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过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办好思政课的问题,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多次强调上好思政课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研究力度,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的目的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大学生的正确认知为前提。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互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知和接受,使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精神迷惘、信仰动摇的现象,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高校思政课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和接受程度,实现铸魂育人的课程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

1.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夯实大学生的道德之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之舵,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意义重大。

2.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铸魂育人的课程目标

3.探索思政课的规律性,促进思政课程的自身建设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看,我国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从国际格局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这使得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与挑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探讨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助于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促进思政课的自身建设。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专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为指南,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采取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社会作用及时代要求出发,以大学生的认知系统和接受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状况,分析当代大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探究思政课视阈下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探索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全书包括七章内容。

第二章从心理学视角对认知系统和接受系统予以解读。从认知及认知系统、接受及接受系统的概念入手,分析了认知系统的生物基础,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以及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解读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元认知等认知系统的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作机制。研究了不同学科、不同视阈中的接受活动,分析了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接受活动的心理调节因素,具体表现为需要是接受的动力源泉,情绪情感是接受的调节器、意志是接受的助推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认知与接受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区别,为揭示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研究思政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寻找理论支撑。本章内容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及对实践的反作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同时,本研究借鉴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以使本研究建立在丰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在心理学理论中,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理论,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以信息加工心理学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态度理论。具体分析了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阐释了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过程,介绍了社会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理论。在传播学理论中,阐释了信息传播的过程、信息传播的构成要素、信息传播的模式,分析了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受众;最后,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包括“使用与满足”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培养”理论、反馈理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驱力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意义感进一步明晰,对思政课传授的政治观点和价值理念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对思政课学科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策略呈现多样化,参与式教学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大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课堂氛围呈现出积极活跃态势,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总体向好。但是,思政课教学仍在一些方面没有达到学生预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学校差异和个体差异。比如:大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形式单一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体验无聊乏味问题依旧存在,讲授内容偏离主题现象仍有发生,个别教师缺乏职业精神难以律己。

此外,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与接受状况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年级、专业、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性。比如:女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过程中的意义感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的意义感分别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理工类大学生的意义感分别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和其他类大学生;非双一流院校大学生的意义感高于双一流院校的大学生。同时,女大学生、大一学生、理工类大学生、非双一流院校大学生和担任过班级干部的大学生对思政课传授的政治观点和价值理念表现出更强的认同感。而男大学生、高年级学生、艺术类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体验到更多的无聊感。女大学生、大一学生、人文社科类大学生以及双一流院校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更为积极。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借鉴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和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并参考已有文献研究,建构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接受模型,如图所示。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接受模型图

本模型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接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要素整合起来,通过接受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来进一步回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意向是如何形成的,大学生如何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接受,教师素养如何影响接受意向,以及学生接受意向是如何影响其接受并将接受客体外化为行为”等接受问题。

第五章揭示思政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本章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本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基本心理矛盾和具体心理矛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教育对象为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心理矛盾在其认知过程中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过程中,其现有的认知系统与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对其认知要求之间的矛盾,也即施教者的定向要求与受教者的自由选择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大学生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差别。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认知选择与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不相适应;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要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形式不相适应。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矛盾表现为大学生自身认知间的冲突、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矛盾以及大学生认知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第三,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认知的特点。本章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内容解读、意义建构和思维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认知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呈现出主导一致性与肤浅模糊性同在,内容解读表现为群体趋同性与个体独立性共生,意义建构凸显出主观能动性与被动接受性交织,思维形式体现在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并存。

第四,思政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所固有的,稳定、必然的本质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深藏于现象背后并支配现象,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心理规律是规律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体现。认知规律是心理规律在认知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各认知要素之间以及认知要素与外界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及表现出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规律是认知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本章揭示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规律,包括需要驱动规律、感官协同规律、主动建构规律、认知平衡规律、情感激发规律、内化及外化规律等。揭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助于遵循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世界,触动其情感,改变其观念,形成其态度,使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第六章探讨思政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及接受特点。本章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本章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研究了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环节,包括激活接受需要——获取外界信息——建构认知图式——内化思想理论——外化指导行为五个环节。

激活接受需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往往是从产生接受需要开始的。大学生的受教需要包括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两个方面。外在需要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和培养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社会性需要。这种外在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性需要。内在需要是大学生出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受教需要。当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思想缺憾、理论饥渴并寻求满足时,就表现为对思想接受活动的需要与渴求,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意愿、兴趣及动机。这种内在需要是一种主动性需要,反映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进取心和价值追求。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社会的施教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受教需要,努力寻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有机统一。激活接受需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心理的适应性调整;二是注意的定向性转移。三是对教育氛围的敏感性提升。

应当注意的是,接收并不等于接受。在信息获取环节,大学生对接收的思想信息并未领会其潜在意义,只是进入到大脑的数据库中等待进一步加工。

建构认知图式。大学生在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时候,头脑并非一张白纸,而有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并以先前的生活经验、心理结构和思想观念为基础进行知识获取,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接受过程也是主动建构认知图式的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包括解读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以实现思想内化与认知升华。

内化思想理论。经过整合所形成的新的思想观念并不牢固,还必须经过进一步内化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观念。在内化过程中,经过整合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在进入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后,并未停止思想接受活动,还要经过大学生反思、自省等环节,对已接受的思想观念要放在更大的思维领域,冷静分析、反复咀嚼、仔细掂量,做出新的接受解读与接受认定,以提升思想接受的准确性与足量性,并将其融入情感,升华为意志、信仰等主体意识,促进认知进一步深化,进而转变为自身稳定的思想观念。

外化指导行为。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内化为思想观念后,还需要将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身的行为,用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并经过社会实践的验证,最终在生活、学习、工作、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是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接受活动的延伸,即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外化思想观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行为,运用在劳动、交往、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接受社会生活的验证,完成价值评估,并对接受的思想观念进行进一步甄别、修正、调整与扩展,使思想观念得到升华,进而通过反复践行,不断练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探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特点。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急剧变革的新世纪,成长在国家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繁荣的新时代。他们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潮长大,享受着改革开放和信息社会的红利。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群体特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特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接受动机趋于复杂多元,信息获取偏好新兴媒介,认知建构凸显主体意识,思想接受倾向情感参与,行为外化滞后思想内化。

第七章提出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该成果将落脚点放在了探讨如何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第一,满足学生需求,让课程走进学生生活。从坚持需要驱动,激发内在动力;注重问题导学,激活学生思维;聚焦生活世界,指导人生发展三个方面通过课堂实例具体阐述了思政课如何通过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内在动力,让课程成为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课程。

第三,遵循认知规律,让理论彰显真理魅力。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围绕运用感官激活,提高感知效率;把握认知特点,促进知识内化;深化理论阐释,彰显真理伟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五,强调知行合一,让理论指导学生实践。从加强实践导向,规范实践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实践体系;挖掘实践资源,拓展实践途径三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加强、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外化为正确的现实行为。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成果对于深化对思政课的教学研究,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2.丰富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思政课教学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科研意识,深化教学研究。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助于丰富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拓展对思政课的研究视阈。

(二)应用价值

1.探讨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本课题提出了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具体教学策略,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状况和接受程度,为思政课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创新提供现实依据和数据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本研究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状况、接受特点及现实评价,从而制定政策,为促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负责人:杨芷英

批准文号:20VSZ072

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

THE END
1.研究生心理降教育mooc考试根据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主要面临解决的任务是? A. 自我信任感延迟 B. 自我同一性完成 C. 自我信任感闭合 D. 自我同一性延迟 满分:1.50 分 得分:1.50 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无 教师评语: 暂无 2. 下面哪条不能说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征?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7884589/article/details/144409656
2.公管·降心理科普大学生心理降攻略来啦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考研和就业相关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有些情况会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 03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01 情绪释放法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考虑,大声哭是发泄情绪的方法之一。需要接受自己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UyMDIzMQ==&mid=2649647918&idx=4&sn=1099d890f7faba306bf9387ea02d3df7&chksm=862293031c8352f6031fede9795a1e59a410ad14d801d91be9432f1cee0878a079076751dc2f&scene=27
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12篇(全文)由金融机构人员采集农户信用信息, 填表质量较高, 组织开展起来也较为容易, 尤其是金融机构网点附近的农户, 建议由金融机构自行组织采集;二是村组干部。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填表质量一般。部分乡镇安排大学生村官、团干部参与采集工作, 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由于村组干部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wyv6qwb.html
4.食品检测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通用7篇)时至今日,我踏入大学的校门已经有半年多了,比起四年的大学生活来说,似乎并不算长,但是听完老师说的大学三年论,以及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分析,紧迫感也随之而来。早日做好职业规划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就业前景分析 20xx年高校本科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49万,较20xx年增加,但是工作岗位却没有增加。https://mip.wenshubang.com/zhiyeguihuafanwen/2565920.html
5.大调研,我们在行动调研发现,随着论文、项目等量化指标被逐步弱化,一种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日渐清晰。评什么?评代表性成果,评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评解决问题的效果,已成为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普遍做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年单项科技成果转化达到500万元可直接申报副高,1000万元https://www.zjds.org.cn/jzjd/4123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