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论我国《商事通则》的制定

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论我国《商事通则》的制定

导读:

[摘要]在我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制定民商法典或单独的商法典,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制定一部《商事通则》用以规范基本的商事法律关系,才是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商事立法模式,商事通则,商法典

一、从商法的历史演进看世界各国的商事立法模式

(一)商法的内涵

与此相对应,由于各国商法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学者在理论上将商法分为形式意义上的商法和实质意义上的商法。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是指奉行民商分立立法原则的国家在民法典之外制定的以“商法”命名的法典,其内容主要涉及商主体、商行为之界定、创设等商法的一般规则以及商事公司、票据、保险、破产、海商等基本制度。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概念理论着眼点为规范的表现形式和法律的编纂结构,它以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即商法典作为商法概念的界定基础。实质意义上的商法是指一切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概念的理论着眼点为商事法律规范的性质、规范的作用、规范的构成、规范实施的方式等等在理念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以商法典作为商法概念的界定基础;商法的形式包括各种有关商事的专门法规;商法规范不仅仅存在与商法典之中,而且还大量地存在于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判例之中。从实质意义上看,无论属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无论奉行民商分立还是奉行民商合一地国家,都存在着实质意义上的商法。

(二)商法的历史演进——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商法的法典化始于法国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使国家得以统一,从而在全国统一法律的任务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拿破仑的推动下,于1800年开始起草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但几乎与此同时,在1801年也开始了商法典的起草,并于1807年颁布了商法典。因此,以法典为标志的民商分立体制正式得以确立。后来,德国也采取了这种分立模式,于1861年颁布了《普通德意志商法》(即旧商法典),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又编纂了新的商法典,于1897年颁布,使民商分立的模式达到了顶峰。

二、从现有的商事立法模式看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商事立法可供选择的模式

纵观以上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做法,就绝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有形式意义的商法。但是针对商法是否应该法典化,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民商法学界就我国应当实行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立法体例的争吵声中,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已经进入实质阶段,2002年12月,民法典的草案业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民法典的制定,使得我国的民商事立法体例面临重大抉择:规范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基本法律规定到底应该在正在制定的民法典中反映呢,还是另行制定一部商法典,抑或采取其他方法。虽然在我国,有关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学术“门派”之争的嫌疑,缺少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证分析结论的验证,但在民法典制定之际,民商事法律的体系构建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我国民商事基本法律的立法体例和模式进行研究和论证,特别是从实证的角度作出考察。

目前,共有四种商事立法模式可供我们选择:第一种是制定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民商合一的民法典,在其中将有关商事基本法律制度的内容加以规定,对属于传统和现代的具体商事法律制度的内容,以另行制定单行法的方式加以规定;第二种是实行完全意义(形式意义)上的民商分立,除了制定民法典以外,再制定一部独立的商法典,以规范属于传统和现代的商法领域的各种法律关系;第三种是制定一部民法典,规定传统民法领域的内容,不另制定商法典,对属于传统和现代商事法律的内容,以另行制定单行法的方式加以规定;第四种是制定一部民法典,规定传统民法领域的内容,同时制定一部总纲性的商事基本法律即《商事通则》,对基本的商事法律制度和关系加以规定,对于具体的商事法律制度和关系,则以制定单行法的方式规范。[3]

(二)商法是否应该法典化——对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争论

发人深思的是,面对这些激烈的论争,我国立法机关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立法精神,在短短十年间,出台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和海商法等重要的商事法律,以单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5]初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法体系。

客观地说,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地立法模式在国际上都有成功地典范,仅就这两种模式本身不可断然言孰优孰劣。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适用以刑为主的法律体系,加上“官本位”的传统作风,商人尚未获得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当的社会地位,商法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6](p158)近20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有赖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一系列基于该政策制定的法律法规。但随着市场经济向全球化、科技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市场对商法将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再不能凭着简陋的商事制度、用民法的基本意识甚至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解决商事问题。市场强烈地呼唤现行中国的商事立法模式及技术水平的调整和提高,因此那些提出制定完全意义上民商合一的民法典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当前有学者提出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着手制定商法典,实行形式意义上的民商分立。从实践看,由于新兴行业的不断发展,商事立法的范围不断扩展,各种单行商事法律之间亦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希冀通过一部商法典规范所有商事关系已经没有可能。因此,无论从国外商法典形成的历史因素和它们现在的命运,还是从我国商法理论发展的现状和商事立法的实践看,在我国现在,设想制定一部无所不包的商法典是完全不可行的。

三、我国应采取的商事立法模式——制定《商事通则》

(一)我国商事法律体制急需总纲性的法律规范

在以前有关民商立法模式的论述中,笔者曾一度坚持民商合一的主张,强调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只需制定单行的商事法规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这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模式。但是通过考察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商事立法的模式,其虽然具有灵活简便等有点,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制定一部总纲性的商事基本法律规则是必要和可行的,在我国商法的独立只能实质商法主义的独立而不是形式商法主义(或法典意义)的独立,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采取单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虽然有灵活、务实、简便等优点,但由于缺乏总则的统率,难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单行商事法律变成了孤立、单一的法律,不能形成商法内在应有的体系,这显然不利于对我国市场经济关系的统一规则,亦无助于对单行商事法律原则、制度、规则的统一理解,更不利于对单行商事法律的贯彻实施。此种状态下的商事法律有如一个人只有四肢躯干而没有头脑,无法通过头脑的指令来驱使四肢的自如运动。

第二,意图通过制定民法典来解决商法欠缺总则的问题,只是部分学者的一厢情愿,事实上起草中的民法典不仅不可能囊括商法总则的内容,也不可能包括商法总则的全部内容。由于自身性质的局限,民法的内容不可能无限膨胀,更不可能取代商法而形成“私法一元化”局面。如果不顾及民法自身的属性,让民法典涵盖了商法总则的全部内容,那就势必造成民法的异化使民法典变得不伦不类。据此,解决单行商事法律缺少总则统率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民法,必须靠商法自身的健全与完善。

第三,在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体制下制定《商事通则》,既可矫正追求形式商法主义的偏颇,又可实现商法体系的完善,同时又不根本性地改变我国采用单行商事法律地立法模式,这种一举而三得的立法动议,理应得到我国立法机关的采纳。

第四,就我国商事立法的现状分析,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分别管理,加之国内市场的多头管理,导致政出多门,立法多头,与统一市场、统一规制的市场经济的法制要求极不适应。同时,由于商事立法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致使商事法律、法规杂乱无章,缺乏统率不成体系。此种状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必将误商误民误国。

(二)《商事通则》的体例

我国商法在没有基本法统率的情况下存在着立法重叠、交叉、冲突和不协调,以及法律缺位等弊病。我们主张制定《商事通则》目的即在建构商法的理性架构,《商事通则》从内容上说应该时总纲性和通则性的,应该仅是一个“架构”而已,绝对不能走“大而全”的道路。这是因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目前的商事立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先零售,后批发”的道路,即先制定单行法,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一部基本法,我们现在主张制定《商事通则》,实质上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立法“路径”。“先零售,后批发”的立法思路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我国法律法典化变得更加困难了。因为在“零售”过程中,各单行法一般都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体系结构,如果想将这些内容和体系各不相同的法律中的一些具体制度在一部“通则”中规范,一方面会使我们陷入变相地制定一部商法典的窠臼之中,另一方面,会无谓增加这部法律的制定难度。在目前我国各种商事单行法已经趋于完善、各单行法也已经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体系结构的情况下,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法律,我们所要解决的是制定一部指导、协调和规范各商事单行法的一个总纲性的法律,这部法律应该是一个龙头而非整条龙。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笔者强调《商事通则》的总纲性,也并不意味着笔者赞同我国立法者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曾对加快我国立法进程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按照这一思路制定的法律在实践中很难被适用,出现了所谓的“法律进不了法院”的现象。笔者认为,《商事通则》虽然是总纲性的,但绝对不应该是粗线条的,它应当对那些共通性的商事规则详细规定,以便于实际操作和适用。

按照以上制定《商事通则》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商事通则》的体系应确定为基本原则、商事主体、商事行为与代理、商号、商业登记、商事责任的一般规定、附则等七章。

[参考文献]

[3]任尔昕。我国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兼论《商事通则》的制定[J].现代法学,2004,(1)。

[4]石少侠。我国应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兼论我国的商事立法模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5)。

[5]王利明。中国民法典的体系[J].现代法学,2001,(4)。

THE END
1.法律法规体系概览从源流到现实应用的全方位探究法律法规体系概览:从源流到现实应用的全方位探究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功能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而制定的命令性文件。它们不仅体现了国家意志,也是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法律法规的分类 根据其内容和功能,法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wen-xian/407962.html
2.法治建设从“法制”到“法治”,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之路现代“法治”概念,包括了法律的至高权威, 还有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 以及 对公众权利的制约、对人权的保障..一系列原理与基本要求。 “法律”则一般不必具备有这些内涵, 只要有法律和制度的存在,法制就可以存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QyMjExNw==&mid=2247508197&idx=3&sn=7f586a74167e1381e5e8d3ae3bdc7c42&chksm=ea15017e316f2f56cf23f230fdaeb0f15aa234336a4194e469cf6f566cf8546b32fffd1a300f&scene=27
3.考点剖析法律的内涵法律的内涵 广义上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一般场合把所有的法统称为法律。 https://www.med66.com/yixuekaoyan/gonggongke/li2208134660.shtml
4.素质教育的哲学反思12篇(全文)(一) 赋予法律关系新的内涵 从法哲学角度审视, 法律关系应当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含义。广义法律关系是指由人的本质和终极意义所决定的, 反映法律存在和运行的社会关系, 存在关系指法律与其产生条件关系、法律主体与法律客体、法律的本质与法律现象关系、法律继承与法律发展的关系, 法律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关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x23548w4.html
5.规范性文件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二)广义和狭义的规范性文件 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范畴,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指法律范畴内的立法性文件(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和其他由国家机关和其他授权的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其中,立法法、https://www.cqrd.gov.cn/site/article/1211320544034574336/web/content_1211320544034574336.html
6.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定义广义法律是什么 广义法律是指中国法律的整体,即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广义法律中也包括了狭义法律,狭义法律主要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除了包括狭义法律之外,还包括地方性法 查看全文 姜超律师 执业9年 资质认证 2021-11-26 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531714674931164885.html
7.《法学方法论》概要与思考)与指使参照(“违反以保护他人为目的之法律者,承担相同的义务”)事实上并无区别(个人理解拟制是对构成要件的拟制,而参照适用是对法律结果的参照适用),但适用拟制而不适用指示参照的原因是:应用拟制的形式是要努力维持连续性的表象,通过宣示现在要调整的案件事实从属于之前法律的构成要件,立法者使法律表面上维持不变https://m.douban.com/note/819863335/
8.什么是法制?2、区别在于: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https://law.iask.sina.com.cn/jx/sh/gNoIYse62O.html
9.法律适用方法(精选七篇)换言之, 广义法律解释包括狭义法律解释、漏洞补充和价值补充。笔者认为, 采取广义的法律解释的定义是适当的, 法律解释应该是指一定主体为了适用法律而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特定的法律条文的内涵进行确定的过程, 也包括没有法律条文时进行的漏洞补充和价值补充。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nhz7x6.html
10.法理学知识点背诵合集(下)立法程序,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狭义的立法程序仅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的程序。 法的制定作为一种国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立法程序是法律规定的程序。立法程序法定既体现了立法活动的严肃https://www.scwanxue.cn/kyzx/zhinan/1023.html
11.论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的建设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财税体制建设,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建设十分迫切。本文认真分析了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了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宪法、制定《财政监督法》、《中央与地方关系法》、《转移支付法》、《公共财政绩效管理条例》及https://zq.jspi.cn/jyql/info/1019/1655.htm
12.广义上的法律与“法”的含义相同,即指“法”的整体,其概念的内涵广义上的法律与“法”的含义相同,即指“法”的整体,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同于“法”,泛指国家的全部() 正确答案:规范性文件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On 1 July 20X7, Spider Co acquired 60% of the equity share capital of Fly Co and on that date made a $10 million loan to Fly https://m.ppkao.com/wangke/daan/2da042626e6c49c797fe11f3061aff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