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民法典实施后,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为什么要编纂民法典?它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为什么要编纂民法典
(一)成就一部完善的权利宣言书,确保人民福祉,推进依法治国。
民法越发达,社会越文明。英国著名学者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文明的高低,看它的民法和刑法的比例就能知道。民法典作为“权利宣言书”,充分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私权的保护越是详尽和完善,对公权的规范行使就越是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民法典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制定一部完善的民法典,是落实中共中央依法治国方略,打造法治政府和依法执政的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二)落实宪法使命,弘扬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民法典制定的权源、内容均受宪法制约。民法典落实宪法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赋予公民人格平等,保护公民财产,保护婚姻家庭和家庭成员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滥用,捍卫人格尊严,促进人格自由发展,保障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
民法典第4条至第8条规定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遵守法律和不得违反公共秩序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民事立法、司法以及人们的日常民事活动得以弘扬。
(三)夯实市场经济的基石,实现良法善治,维持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与正义。”
相对于公法,私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如,物权制度保护人们对财产的占有和支配欲望,使有恒产者有恒心;合同制度调整财产流转关系,使财富顺畅流动;婚姻家庭制度保障和谐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功能;人格权制度保护人们的生命和尊严;继承制度使财富代际流传,激发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侵权责任制度使人们知分寸、懂礼节,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完善的民法典将使社会关系顺畅有序,市场经济繁荣稳定,实现良法善治,长治久安。
(四)完善法律体系,统一裁判规则,维护司法清明。
私法法典化是大陆法系的一个近代现象,也是当今世界潮流。1756年巴伐利亚民法典是最早编纂的一部民法典,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典,因其系统、详尽、平易以及张扬的私法精神而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广受法国人民爱戴,当时法国农民白天田间劳作,夜晚挑灯夜读民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在学者研究大量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以抽象、严谨和精准而著称。民法典的制定是欧洲大陆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其对法治理念的形成、防止司法专横、维护民事司法的统一、增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原有民商事法律主要以单行法和司法解释的方式体现,民法典所具备的逻辑性、形式理性是单行法无法取代的。通过法典编纂所构造的法律体系,概念准确、位阶分明,使其更易于传播、接受和援用。一部完善的民法典,逻辑严密,内涵严谨,有助于防止法官裁量权滥用,维护司法清明。
民法典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一)民法典是规范科技时代生活的法律。
(二)民法典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法律。
(三)民法典是注重民生,积极回应百姓呼声的法律。
过去五年间,民法典立法10次公开征求意见,40多万人参与、提出意见102万条,历经各种立法调研,百姓很多呼声都在立法中得到回应。
(四)民法典是举一反三、灵敏应对典型事件的法律。
(五)民法典是面向未来的法律。
理论上讲,法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滞后性,而法律的性质又要求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所以,民法典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民法典立法不是简单综合,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其中倾注了立法者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大到基本原则、权利的确认,小到细微的条文修改,都注重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对正在形成的民事活动的新形态,一时难以界定权利属性的,民法典也留下相应空间。
比如,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第9条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民法并上升为民法基本原则,该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落实这一“绿色原则”,合同编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强调了负有义务的卖方应履行回收旧物义务;侵权责任制度则完善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增加了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又比如,1985年实施的继承法对遗产范围的规定适用列举式,其中包括“牲畜和家禽”,这一遗产范围规定在今天看来已没有太多适用性。民法典将遗产以概括式界定为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不仅涵盖了互联网财产、虚拟货币、游戏设备等新型财产,而且涵盖了过去和未来可能产生并被法律认可的所有新型合法财产。
总之,民法典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一步,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制度安排。立法者既博采众长,又进行立法创新,保持中国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从而使我国民法典成为一部科学的、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法典之林的、面向21世纪的民法典。
(原载于2020年5月28日“上观新闻”,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