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人力资源的概念起源于1954年的美国,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能够被组织利用,创造出价值,包括知识、经验等。可以说人力资源既指人,也指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拥有主观的能动性并且能够被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资源。

2道德规范的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对道德进行规范,有助于供电企业的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规范是以科学理论作为建立的基础,良好的道德规范能够给人以满足感和成就感,体现了社会对于企业人员的期望与要求,坚守道德规范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道德规范是人行为最强有力的约束,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现的是一个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建立彼此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进行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道德的规范能够对企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对企业运行的秩序进行维护。使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局面。道德的规范能够让供电企业认清工作职责,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良好的道德规范能够让供电企业在社会的同行业中获得良好的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供电企业员工道德行为缺失的危害

4人力资源管理中道德规范的重点因素

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于员工的道德规范就需要着力于三点因素:首先是培养员工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观念;其次是要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以身作则;最后是要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为员工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标准。

5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道德规范思路

5.1人员招聘

在进行企业的人员招聘时,可以对员工的道德标准进行考核和甄选。在进行人力资源的考试过程中就可以重点强调道德问题,可以采用诚实测试或者是情境模拟、信用调查等方式,选择道德水准、诚信度相对较高的应聘人员。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察,给予应聘人员能力展示环境,使应聘人员对于道德水准加以重视,避免在录用以后出现违反道德的行为。

5.2道德规范与培训

5.3员工工作情况评比

供电企业员工的道德规范是在竞争的环境当中不断完善的,所以供电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当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工作情况评价体系。评比的最终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员工的工资以及各项福利工作。工作情况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科学合理的评比模式能够促进员工道德规范的树立,保证供电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工作情况的评比体系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市场结构,符合企业的目标与精神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

5.4奖励机制的建立

供电企业应该建立多样的奖励机制,从而满足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正确的奖励机制能够引导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营造出和谐公平的工作环境。对道德行为较高的进行奖励,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在物质上进行刺激,在精神上进行干扰。

5.5增进沟通

供电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该增加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不断沟通和理解的机会,这对于企业员工道德的规范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积极、耐心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要注重沟通细节的处理以及情绪的掌控,避免较为敏感话题的沟通,尽量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一个表达自身想法的沟通平台。

6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道德要求

6.1以身作则正面激励

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坚持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通过具体的制度以及制度的实施来实现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以身作则进行思想道德上的约束,树立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的标杆。这也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地意识到员工的需求,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满足这些需求。忽视员工需求,采取强硬的手段并不能达到道德规范的目的,相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道德素养的表现。进行正面激励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提供给企业员工同等的回报。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每一个供电企业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排除个人的因素,正确地评估员工的实际付出。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本身也是企业的员工,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应该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应当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岗位的价值和特殊性,因为它既代表企业的员工,也代表企业的管理人员,所以不能随意地发表不正确的言论,不能传播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工作的信息,要以身作则,不做破坏企业形象的事。

6.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

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掌握着供电企业人事调动的大权,掌握着企业重要的人事资料,知晓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所以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会在工作当中面临多方面的诱惑,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而言,职业道德、忠诚程度尤为重要。在当今的市场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更多地体现在本职工作的执行情况上,跳槽的状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尽力完成本职工作,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就向其他竞争企业出卖情报,出卖员工的个人信息。但是也要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确保企业员工的长远利益,起到对企业领导者的提醒和劝说作用,保证企业能够长远发展。

6.3遵守法纪

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既是企业制度的制定者,也是企业制度的执行者,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法纪要求就要相对严格,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需要在遵守国家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保证企业的运行和企业领导者的行为符合国家法纪的要求。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不能,不能出卖商业机密、不能行贿受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无故缺席企业活动,不能缺乏对于本部门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需要知法、懂法、用法,各项工作的安排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各项工作的执行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各项工作的管理要符合法律精神,从而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7结语

道德规范是复杂的、多样的、针对性较强的,所以要想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当中加强道德规范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将道德规范落到实处,贯穿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采取多种方式,尝试多种载体,使供电企业人员做到自觉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春明.人力资源管理在电力企业的战略选择策略

[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1).

[2]王小溪,孟伟民.供电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探索与

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

[3]梅世云.企业人力资源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

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7).

[4]房宏君.浅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

[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7).

一、前言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媒介的,是属于时空综合艺术的,以人体动作作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换句话说,舞蹈不仅是依靠空间造型而存在的艺术,还依靠实践的连续性,身体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运动,不开口说话而通过语言用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所以,身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舞蹈就是动作的艺术,这也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动作的难度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要求舞者的舞蹈动作要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对舞蹈动作规范性的把握有助于舞者在舞台上更有力的表现自己,表现舞蹈的主题以及舞蹈的力量。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概念的分析

所谓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主要是指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进行科学训练的标准。规范是什么?以色列学者Toury(季迪昂图瑞)认为“规范”就是“在社会里,人们所共享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例如,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适当的。”也就是说,规范是在社会范围内正确的,可以被人们进行传播的,规范是经得起考证的,并能够在社会范围内被人们进行实施的。

舞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指舞蹈演员在进行肢体训练过程中进行“开,崩,直”和“圆,曲,收:等一系列的基本形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在学习舞蹈基本功过程中,舞蹈基本功训练时形成舞姿和强化舞蹈气质的首要关键,更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等型成的最可靠的,最基本的途径,是舞蹈演员进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对舞蹈演员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关键的。

三、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地方性的院校都开设了舞蹈专业。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尽管很多学校开设有舞蹈专业,但他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很不完善的,很多舞蹈授课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因此,这些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身的舞蹈经验和自己对舞蹈有限的知识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舞蹈教学的教材是不规范的,在教学手段方面也是需要完善的。教材的不规范和教学手段的落后都导致舞蹈教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舞蹈演员的舞蹈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舞蹈学习要建立规范的,健全的,完整的舞蹈训练理论体系,要强调规范性训练,强化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对舞蹈演员演艺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的规范性

(一)规范的教材是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的前提条件

舞蹈基本功训练,首先要选择规范的舞蹈教材,从而让舞蹈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接受规范的舞蹈教育,进行规范的舞蹈训练。舞蹈教练在为学生作示范的过程中,首先自己的动作要规范,态度要认真,动作不能走样,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做到传授规范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规范的练习。同时,学习条件是学生学习的主体部分,其主要是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领悟力,即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悟性。另外,学生自身身体的柔软度,动作力度和开度及其弹跳条件对舞蹈学生进行规范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演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此部分的练习,以确保自己的动作规范到位。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动作的规范性

每个舞蹈演员脚背的情况四不同的,脚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先天情况有关,但后天的训练也有很大帮助。舞蹈演员在开始训练之前,要使自己脚尖到整个脚背的部分都要得到足够的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舞蹈演员要挺胸抬头,用双手扶住把杆,双脚并拢站好,收腹提臀,首先从单脚背开始训练。在一到二节拍时,舞蹈演员要保持单脚脚后跟抬起,五个脚趾紧扒地面。三到四节拍的时,舞蹈演员的要绷直脚尖,往墙内推,促使自己整个脚背呈月牙形。五到八节拍时,舞蹈演员可以换另一只脚进行训练,动作和双脚背练习与单脚相同。

舞蹈基本功训练动作的规范性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部分,本文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是有区别的,舞蹈以优美多姿的形体动作为语言,通过形体动作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人物形象。总之,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要具有规定的动作和规范的教材,舞蹈基本功训练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有秩序。因此,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1-4;G642

1.《道路工程材料》课程简介

2.教学方法介绍

本课程参照行业规范,对道路工程常用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要求、性能影响因素、评价测试技术和组成设计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论述,定期开展实验课程,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动态的、形式多样的立体教学内容,构建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2]:

(1)、理论介绍。通过课本和规范内容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构建起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框架。

(2)、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各种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来学习它们的性质和应用,特别是通过对比来熟悉它们的共性和特性。这在学习沥青、水泥及其混凝土材料时非常重要。

(3)、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重视实验课并做好实验。试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验证所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学会检验常用道路材料特别是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沥青的实验方法,熟悉试验技能,并能够对实验结果做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十分有用。

3.教学过程中行业规范的配合使用

行业规范是指在该行业统一使用的标准。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参考的规范包括《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公路工程沥青基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和《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这些规范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解释和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本中有些名词的解释过于抽象,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来说不容易理解,即使理解也很难在实践中应用,此时可通过规范中对专业名词的解释及其测试方法进行提取,并结合课本,给学生做细致的讲解,让同学真正理解该名词的由来和应用。下面通过实例做具体说明。

教材在介绍集料磨光值概念时,在给出“磨光值是反映集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集料的磨光值PSV是将9.5~13.2mm并剔除针片状颗粒的集料制成试件,加速磨光后测定磨光后集料的摩擦系PSVra,并按式PSV=PSVm+49-PSbra求得[1]。关于磨光值,规范《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4]首先给出了磨光值试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详细介绍了试验所用的加速磨光机(见图1);并且给出了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的示意图。详尽介绍了试验仪器、材料、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对比可见,如果在教学中仅将教材的中的概念灌输给学生的话,不仅枯燥,而且学生只能对磨光值有个模糊的概念,教学效果差。然而,如果能配合规范学习,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个概念的由来以及用途,随后通过PPT展示测定装置,通过具体的试验步骤并结合现场实测视频给学生做一步步的讲解,理论结合实际,不仅让学生了解磨光值的概念,还要明确磨光值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规范作为某一领域统一使用的标准,要明确其重要性。在教学中,对于书本中一些抽象的名词和简略介绍的知识点,可通过查阅规范进行展开和介绍,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申爱琴.道路建筑材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伍必庆.道路建筑材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权利不仅是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一个因子,而且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纽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权利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希望享有穷尽所有的权利,理论界亦热衷于从法律规范中寻找权利推演的可能性,继而凝炼出某种权利并使之定型化、制度化,将一些道德权利甚至难称之为权利的“权利”制度化。这种权利“泛道德化”倾向最终会走向了问题的反面——权利庸俗化,是导致“人权似乎什么都是,又似乎什么都不是”的原因所在。同时,权利的实现又离不开理性制度的支持。鉴于此,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界线划分,即,权利的制度化便成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关系

一、优良道德规范的内涵

二、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标准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优良道德规范,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符合以下标准。

1.优良道德规范应突出强调社会的“善”

2.优良道德规范应维护社会秩序健康运行

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体,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从而需要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4]41。社会控制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等,但仅仅依靠这些强制性的手段是不够的。道德也是社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重要的调控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始终植根于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保持着行为“应当”的价值内涵,以行为“该不该”的评价方式而存在和发展着[4]39。道德借助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评价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通过这种潜在的规范作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由此,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然要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偏离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一定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

三、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依据

1.符合人的道德需要

2.满足人性发展的要求

人是道德需要的唯一主体,道德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因此,只有符合人性的要求、满足人们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规范,反映人性本质的道德规范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如果道德规范不符合人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对主体不是根本性的“好”,那么这些规范便可能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因此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真正优良的道德规范。那么,何谓人性?正如王海明指出:“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之本性。”说到底,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人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方面,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这是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另一方面,人性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伦理行为与道德行为一样,是道德所规范的行为,“人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的利益。人类之所以创造道德,就是为了保障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道德规范作为道德的外在形式,也必须反映人性的要求,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追求。只有这样,这种道德规范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3.保证人能自觉遵守

在社会的整个规范体系当中,道德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要的限制,对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促进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一方面的作用是限制,限制那些有悖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保护、鼓励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要保证人能自觉遵守,只有这样的道德规范才能称得上是优良道德规范。

四、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意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存在着各种领域。因此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优良道德规范都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1.优良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进步

2.优良道德规范促进人的发展

优良道德规范是在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反应普遍人性的要求下制定出来的,因此它能促进人的发展。这表现在,它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社会舆论和主体的内心信念等方式,去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内疚感,从而使人们实践良好的行为;它能调节规整人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能够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从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化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和情感,当个体遵从了这种道德规范,他就会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反之,如果他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那么他就会在心里产生负罪感或羞耻感,从而给自己一个否定的评价;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鼓舞和激励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人生,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它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能促使人们自省和完善,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使人们不断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如贪婪、自私、懒惰、等,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直、善良、勇敢、高尚的品德。总之,通过优良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最终会促使人向着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方向不断发展。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育界流行着一个观点:体育不合格者是“残品”,智育不合格者是“次品”,德育不合格者则是“危险品”,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育人德为先”是每一位教育者耳熟能详的观点,但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我们的疑惑却远非这些格言式的警句就能够给以指导的。一些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就如同《大话西游》中唐僧对孙悟空的一番劝导一样无效,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班主任的德育结果是失效的,本文试图找出德育失效的原因,以便帮助班主任找出班级管理的出路。

一、从“德”看德育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德”字是由“彳”“心”“目”三个核心部首组成,合起来就是用心用眼睛向前看着一条大道。这也就是说班主任要能够指明学生心中该走的道路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灵,而只是一味地说教,德育目标过高,急于求成,以至于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使德育成为形式,这在一些德育活动中成为突出问题,使德育常陷入抽象、空洞的说教,根本起不了作用。德育一定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如果一味地强求学生接受远高于其身心发展阶段的道理,即使这些道理被学生背得烂熟,也很难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的德育自然成为空洞说教。

在《论语》中“德”指的是一种个体具有的影响,吸引他人甚至周围环境的心灵力量。《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统治者要像北斗星一样,能够让众星围绕着自己转。如果把这句话落实到班主任的身上,就是班主任要有一种心灵的力量,这种心灵的力量能够吸引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紧紧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如何具备这样的心灵力量,就得看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日常的行为与态度中就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时候,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显得更重要。比如领导准时到会,教师提前候课,看似简单,实际上不仅体现出成年人对学生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文明守时的道德作风,更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在如此日复一日的、简单行为中反复向学生传递着一些做人的重要准则,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也将这些准则内化为素养,这时教师虽然不置一词,教育效果却比千万句做人应该守时的动听话语更有力。成年人应该做孩子的表率,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因为儿童就像我们的影子,他们的很多举动都是成年人影响的结果。

二、道德话语的在场与道德精神的不在场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话语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概念框架的诸片段,缺乏了这些道德语言所必须的意义语境,我们所拥有的是道德的幻象,而作为本质的道德已经不在场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丧失了对于道德的把握的能力,这种道德只是变成了一种规范而非主体的自我选择,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在个体的选择和认同方面,这种道德规范本身的确定性就变得无效与虚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个体的道德,以及由此决定的道德价值观是内在于他自身、为他所独有的,并决定了他道德选择和认同的理由和方式。显然,道德或道德规范只是提供了个体选择的依据,而不能决定个体选择的现实。这就增加了道德教育选择和传递道德规范的困难。同时,道德规范体现的是社会的群体意志,反映的是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教育者既无必要,又不可能过多地考虑和承担道德规范选择的责任,而受教育者所要做的也只是习得与恪守这些“先在”的道德规范。因此,许多教育者常把道德教育视为培养个体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外铄”过程,因而在方法上显得粗暴、简单,往往流于一般的说教或劝诫,结果道德教育却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孕育出了反道德的种子。这也是当前道德教育的流弊。

三、德育失效的社会原因

如何突破道德教育的这种知行不一的问题,改变学生“明知故犯”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呢这不能通过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来回答,因为道德规范本身并不能说明个体如何践行的问题。从总体上说,规范伦理对社会变迁具有深度的依存,这也意味着以规范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要发现我国道德教育的深层困境,就必须把视野拓展到学校教育以外的复杂关系网络中去,从而窥见道德教育与当下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用“转型”来指称。至于是何种“转型”,人们的看法就莫衷一是了,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伴随这一变迁过程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切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处在断裂与重建之中,旧有的道德观念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由于很多道德规范尚处在形成之中,还未形成社会共识,不同的人群可能对同一规范的认识不一,这就为普遍的道德遵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带来的是深刻的社会道德失范问题。这给向来以传递道德规范为己任的道德教育无异于“当头一棒”。失去了普适的道德规范作为支撑,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抵触与不屑,以至于相互之间抱怨“有了代沟”。

第二,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社会之中。不同族群之间相互接触与交流更为频繁,增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此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露出了端倪: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文化价值观念本身的优劣之别,而是特定生活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别,每一种文化价值观念都有其内在的意义。这就增加了以普适性的道德规范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窘境。面对不同族群的儿童及其独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教师究竟应该如何传递这些既定的、一元化的道德规范呢这也是制约德育使其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进步,成就举世瞩目。但与经济进步和物质繁荣相伴而行的,并不都是道德繁荣,中国也有陷入道德泥淖之中的可能和危险。要避免道德困境,需要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道德困境根源的基础之上进行道德转型。

道德悲观派与道德乐观派的各自看法与依据

对于中国是否陷入道德困境这一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主张中国陷入道德堕落甚至道德沦丧的一派称为道德悲观派,把持对立观点的一派称为道德乐观派,我们会发现道德悲观派有事实凭依,道德乐观派也有证据支撑。

道德悲观派最常见的观点及依据有如下。第一,人们对道德状况的不满有增无减。物质文明建设进步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未有相应的提高。第二,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揪心。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染色馒头、瘦肉精、塑料米、地沟油等造假事件时有发生。第三,基本道德动摇失守。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社会上却出现过连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都要讨论一番的现象。

道德乐观派则认为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道德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积极、健康、向上,道德榜样的层次丰富多样,人的权利得到极大的尊重和保护,慈善活动、志愿活动等公民道德行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道德悲观派指出的事实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但这些事实不是道德状况的全局和发展趋势,而仅仅是社会转型期过渡阶段的暂时现象。当然对这些消极的局部事实和暂时现象也不能忽视,应该审慎地分析、理性地思考,找出其背后的根源。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变迁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划分主要是以生产力为标准,在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以与陌生人交往的数量和频率及陌生人的重要性为指标把社会划分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跟熟人打交道,熟人的重要性远超过陌生人重要性的社会;反之,则是陌生人社会。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接触熟人的数量和频率远远高于接触陌生人的数量和频率,熟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陌生人,所以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熟人往往比陌生人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与陌生人接触,接触陌生人的数量和频率远远高于熟人;人们与陌生人交流信息,交换产品,陌生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超过了熟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依赖于熟人,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依赖于陌生人。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一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初农村人口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无论是生产协作、产品交换,还是生活交往主要都发生在熟人之间。与此同时,城里人大都处于单位之中,而单位就是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总之,这个时期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处于熟人社会之中,人们工作和生活主要与熟人打交道,对人们生存与发展起最重要影响作用的是熟人而不是陌生人。改革开放以来熟人社会已经悄然转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开启,社会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2015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7亿人,这表明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社会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

无论从微观视角还是从宏观视角看,社会存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转变都是根本性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们所处的人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格局需要不同的伦理文化精神。在陌生人社会里需要有处理陌生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文化。然而在中国社会经济和人际关系格局已经转型的背景下,道德转型未能及时跟进,缺乏处理陌生人关系的原则,没有形成可操作的道德规范,这才是导致了中国当下出现道德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要彻底解决道德困境问题,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转型。

笔者认为,道德转型至少涉及道德建设的路向、道德作用的机制、道德规范的制定、道德规范的践行四个方面,最终要实现四个转型: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根据道德所调整的人际关系体系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区分为熟人道德和陌生人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伦关系;其中主要是家庭内熟人关系,君臣也被当做类“父子”的熟人关系来处理,五伦道德都是熟人道德。在五伦关系中没有陌生人的维度,所以中国的传统道德主要是熟人道德。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之所以是熟人道德,其物质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当今社会,陌生人比熟人更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决定着我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陌生人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熟人。“如何对待陌生人”、“如何处理与陌生人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超过了熟人问题。传统的熟人道德无法很好地解决陌生人关系问题。要解决陌生人问题,就需要对熟人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和创新,实现道德规范的转型,把陌生人维度纳入伦理规范。

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

道德与法律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规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也不靠强力的、威胁的手段去维护,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并且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来维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由政治的、行政的机关来强制执行。在熟人社会里,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熟人圈子的人轻易不会违背道德。在熟人社会里,道德的舆论机制能够非常高效地运D和发挥作用,这种机制对个人来说主要是一种外在机制,是一种他律机制,因而熟人道德也可以称为舆论型道德或他律道德。

然而,熟人社会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机制到了陌生人社会却丧失了用武之地。陌生人社会里的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几乎都是陌生人,人们互不知悉,不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和信用状况,不了解对方的来龙去脉,从而缺乏足够的信息作出道德鉴定,从而不能对之进行舆论谴责,所以舆论道德发挥不出它在熟人社会里的那种效力,道德他律机制失灵。道德他律机制失灵的情况下,规范人的行为固然可以诉诸法律,但法律实施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只能关涉人的行为无法关涉内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只有道德才能矫正行为同时又能矫正心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伦理道德在任何社会里都不可弃之不用。

既然陌生人之间道德他律机制失灵,那么就只能诉诸道德的自律机制,使道德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型。

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

“无人监督,我也守法如常”,这已经是初步的自律了,但还不是真正的自律,因为人们所守之法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权威的设定,只是人们习惯了而已,这仍然是权威道德。权威道德不是真正自由的道德,因为这种道德的具体内容是由他者设定,遵守者仍然没有真正的自由。

与权威道德相对的是自立道德。自立道德就是自我不受任何异己力量的宰制独立不倚地确立行为的准则并恪守之。自立道德确立过程中所受的宰制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宰制力量,即上面所讲的权威道德,另一种宰制力量来自主体内部,它就是个人的偏好,人在偏好动机宰制下确立的道德即偏好道德。偏好是爱好、欲望等一切非理性冲动的总和,在偏好状态下,人们随心所欲,似乎也是自由自在的;其实不然,随心所欲的人不过是像其他动物一样,受本能支配,是自身欲望的奴隶,如吸烟上瘾的人不过是香烟的奴隶,吸毒上瘾的人不过是的奴隶,他们毫无自由可言。自立道德就是既要摆脱外部权威的统治,也要超越内部偏好的宰制,不做任何异己力量的奴隶,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广义的知识有三种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品德性知识。前两种类型的知识是美国学者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除了这两种知识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它是关于“应该怎么做”的知识,如敬老爱幼、团结互助都是这类知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称之为品德性知识,人是否具备此类知识也要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判断。

从知识的存在形态视角进行考察,知识主要有文本形态和活动形态两种。活动形态的知识则是直接体现于活动中或者通过活动物化在其他载体中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处于文本形态就可以发挥作用,掌握此类知识只需我们动脑记住就可以了。程序性知识则必须处于活动状态才能发挥作用,掌握它必须付诸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如果你想学会游泳,只是死记硬背游泳的动作要领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下水练习不可。品德性知识是价值性规范,掌握它除了动脑动手外,还会涉及到情感层面,触及灵魂,改变信仰。处于知识形态的品德性知识是不会发生实际作用的,道德主体必须通过自愿自由活动,将之转变为活动形态,才能具备真正的、现实的德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对象,承担相同的责任,二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首先,二者在作用上互相补充。在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中,首先要依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以此来约束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对于在执业过程中有些不能用技术来衡量和实现的内容和功能,往往需要用道德规范的形式加以规范和约束。但是如果仅以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执业技术进行规范。只有较高的执业技术和技能,才有可能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任务。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信赖职业技术规范而排斥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其次,二者在内容上互相渗透,互相叠加。注册会计师职业技术规范中包含着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同时,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含有一些技术规范的内容。最后,在实施业务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职业道德规范从思想方面对职业技术规范的运行进行正确的引导;职业技术规范是促进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和遵守的重要技术基础。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技术规范的区别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其次,表现形式不同。职业技术规范由注册会计师职业执业实践中来,能表现出具体、明确的形式,并且是由会计管理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要求强制遵守。而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也有明确的形式,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但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之中,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道德和道德评价等方式来实现。即使是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相比,在表现形式上也缺乏具体性和准确性,通常是人们“应当”做或不“应当”做的一般要求,而职业技术规范则是人们“必须”做和“怎样”做的具体要求。

再次,作用的范围不同。职业技术规范侧重于调整从业人员的外在行为和对结果的正确性,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而职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调整注册会计师的外在行为,更强调调整注册会计师的内在精神行为。可见,职业技术规范是最低的要求,只能用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而职业道德规范要比职业技术规范内容广泛。在实践中,违反职业技术规范的行为肯定也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是有许多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并不违反职业技术规范。比如:某些会计师不求上进,我们只能说他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但是不能说他违反了职业技术规范。

最后,实施保障的方式不同。职业技术规范是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方面对会计规定的约束,具有更强的约束性,有明确的权威部门的要求和处罚规定。但职业道德规范则主要靠社会舆论监督,缺乏权威性。当人们对职业道德上的权力和义务发生争执时,往往没有相应的权威部门对其中的事非曲直作出裁决,即使有裁决也是舆论性质的,缺乏强制性。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的协调

一、引言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会计人员能接触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并在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会计人员道德品质修养的一部分,是指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经过长期的考验和锻炼,从而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四)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新形势下,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科学的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检查会计人员的按照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对检查结果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从而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事实上,职业道德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约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道德“软约束”的自律功能,而应当充分利用奖惩机制,将职业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要针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状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提职、晋级以及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完善奖惩机制。

(五)建立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

虽然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需要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但却会受到会计执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执业环境的好坏以及其对外的会计诚信度和职业道德氛围,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又会影响会计职业环境。可见,会计执业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会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使它们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的建立不仅要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还要靠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尤其是要与法律法规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应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现阶段,虽然我们的会计执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没有间断过,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这需要我们社会各个层面人员的共同努力。

(六)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标准

(七)加强对职业道德修养的宣传

在信息时代,宣传的作用不可替代,通过宣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宣传,使会计从业人员对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能使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1、梁丽红.试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财会研究,2002(4).

THE END
1.得法2单选题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是( )。 单选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 )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单选题 青春是用来( )的。 单选题 没有崇高的( ),就会导致精神上的“软骨病”。 单选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 ) 单选题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https://www.kaoshibao.com/online/paper/detail/?paperid=18735337
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强调了什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强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D)。 A.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调节的领域相同 B.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现方式相同 C.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施载体相同 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正确答案:Dhttps://wenku.baidu.com/view/7198235c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c.html
3.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这句话说明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对立的。 () 参考答案:错误 重点推荐指数: 答案解析 ()用“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这句话来表达法律与自由的一般关系。 A.康德 B.黑格尔 C.洛克 D.亚理士多德 重点推荐指数: https://www.shangxueba.cn/zj21415.html
4.“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法律和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A.调节的领域相同B.实现的方式相同C.实施的载体相同D.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作用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https://www.shuashuati.com/ti/bd6309311bac4f44a380580b4f6b09c8.html?fm=bdbds3d73df7776c78346a8bca19c83d72e16
5.中国大学MOO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8、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 ) A、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调节的领域相同 B、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现方式相同 C、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施载体相同 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6711545
6.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实际上强调光明日报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实际上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的密切关联。表现在( )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强化道德对法律建设的促进作用③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2185220
7.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ExODA3OA==&mid=2657334375&idx=1&sn=f4143dbdb1d38da20b5a5bcfeeddf1f6&chksm=8d7492b6ba031ba000dbf7e280a122311afb6fad729af1104821d15a04470768b2ed3abea226&scene=27
8.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A. 法律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双方 B. 道德以法律的存在为基本前提 C. 法律更多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D. 道德集中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A符合题意,“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表明法律与道德是对立统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9ca9a97c8947612549f27f0e7d22b98.html
9.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说的是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社会规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说.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说的是两者区别.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客观强制性.而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遵守实现,靠的是主观自觉性.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987f6b7c76f92afaf9a58a20bd097dbc.html
10.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 A.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调节的领域相同 B.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现方式相同 C.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现载体相同 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https://www.diandahome.com/83847.html
11.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是否正确律师普法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是正确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https://www.110ask.com/tuwen/6641390689127463445.html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9、【单选题】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 ) A、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调节的领域相同 B、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现方式相同 C、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的实施载体相同 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10、【单选题】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下列关于二者关系http://changchun.ehqc.cn/show/6_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