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古往今来,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法治也不是万能的,治国理政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惩戒。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法脱离了人之常情,背离了公平正义,失掉了道德之善,所立之法便难以成为良法。恶法的实施则贻害无穷。文明执法、公正司法本身就是对道德的捍卫。司法不公,既是对法律的亵渎,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执法、司法如果失掉了惩恶扬善的功能,其本身就会成为罪恶的根源。守法是一种善,违法是严重的失德。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实施才能实现良法善治。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这是法治国家的精神要素。道德要发挥作用,必须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这是以德治国的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有“以吏为师”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君子之范。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德法结合的根本。

■毋须借助宗教,即能解决人的终极精神需求和行为选择,这是中华文化的优势所在。为什么中华文明能经受住各种冲击而坚守根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中国政治文化基因。自秦统一中国后,历代统治者都无一例外地利用法律维护中央权威,利用法治和德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主题为“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的第37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揭示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二、德法合治,历史瑰宝

在绵延近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政治文化。德治、法治的思想和实践贯穿中国历朝历代,德法合治实则是中华政治文明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基因密码。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公就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汉代董仲舒提出“阳为德、阴为刑”,主张治国要“大德而小刑”。到了唐代,人们更是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一方面推行德治,通过“贞观修礼”建立一整套道德体系;一方面推行法治,制定严密的法典——《唐律》。宋元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德法合治的传统。通观我国古代历史,法治和德治运用得当的时期,大多能出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如汉唐时期的盛世,正是礼法并举、德法合治的时期。反之,单纯德治如周代,最终导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而单纯法治如秦代,则最终导致二世而亡。域外经验也是如此。历史证明,凡是既注重法治又注重德治的国家,治理效果都比较好;单纯靠法治或德治,都难以把国家治理好。

三、德法结合,相辅相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根本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觉悟的提升。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要发挥道德对人良知的教化作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一方面,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守法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道德是更高层次的法律,道德对法治具有滋养作用。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要突出法治内涵,特别要针对我国人情积习厚重、规则意识淡薄的情况,注重培养人们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注重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法治精神。

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立法与法律实践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人类法治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是,法律本于人情,各国无不把基本道德、重要公序良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立法脱离了人之常情,背离了公平正义,失掉了道德之善,所立之法便难以成为良法。恶法的实施则贻害无穷。文明执法、公正司法本身就是对道德的捍卫。司法不公,既是对法律的亵渎,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执法、司法如果失掉了惩恶扬善的功能,其本身就会成为罪恶的根源。守法是一种善,违法是严重的失德。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实施才能实现良法善治。

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对缺少道德自觉的人,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单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已经不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唐初之所以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成功经验即在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严重失德问题,做到了“道之以德”“齐之以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当下如诚信缺失、电信诈骗、假冒伪劣等问题,都应用法治手段予以惩治。

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经典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这是法治国家的精神要素。道德要发挥作用,必须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这是以德治国的文化基础。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权利义务相统一,道德素养的基础是爱国守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公民道德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法治进程,培育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是实现德法结合的基础工程。

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善政根本上靠为政之人。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对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道德氛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中国古代有“以吏为师”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君子之范。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德法结合的根本。

四、坚定自信,开辟新路

美国法哲学家博登海默认为,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好的治理方式。人类过去的一切发明,重在征服自然,自从有了法治,人类开始征服自己。法治,是全人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同追求,中华民族是最早发现法治价值的民族之一。

在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四大文明中,唯一未中断发展而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文明。在中华政治文明产生儒家、法家之学的时候,才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地中海相结合的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因缺少原创性,故只能视为亚文明,其地位不能与四大文明相提并论。在此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中,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以其他三大古文明为源头而形成了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以中华文明为渊源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国家治理模式迄今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以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为代表的法律+宗教模式,一种是以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为代表的法律与宗教合一模式,第三种则是由中华文明独创而在东方国家得到实践的法治+德治模式。

自商纣灭亡之后,中国的先哲即已发现“敬天”“祀神”不如“敬德”,从而完成了从宗教政治向世俗政治的转变。此后三千年,神权从未取得过对政权和世俗的统治地位,“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德才兼备”一直是中国“贤能政治”的基本要求。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权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毋须借助宗教,即能解决人的终极精神需求和行为选择,这是中华文化的优势所在。为什么中华文明能经受住各种冲击而坚守根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中国政治文化基因。自秦统一中国后,历代统治者都无一例外地利用法律维护中央权威,利用法治和德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对历史上德法结合的优秀传统,我们要有充分自信,并批判性地继承,扬弃其专制性、等级性、工具性、残酷性,而继承其“以法为本”“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注重官德”“注重家庭”“立德修身”等有益的思想和实践,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发扬光大。我们既不能走西方法律和宗教相结合的道路,也不能走阿拉伯国家政教合一的道路,我们要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主体,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突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特色。这就是法治的中国模式,就是法治的中国方案。

(作者: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

THE END
1.得法2单选题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是( )。 单选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 )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单选题 青春是用来( )的。 单选题 没有崇高的( ),就会导致精神上的“软骨病”。 单选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 ) 单选题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https://www.kaoshibao.com/online/paper/detail/?paperid=18735337
2.儒家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民本思想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1051331/index.html
3.2025法考法治思想备考每日一句话072025法考法治思想备考每日一句话: 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展开: 我们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的问题。我国历来就有…https://zhuanlan.zhihu.com/p/12016289151
4.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思想道德的共同点在于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思想道德的共同点在于( )。A.都发挥引领和教化作用B.都发挥规范和强制作用C.都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D.都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答案解析,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361a160dfaf44a23b4207208f77c125e.html
5.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 A.正确 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A 对 B 错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 A . 法律和道德都是上https://www.diandahome.com/83847.html
6.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实际上强调光明日报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实际上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的密切关联。表现在( )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强化道德对法律建设的促进作用③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2185220
7.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是要强调()这句话是要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森皮森序的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说它成文,因为它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如某某法等;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与法律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用文字记录下来,告诉人们怎么做,而道德来自此亩于习惯,大家共同遵守,无需文字规定,告诉人们https://wenda.so.com/q/1677034396213153
8.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A. 法律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双方 B. 道德以法律的存在为基本前提 C. 法律更多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D. 道德集中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A符合题意,“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表明法律与道德是对立统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9ca9a97c8947612549f27f0e7d22b98.html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习题4.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下列关于道德起源和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BCD 】 A.道德是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B.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C.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D.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5.道德不是亘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651kx8x.html
10.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说的是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社会规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说.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说的是两者区别.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客观强制性.而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遵守实现,靠的是主观自觉性.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987f6b7c76f92afaf9a58a20bd097dbc.html
11.西方哲学史全部笔记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 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阿那克西米尼——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704/16/5244704_846696512.shtml
12.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2023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2023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根据测试目标和测试事项编写出来的。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2023,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ttps://mip.oh100.com/kaoshi/peixun/212106.html
13.历年真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年4月真题1.(单选题)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担当不同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 A继往开来,发展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B努力奋斗,创造个https://www.jianshu.com/p/34fc3639db90
14.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大考点复习经验【摘要】考研政治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虽然复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得分,小伙伴们也不能遗漏其知识点哦,一起看看其中的两大考点吧。 ?考点一:法治和德治 (1)“治大国如烹小鲜”,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法治又要德治? (2)如何将法治与德治结合,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中国?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85393ec732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