的,所以发生校园暴力之后是可以向学校反映情况,也可以报警处理相关的事项。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深圳闯红灯如何处罚? 深圳超速驾驶https://mip.64365.com/zs/1507120.aspx
14.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精选23篇)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日前刷爆朋友圈。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家长在文中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霸凌,11月24日更是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https://mip.ruiwen.com/gongwen/huiyifangan/120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