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校园霸凌,我们需掌握的“常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2.46亿青少年遭遇校园霸凌。几年前的一份《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个别地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高达46%。
该怎样采取措施防治校园霸凌?需要深入思考。
图源|摄图网
一
要预防校园霸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校园霸凌。
一般来说,校园霸凌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肢体欺凌,包括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二是语言欺凌,主要指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三是社交欺凌,包括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等。
再就是网络欺凌,指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
人们往往认为校园霸凌是一种身体上的暴力伤害行为。实际上,这只是表现比较明显的一种。通过语言、网络的辱骂、恐吓、造谣,或排挤、孤立等方式造成当事人身心伤害和财物损失,也属于校园霸凌,只不过表现更隐蔽罢了。
校园霸凌行为的隐蔽性还表现在,霸凌者通常会选择隐蔽的地点实施霸凌,而且有些校园霸凌行为很细微,除当事人外很难察觉。
二
遇到校园霸凌,家长该如何应对?
比如,情绪发生变化:孩子脾气变差,喜欢无缘无故发脾气,或变得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沉默寡言、不愿社交,或突然产生厌学念头,不愿上学。
身体状况异常:孩子突然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或者过度疲劳等身体不适状况,或出现身上淤青、擦伤、头发凌乱等情况。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家长要警惕,核实孩子是否遭受了霸凌。
二是要准确区别异同。校园霸凌发生时,有的家长和老师认为是同学之间的正常打闹,事实上,校园霸凌与玩笑、打闹、争执有着明显区别。
发现孩子遭遇霸凌后,家长一定要及时介入处理,把伤害降低到最小,决不能轻视以待,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保持冷静,充分安抚。家长在得知孩子遭受校园霸凌时,首要任务是安抚孩子,对孩子的安抚越到位,孩子受到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就能越小,这甚至比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
评估伤害,及时保护。家长要认真评估霸凌事件对孩子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如果孩子心理创伤较大,可以让孩子离开不安全的环境,并协助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克服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和勇气。
采取措施,合理应对。在了解事件真相后,家长要与霸凌者家长、学校沟通,制定道歉、赔偿等解决方案,恢复孩子自尊。如果学校无法解决,可以通过教育管理部门介入或报警处理。
三
滋生校园霸凌的因素复杂多样,与家庭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德育工作不充分、社会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等,都有关系。所以防范和治理校园霸凌也需要各方“齐抓共管”。
被欺凌者第一次的态度很重要。很多孩子被欺凌后选择忍气吞声,这无疑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个人如果遭遇校园欺凌,不要惊慌,也不要激怒对方,可以向路人求救,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必要时采取正当防卫。不要沉默,要把事情告诉父母和老师。
欺凌者第一次受到的惩罚也很重要。欺凌者若第一次欺凌别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就可能变本加厉。不要轻易原谅,要让孩子明白欺凌的严重后果。同时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找出欺凌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只有让欺凌者付出代价,才能遏制欺凌行为的发生。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关爱。首先,家长不能一味溺爱纵容,让孩子变成“校园小霸王”。其次,父母应该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让未成年人拥有健全的人格。
如果孩子受到欺凌,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能随意被欺负,你的善良要有锋芒。这是原则,也是底线,是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第一步——你可以不惹事,但是绝不能怕事。
学校要强化法治教育与心理辅导。一是认真做好防范校园霸凌教育,开展抵制校园霸凌专项教育课,让学生认识到校园霸凌的危害,自觉抵制校园霸凌行为;二是老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对于校园霸凌的行为决不能姑息纵容,要营造融洽公平的班内氛围,消除霸凌滋生土壤;三是健全校园防霸凌体系,比如设置学生欺凌举报箱、AI报警系统等。
此外,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妇联等单位组织,也应当积极发挥作用。
预防校园霸凌,每个人都需有“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思维,每一名社会公众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平时对霸凌行为视而不见,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等到流了血、出了事,再去痛惜一番。须知,校园霸凌就像火灾一样,防范甚至比救治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