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课程讲义资料讲解

1.新闻的本源?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的含义有三:1.有事实才有新闻2.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3.已经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成现实地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2.新闻的特性?答: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主要特性:一是新鲜。

时新性与知新性的兼有和统一。

二是真实。

纪实性和选择性的兼有和统一。

三是及时又公开的传播。

3.新闻的定义?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也提示出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的主观精神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把握的一种方式。

4.新闻的真实性?答: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具体地说它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个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且以此为基础和前提,从事物总体的联系中通过媒介的连续,全面的报道达到反映时代潮流社会趋势的总体真实。

4.新闻的公开性?答:一方面是指新闻信息的内容是可以公开拓,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信息应该以公开的方式传播给公众。

5.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答:一报道中的新闻要素必须真实准确;二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真实;三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张,不能以想像代替事实;四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五是新闻的解释要合理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

6.新闻失真的原因及如何保真?答: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

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

故意:一是出于片面的政治功利的需要。

二是新闻媒体出于商业的目的,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不择手段编造新闻;三是新闻从业人员出于畸形的个人名利观,编造新闻;四是一味追新猎奇的新闻观。

非故意包括新闻消息源设置圈套;新闻传播者采访不深入;在新闻的时效性竞争中有的新闻机构没等核实就急于发稿,甚至先于事件发稿;新闻传播者知识素养欠缺;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也是造成新闻失真失实的新的原因。

公选课《新闻学概论》资料1、如何理解新闻的定义我们认为,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事实、新近发生、报道。

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不经过报道的事实,要么默默无闻地自我生息消长,要么成为秘闻而不为大众知晓。

“报道”二字,还有一层含义,即新闻对事实的反映,不是机械地有闻必录。

在反映过程中,报道者有主观能动作用,要对事实进行选择、分析和整理。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在无穷无尽的客观事实中,只有那些新近发生、发现和正在发生的、具有新意的事实,或事实的新变动,才有可能成为新闻。

2、新闻政策的内涵及要求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

它是政党或政府管理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新闻政策选择的要求(1)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一切事业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国家制定新闻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

(2)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社会舆论机构,维护公共利益应是其当然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公共利益”,是指那些涉及公共领域的,能够给社会与公众带来共同利益的东西。

它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群众基本生存和生活权益的前提条件。

(3)符合新闻控制者利益任何新闻政策的制定者都要使自己制定的新闻政策符合新闻控制者的利益,防止出现由于政策原因导致发生损害新闻控制者利益的新闻传播行为的情况。

(4)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从维护新闻控制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因此,新闻政策对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限定往往是出于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考虑。

新闻学概论绪论新闻学第一节新闻学的学科性质一、新闻学的内涵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从事新闻传播的活动)、新闻现象(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等)、新闻事业(从事新闻传播的新闻机构)以及人类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规律(有人类以来的所有新闻)的科学。

广义的新闻学:所有研究新闻的活动。

狭义新闻学:从新闻理论的角度。

二、新闻学的学科地位: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学科。

表现三个方面:(一)新闻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二)新闻学是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三)新闻学的学科知识得到社会的承认。

(三)历史新闻学(新闻史):中外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

二、狭义新闻学的研究内容:(一)新闻本体论:新闻的本质、新闻的特征、新闻价值、新闻源流等。

(二)新闻传播论:新闻传播者、新闻作品、新闻媒介、新闻受众、新闻传播过程等。

(三)新闻事业论:新闻事业的性质和职能、新闻事业体制和形态、新闻自由与控制、新闻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新闻本体第一节新闻的涵义二、新闻的定义:目前国内较为广泛使用的新闻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对新闻定义的分析认知:1.新闻是报道客观现实的信息,而不是客观现实的信息,即信息内容不是客观现实,是传播了的客观现实。

2.客观现实不仅指具体事实,还指概括事实形态的现象、问题和非事实形态的观念、思想和趋势等变化。

3.新闻是报道了的社会现实,没有报道的社会现实不称其为新闻。

4.最新动动状态包括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早已发生但出现最新变动的、尚未发生但显现出趋势和预测可能的。

第二节新闻的起源、本源与本质二、新闻的本源(一)新闻本源探讨的是:新闻是从哪里来的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新闻活动绪论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中心议题新闻学的内容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新闻事业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学习新闻学的意义这门课的主要框架新闻(新闻基本特点、定义、要素、类别)新闻传播者(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新闻传播内容(信息、宣传、舆论)新闻传播对象(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媒介(新闻媒介的产生、性质、功能)新闻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功能定位、传播效果)新闻学研究的对象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就是人们有意识地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活动。

2、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的出现的要求更高,它是伴随文字的诞生,社会分工的出现,专门新闻工作者的产生而产生。

它已摆脱了早期新闻活动那种小规模的、非自觉的状态,而成为更大规模、更专业的新闻活动。

新闻事业,是人类的新闻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事业,就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些新闻机构的总称。

更准确地说,新闻事业是新闻传播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传播活动的总和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1903年,商务印务馆译印的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19年史青译的美国记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两本新闻学译本1918年创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最早研究新闻学的团体,也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的学堂。

研究会的导师徐宝璜著的《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理论著作邵飘萍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最早的新闻采访著述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最早系统记述中国报刊史的著作。

这三本开山之作,是创建中国新闻学的史、论、实务的三大块奠基石世界各国新闻学主要性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起源于欧洲,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并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它的主要内涵就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新闻学概论讲授大纲绪论一、广播电视与新闻学的关系。

广播电视台是新闻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主要以新闻立台;新闻核心;受众最想了解的还是新闻;新闻传播与电视大众文化的关系(知悉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新闻报道与新闻学的关系:新闻是亲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新闻活动是新闻学的基础。

新闻报道是指媒体采集、加工事实,然后编写或者制作成新闻文本,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运输工具发送出去的活动。

是新闻概论的具体表现。

从多维角度看,新闻报道包括:一次性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综合报道;谈话报道。

从意媒角度看,包括文字报道、口语报道;图像与图片报道。

从报道方式看,包括客观报道;议事性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由记者、媒介机构、传播工具构成信息搜集、文本制作、介质生产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还可以细分为:发现事实、加工事实、新闻把关、文本复制四个流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媒介的演变发则、新闻本体、新闻的构成与报道方法的学科,是对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学理的概括与总结。

新闻学通常分为三大种类;1、理论新闻学;2、历史新闻学;3、实践新闻学。

新闻学概论绪论理论——————理论新闻学新闻学—————历史——————历史新闻学应用——————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是兼有人文属性的社会科学。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构筑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三本著作:徐宝璜《新闻学大纲》、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葛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一章新闻及其特征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陈述)。

(新闻发言人陈述的事实不一定都能被报道出来,但它也属于新闻)二、新闻的种类1、硬新闻(Hard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2、软新闻(Softnews)富有人情味儿,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

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三、新闻与信息、宣传(一)新闻与信息1、信息:广义的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

3、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即不确定性的东西。

4、新闻是一种信息。

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把宣传当做新闻媒介首要的,或者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而现在,中国新闻界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虽然不同的新闻媒介在功能上的定位有不同侧重,但从整体上看,新闻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前提。

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二)新闻与宣传1、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一、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新闻学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新闻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对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闻的本质与特征,把握新闻传播及其规律,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对新闻学本体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作较为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论述,从而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其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用以指导新闻实践,适应社会对新闻事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

本课程主要以新闻基本理论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较为全面的新闻素养,对新闻事业建立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树立一定程度的新闻职业情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业。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3.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大发展4.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新闻学的基本含义;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的新闻理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学的形成2.了解新闻学的发展3.了解新闻学的内容4.掌握新闻学的研究方法5.学习新闻学的意义第一单元(章):新闻本源【教学内容】1.新闻的起源和定义2.新闻的本源是事实3.新闻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新闻的定义;新闻的本源。

一、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学什么?)1、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2、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新闻边缘交叉学科:新闻社会学、新闻美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法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哲学、新闻经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等,有的属于理论新闻学有的属于应用新闻学。

新闻学研究的方法(怎样学?)1、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与我国)B、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无产阶级新闻学)C、吸收与扬弃的关系(西方新闻新闻学)4、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二、西方新闻理论评析1、集权主义理论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后来得到发展。

自考“新闻学概论”串讲资料(4)11、新闻之新的两重含义是什么?★范长江对于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它具有如下优点:(1)突出了新闻对受众所具有的需知性;(2)强调了新闻对受众的未知性即知新性;(3)指明新闻不是一般事实,而是重要事实。

不足是忽略了传播者的地位和时新性。

12、“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满足传播主体或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程度,叫做“新闻价值”;新闻作品通过满足社会其它需求的程度,叫做“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要领。

如前所说,新闻价值本色上是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指的是新闻信息自向系统的内在构成;而“新闻的价值”,本色上是新闻的社会功能的量化把握,指的是新闻信息这一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彼此作用。

前者描述新闻是什么,后者描述新闻有什么用。

比如,新闻可以用于宣传,具有宣传价值;可以用于沟通上下摆布,具有交往价值,等等。

如果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就会把新闻价值误解为新闻的多种用途,使新闻价值丧失固有的客不雅性质,不利于人们准确把握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不利于按新闻的内在规律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13、简述西方新闻价值五要素及对它的评价?“新闻价值五要素说”认为新闻价值由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五个要素构成。

从整体来考察,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具有不成否认的科学性。

第一,对构成要素的设定,大体与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相符合。

第二,对价值概念的把握,自觉或不自觉地兼顾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决定作用。

但是这一理论具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倾向和机械片面的弊端。

首先,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把人情味摆在显要地位并给予荒谬的解释。

其次,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从抽象的本能好奇心出发,过分强调反常与怪诞的新闻价值,具有浓重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

再次,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在解释构成要素的含义时,往往因崇尚极端,从真理走向谬误,带有明显的主不雅随意性和片面性。

这一理论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其基本原则;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支持报刊批评政府。

局限——自由的泛滥,媒介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和社会的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1)否认了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2)报刊自由应该兼顾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利益。

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

(3)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4)主张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和管理。

4、批判学派和民主参与理论20世纪60年代前后,法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出现批评学派,在政治思想上赞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法西斯主义、苏联模式、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都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他们反对新闻媒介的集中垄断和政府控制,主张受众和社会团体民主参与、共同享有使用新闻媒介的权利。

5、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关系的理论——发展传播学二战结束后,西方的一些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者,开始研究新兴独立国家如何借鉴西方传播模式和技术,建立本国的传播系统。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大众传播模式,奠定了发展传播学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抵制发达国家借助新闻传播推行的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提出既适合本国国情又吸收国外经验的新闻传播理论,强调新闻媒介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媒介的自由应以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为前提;政府有权对媒体活动进行检查和管制等。

这一理论适应了当今世界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情况。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曲折发展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中期:发展高峰,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5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严重挫折(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文革)70年代后期-现在:发展和繁荣第一章:新闻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交往最早的新闻现象:原始社会的信息传播新闻事业的雏形:手抄新闻的产生二、早期的传播手段:1、口头传播2、信号传播3、符号传播4、文字传播三、几种传播类型:1、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人的自我信息活动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意识和思维活动2、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3、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4、大众传播: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第二节:新闻的特性一、新闻与信息(一)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对接受者来说,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信息的特点1、共享性:由于共享性使信息得以传播。

2、扩缩性:信息是可以无限开掘和压缩的。

3、组合性: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的信息。

4、运用的多角度性:可以用不同角度运用信息。

新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二、新闻的特性1、真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新鲜:时新性与知新性的统一3、时效:及时传播,抢新闻4、公开: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第三节:新闻的定义一、“新闻”一词的涵义:新闻一词在近代和现代新闻事业中有三种含义:①指“新闻纸”、“新闻业”。

②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

第二章新闻传播第一节: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一、两种传播模式1、单向传播模式2、双向传播模式二、新闻传播三要素1、事实:新闻的本源,新闻传播行为的客体,但有很强的反作用:2、新闻报道者: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主体地位体现:3、新闻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行为中兼有客体和主体双重性质。

第二节新闻的倾向性新闻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倾向性集中表现为阶级性。

倾向性产生的原因:1、从报道者个人来说,新闻是事实通过报道者的头脑所做出的反映。

2、从新闻事业来说,新闻事业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政党或者利益集团,不可避免受到制约带有倾向性。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

一般说来,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宣传价值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的定义: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新闻价值五要素说:1、时新性:时效性和知新性统一2、重要性:新闻内容的分量和重要程度3、显著性:知名人物、地点、业绩、事件4、接近性:地理的接近、心理的接近5、趣味性:事实因为新奇为人们所料未及,或富有戏剧性,情节曲折跌宕;或极具人情味,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二、宣传价值标准宣传价值从新闻政策、新闻法规和伦理道德三方面体现。

1、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

2、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指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的法律条文的总称,包括新闻专门法和非专门法的有关条文。

非专门法的条文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及其他法律文本中。

法律禁止刊载的内容主要有:泄密、煽动(煽动分裂国家、煽动民族仇恨、煽动颠覆国家等)、造谣(破坏社会稳定)、教唆(宣传邪教、迷信、赌博等,教唆犯罪)、传播淫秽、破坏司法公正、诽谤、侮辱、侵犯隐私权3、新闻道德(1)社会道德(2)新闻道德1923年美国编辑人协会制订的《报业信条》,分“责任、新闻自由、独立、诚信、公平、正直、庄重”7个方面对新闻道德作了诠释和规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被认可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节新闻敏感一、新闻敏感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发现和辨别能力。

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是其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2、特点:①快捷: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②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最有价值的变化③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随时根据变化调整思路二、新闻敏感的重要性1、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有新闻敏感:新闻线索是引导记者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前提2、从众多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有新闻敏感3、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需要有新闻敏感。

三、如何培养新闻敏感能力1、随时触摸时代脉搏,把握国内外形势,认清政治动向、思想动向和经济动向,站得高看得远,发掘重大新闻题材。

2、深入细致地采访,到现场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变化3、善于寻找事物的特点、重点、难点、焦点、热点4、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发现新闻题材。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古代报刊:《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它们具有官方公报性质。

二、手抄新闻手抄新闻又叫做新闻信,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15世纪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这里萌芽,造船、纺织、玻璃等行业相当发达。

这里的手工业主、商人、航海界人士十分关心商品的销路、各地的物价、来往的船期,于是有人专门打听这些消息,抄写后出售。

后来,需要相同消息的人多了,他们就抄写多份,谁需要就卖给谁,这就是手抄新闻。

THE END
1.建设德性与制度相融通的诚信文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文以载道,道润人心。诚实信用不仅是人类道德共识度最高、社会调节力最广泛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https://jncredit.jinan.gov.cn/516/5040859.html
2.有人说,有了法律,就证明,人是没有道德的有人说,如果权力不受约束,那么,特权阶层就是最坏的群体。也就是说,人是没有道德的,幻想依靠道德约束公权力,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了法律。而那些号称有道德的特权阶层,无非就是为他们的邪恶无耻贪婪披上仁义道德的外衣。就好比,魔鬼总是伪装成天使出现。https://www.jianshu.com/p/3e12cd1cf3a3
3.规范行为塑造社会法律道德和文化背景下的对话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思想道德与法律一直是人们遵循规则、维护秩序的重要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互相补充的体系,为社会稳定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本文旨在探讨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来塑造和维护社会秩序。 https://www.vbz7lvltl.cn/dao-jia-ren-wu/114190.html
4.从法“科”学到法“诗”学如古希腊语的“nomos”(习惯)一词,既指法律,又指道德,还指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正因如此,在古希腊初期,法律与习惯是不分的。也正因如此,最早产生的是习惯法。只是到了后来,有了人定法之后,特别是有了成文制定法之后,法律才从其中分化出来,也才有专门的用语和其他表现形式。但在成文法中仍然不缺少“诗”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11/content_9096664.html
5.日积跬步丨25军队文职官方每日10题14C.法律和道德在调整人类社会关系都起到规范作用 D.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保障实施 2.在我国,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D.各部委 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 A.随年龄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OTY5NTAyMw==&mid=2247611727&idx=5&sn=21f446a85cccaf88bdbf6b3754291408&chksm=cecc942441847409aec4d1193a395db7c0d28d3634c111760fd04d20a3fe948441f687e97b23&scene=27
6.“大德小刑”的核心要义人类将道德教化作为诠释法律适用的参照物,并以此配合律法的适用,二者在实践中常能融合。相应地,古代律法的适用必须贯彻“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基本精神,以“德”和“刑”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二柄”,由此形成了以“大德小刑”为核心要义的慎刑思想。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98594.shtml
7.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 参考答案:对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多项选择题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A.?智力因素? B.?知识因素 C.?心理环境 D.?心理素质 E.?人格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9799282.html
8.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区别在于:会计职业道德全部是不成文的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区别。会计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既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也有不成文的规定。 统计:共计0人答过,平均正确率0% 问题:进入高顿部落发帖帮助相似题型https://www.gaodun.com/q/f01vss
9.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德是不成文的法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德是不成文的法,而法是最低底线道德,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补充。() √ 对 × 错 该题目是判断对错题,请记得只要1个答案!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TAGS道德https://m.12tiku.com/newtiku/9999/8775268.html
10.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反思与重述在法律共同体还没有成长,法律议论的理性空间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承认非成文因素,法律问题就可能异说纷呈,产生“无穷之辞”[10].只有断然摈弃可能产生各种异说的法理、原则、道德,把各方思路统一到制定法条文中,才能避免纷争。 在排除不成文法源后,从理论上把法的制定者限于高层级机关,表明了对法的合法性问题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605.html
11.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c0cccb2bbb974bf4be199070f368ce80.html?fm=bd688486b1b92c9aa0078e825fc87933c6
12.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③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 法律规范的分类:①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弱程度分: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②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分: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3.全文【link】《守卫底线》“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不说谎,恐怕也是人的基本的道德底线,人人都说谎,结果必然是大大增加每个人确认真是的成本,这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底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684327/
14.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荀况的"隆礼重法"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内容就是明证。(5)如果说学者著述中的法律思想既有对立又有会通,但在统治者那里却能得到统一。统治者多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可能受某一派影响多一些,但从不会拒绝对实现统治有利的主张。 过去,一些人士往往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学派的争论,描绘成"水火不相容"、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