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日报社(原南宁晚报社)成立于1956年9月15日。2005年1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市委机关报《南宁日报》创刊发行,南宁晚报社更名为南宁日报社,属自收自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南宁日报社现有“两报一网”三大宣传平台及印发中心、非报项目组、行政后勤等部门,采编、行政后勤、发行及印务人员共503名(报社领导5人、南宁日报73人、南宁晚报112人、南宁新闻网51人、印发中心218人、非报项目组3人、行政后勤41人),其中在职在编人员78名。
2.媒体社会责任理念
南宁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践行“四力”,讲好南宁故事、传播南宁声音、展示南宁形象,为南宁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力量,为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作出主流媒体应有贡献。
刊于《南宁日报》(12月16日1版)
3.媒体在2023年度获奖情况
2023年,南宁日报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宣传思想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在“筑梦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南宁市直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南宁新闻网斩获第十九届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2023年优秀网媒奖”。
部分奖牌与获奖证书
1.政治方向
刊于《南宁日报》(4月4日1版)
刊于《南宁日报》(3月11日1版)
2.舆论引导
南宁日报社“两报一网”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做强主流舆论宣传。认真结合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对外开放、社会稳定、激活消费潜力、产业振兴等重点工作推出深度报道,开设“坚定信心稳增长凝心聚力开新局”“大力推进清廉南宁建设”等专题专栏和“强信心稳经济促消费——对话百企系列报道”,宣传南宁经济建设新成就新亮点,展示在邕广大企业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的精神面貌,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紧贴受众需求,创新优化报道理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应民生热点和群众关切,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刊于《南宁日报》(2月6日封面)
刊于《南宁日报》(10月12日1版)
3.舆论监督
刊于《南宁日报》(1月6日6版)
南宁日报社积极推进舆论监督工作,认真做好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环境治理等主题宣传报道工作,开设“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专栏专版,推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南宁样板’”“停车收费,是对效率和公平的兼顾”系列报道等,通过刊登消息、通讯等,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和舆论监督,回应民生热点和群众关切。
4.对外传播
刊于《南宁日报》(9月18日封面连版)
刊于《南宁日报》(1月3日2版)
1.融媒体矩阵
2.融媒体报道
南宁日报融媒体矩阵坚持移动优先原则,积极用好用活新媒体新技术,围绕重大主题重大议题设计制作、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并在多平台进行发布,认真做好“广西三月三”、学青会、世巡赛·环广西、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东博会及峰会等主题宣传报道工作,提升新媒体品牌传播力。南宁日报抖音推出的《“三月三”限定皮肤上线》等55条视频,总点击量达130多万;南宁晚报制作的“南宁夜市美食地图”短视频荣登同城热搜榜前六名;南宁新闻网推出“大地飞歌2023”闭幕式晚会等8场视频直播和158个短视频,阅读量、播放量超过1000万。
刊于《南宁日报》(4月26日6版)
刊于南宁新闻网(4月21日要闻栏目)
刊于南宁新闻网(4月20日专题栏目)
刊于南宁新闻网(5月22日要闻栏目)
3.融媒体采编平台建设
1.信息服务
2.社会服务
刊于《南宁晚报》(9月10日4版)
3.公益活动
刊于《南宁日报》(10月10日8版)
刊于《南宁晚报》(12月5日4版)
1.民生报道
南宁日报社“两报一网”强化对民生热点的跟踪报道。认真做好平陆运河开工、贵南高铁通车、乡村振兴、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等主题宣传报道工作。开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专栏专版,推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南宁样板’”系列报道等,通过消息、通讯等,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回应民生热点和群众关切。
刊于《南宁晚报》(9月1日1版)
2.灾难与事故报道
刊于《南宁日报》(5月8日5版)
3.以人为本,做到有态度有温度传递正能量
注重宣传人的精神世界,讴歌时代可贵精神,弘扬正能量。开设“点赞南宁好人”“身边的好人”等专栏,开展“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营造爱心文化,激发向上向善力量。
刊于《南宁日报》(1月30日5版)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宣传激发活力兴文化,更好满足群众文化新期待。大力宣传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等重大活动,树立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为推动首府文化经济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开辟“文旅周刊”“文化˙人物周刊”和“城市记忆”等专版,专访在南宁奋斗的文艺界名人,重点报道“三街两巷”“中山路改造”“鼓楼开放”等南宁市为民办实事,努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传统节日,先后推出“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特别报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市群众文化的繁荣。
刊于《南宁晚报》(12月6日封面)
刊于《南宁晚报》(12月4日14版)
刊于《南宁日报》(6月2日8版)
3.报道科技创新最新成就,推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刊于《南宁日报》(4月10日1版)
南宁日报社“两报一网”重点报道第一届世界林木业大会、第十三届广西大学生科普演讲比赛,宣传“科技赋能发展绿色经济”,展现科学魅力,引导读者树立科学意识,提升科学素养。
1.遵守职业规范
贯彻落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定等,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依赖的新闻工作者。
2.维护社会公德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维护公序良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社会正气,讴歌身边好人好事及美好心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报社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和全过程。
3.接受社会监督
1.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不断完善福利体系,支持保护正常采编行为,依法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全年未发生采编人员人身受到侵害和打击报复的情况。
2.保障从业人员薪酬福利
3.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
认真履行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审核责任,严格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加强对新闻记者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及时为持证员工办理年检手续,及时收回离职、退休等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
4.开展员工培训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及职业道德培训,组织编辑记者参加新闻宣传系列讲座、专题培训和业务培训;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和“短平快”两个原则,通过报社讲坛、报社学堂、参观交流等多渠道培训形式,全年组织200多名采编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采编人员党性修养,全面提升理论水平,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技能。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市场监管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
2.严格做到采编与经营“两分开”
1.回应
针对2022年报社媒体深度融合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对硬件投入等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认识不够的不足,2023年,南宁日报社进一步强化媒体深度融合思路,完善融媒体制度建设。一是继续组织优势力量,优化传播平台,拓宽传播渠道,研究和开发新媒体产品。二是积极参与谋划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安排专题调研组,分别赴南昌、贵阳、呼和浩特、成都等地市融媒体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对融入市级融媒体中心工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呈送市委宣传部。
2.不足
采编人员理论学习不够主动、不够系统;融媒体策划能力与创新意识不足;新形势下“用网管网”舆情预判能力较弱;报社经营收入压力增大;报纸发行量下滑。
3.改进
一是继续做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报道,推出一批接地气、动人心、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二是加强全媒体采编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推动记者编辑加快向融媒体转型。三是进一步加强融媒体智慧平台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四是继续“挖潜增效”,努力拓展新业务,做好报纸征订促销活动,提高发行量。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幼儿园及各分园开展家长会暨家长开放日活动
南宁市明秀小学成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024年“网友看南宁”——“文化为媒串珠成链领略多元人文魅力”主题活动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英华校区成功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体育节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