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巩寒冰:刑事诉讼中事实与法律区分的传统逻辑与解释路径

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2021-06-2314:14:215670次查看

作者:巩寒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关键词:司法理性化功能立场审级制证据推理事实与法律

一、事实与法律区分的西方起源与发展

(一)最初的起源:英美法的传统与困境

(二)欧洲大陆“混淆的事实与法律”及其发展

二、我国事实与法律区分的

传统与反思

综上,如果认为《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使得事实与法律问题的区分具备了迫切的现实意义,那其实是忽视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先前经验基础和其他配套制度。而这些潜在的因素已通过上述变量影响着我国司法实践中“事实与法律区分”的传统逻辑。笔者将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分审级权限及其合理性反思

(二)事实与法律的区分与审判人员权限区分及特殊处理

(三)结合域外研究的对照性反思

在实际操作层面,二者的区分具有很大的权力依赖性。那些能够依照经验直觉、习惯传统加以判定的事实与法律区分,便直接依经验或依习惯判定;而无法依经验、习惯判定的“区分难题”便交由决策者(法官或立法者)加以裁判。在域外司法实践中,具体个案中的区分问题多“离不开法官指示”正说明了这种情况,相当部分的学者也持有“所有难以区分的问题都是法律问题”的观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同样存在当经验价值判断与功能和实践需求相冲突时,将特定问题进行“视为”或“暂列”的权宜操作。《人民陪审员法》确立的区分标准也同样是以“法律问题”为参照的,而这种参照显然是立法或司法预先配置的产物,仍然是权力属性的。

此外,事实与法律的区分标准还体现相当的灵活性。其划分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甚至是处在“不断的互相转化”的状态中。“事实认定问题清单”制度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引起的兴趣,正说明了事实与法律区分在实践层面灵活处置的特点。而根据目前实践情况来看,“问题清单”又确实是决策者(法院)制定的。因此就“什么是事实问题”,其具体内容是开放的、变动的,并且在目前的普遍做法中,是由法律决定的。

三、事实与法律区分的结构性原因

(一)“证据推理”与“狭义法律推理”的结构性差异

事实认定阶段的推理是依据证据的推理。事实认定者缺乏有关案件发生的直接知识,他们并非是案件目击者或知情人,只能通过控辩双方提交的证据了解案情,进行推论,由此形成关于真相的某种程度的内心确信。尤其在刑事案件中,事实认定在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性推论的过程,建立在对“人和物一般行为模式的概括”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就事实真相判断而言,陪审员与职业法官并不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差异。

(二)“证明过程”与“裁判过程”价值取向与形成机制的差异

四、事实与法律区分的实用主义

分析:功能立场与分配主义

(一)二分法的功能性考量:推进司法的理性化进程

“事实与法律”的区分并非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务实的功能性需求。要识别这种功能性,就需要回到“事实”源起的过程中。尽管前文述及“有关事实问题的研究最早源自法律语境”,但这种源起却非同步伴生。早期的法律体系,不以事实为取向,表现为法庭裁判下的争端解决并不以“事实”为基础。神明裁判通过某种抽象的仪式掩盖事实争议,共誓涤罪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或者说混淆了“同外部事实相符”的真相信念与“对被告的可信性和自己誓言的纯洁性”的道德信念,而司法决斗的胜负结果更是“独立于认识上的真相观念”。可见在这些设计背后“并不存在认定事实的问题”。对此有学者指出,早期法庭的争端解决并不是证明的结果,而是裁判的结果,“它标志着争端的终结,而非对事实的认定”。由此可见,“事实”与“法律”的联系并非是天然存在的,“事实进入裁判”是法律发展到相对理性阶段的产物。

伴随着非基于事实的“裁判方式”被以理性调查和重要的证据筛选为标志的“理性证明”所取代,“认真对待事实”成为现代法庭裁判的“区别性特征”。尤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法律不能通过抛硬币、盟誓或者自认的方式裁决犯罪,而必须通过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体系以及符合理性、经验常识的推论链条,探寻并表述曾经发生的真相,依据事实做出裁判。事实信仰取代了历史上的神明敬畏、宗教信仰和道德审判,重塑了法律的精神内核。因此,“事实与法律区分”的原因首先是功能性的,它是司法理性化的功能性需求。“事实”作为与“法律”对应概念的出现,既是司法理性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司法理性化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法学家恩迪科特指出,区别事实与法律问题的“合理分析方法”应当是功能性的。

(二)二分法源于法律配置:辅助形成司法裁判

1.从“建构主义”到“分配主义”的解释路径

2.辅助形成司法裁判的路径考察及解释方案

这里的实用主义功能指向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司法裁判的困难在于“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割裂”。这两个阶段存在着思维推理、逻辑结构、价值取向的诸多不同。因此法律系统对“事实与法律区分”的“拟制”,不仅是对问题的简单分类,更是有针对性地探讨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不同知识结构主体的利用、不同推理形式的运用。这种“拟制”是修补“割裂”,并形成最优裁判结论的功能价值的体现。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当经过对“事实困境”的修正努力,最终“待证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时,则转而需要通过“证明责任规则”进行最终裁决。对此,尽管有学者指出,证明责任规则的适用,是“事实问题”区别于“法律问题”的重要表现,但依据前述逻辑,当事实真伪不明时,也就意味着通过证据进行推理、认定的活动发生了中断,这是“事实问题”的边界,需要依据“证明责任”进行裁判。此时,裁判过程在性质上同神明裁判并无本质区别。因为此时的裁判与“事实之真相”无关,属于“法律问题”的范畴。

五、结论

事实与法律区分的原因首先是功能性的,它是司法理性化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司法理性化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法律以事实为取向,而事实以真相为取向,事实及其蕴含的真相价值对现代法律体系而言,具有根基性意义,最终通过事实我们认知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是对事实的抽象概括,其源于事实,最终又要以裁判的形式,运用于事实,“事实”在法律语境中获得重新表达。

事实与法律区分是法律配置的产物。特定事实引发的法律评价是法律意志的“建构主义”表达过程。法律体系在解决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争议时,会秉持“分配主义”的清晰思路。两分法分别对应裁判主体和审判级别的差异,以此强化理性主体和职能机构的功能性优势,并在应对“法律困境”和“事实困境”中体现差异化裁判思路的功能价值。

THE END
1.最新民法通则司法解释解读与应用指南橡胶制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更新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民事法律领域的基础性规范,《民法通则》在保障公民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新的《民法通则》司法解释,为法律实践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本文旨在解读这一最新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民事法律实践的影响。http://www.xythxcl.com/post/6541.html
2.探寻中国民法典的元解释全书三千多个注释,主要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照民法典总则编的每一个条、款、项,逐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案例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案例;二是翻阅立法机关有关民法总则、民法典的立法资料以及与民法典总则编有关的法律、司法解释的答记者问和司法机关解读等,从中提取到的与民法典总则编相关的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10/content_9089308.html
3.程啸:我国侵权法上“相应的责任”的体系解释前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生态环境侵权责任解释》”)第7条规定:“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部分侵权人的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部分侵权人的行为只造成部分损害,被侵权人请求足以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EzMjMwNg==&mid=2651969660&idx=1&sn=a59fc6856c4e4a3cb9f74f4b6e6e8432&chksm=854820c30146174bc34754805ce0ed396cf1aad440e9258303ee261b1a54651a90e25cbb09a5&scene=27
4.科学界定生效裁判在刑事诉讼中的性质–重庆长安网虽然从法律意义上讲,只要是未依审判监督程序改判的生效裁判就是合法有效的,但如果对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已生效的裁判系错误裁判,或者存在错误裁判的重大疑问,即使此裁判还未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判,也应当认定该裁判所确定的事实不成立。以司法解释没有规定刑事诉讼免证事实允许被反驳或推翻,认为只要未经改判,已生效裁判所https://www.pacq.gov.cn/?p=193655
5.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来处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法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将通过提供100条关于法律小常识的问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6.最新法律解释,时代脉搏与法律发展的同步前行方案对比摘要:最新的法律解释体现了法律发展的脉搏与时代同步的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法律解释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这些法律解释旨在明确法律条款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这些法律解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以及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http://blog.wishbuilding888.com/post/3423.html
7.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先后顺序就狭义的法律解释而言,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性解释等)、社会学解释。就此三类法律解释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原则上,狭义的法律解释应当从三个方面人手展开,即从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探求立法目的、社会效果等考量。而这三个步骤既是法律解释的程序,也是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334
8.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的填补传统的法律解释亦即狭义的法律解释,是指当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时候,以文义、体系、法意、比较、目的、合宪等解释方法,澄清法律疑义,使法律含义明确化、具体化、正确化。狭义的法律解释重在在文义的限度内探究立法者的意图,分为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及合宪解释。文义解释是指依照法律条文的表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1017_67325.html
9.法律解释学(豆瓣)附随于解释方法的验证和论证方法 四、利益衡量需要考虑的因素第四章 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二、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二节 文义解释 一、文义解释的概念 二、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起点和终点 三、文义解释的对象 四、文义解释的依据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06822
10.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问题研究定义七:“法律解释乃是法适用之不可欠缺的前提”,“为了解决具体的案件,必须获得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这种获得作为判决大前提的法律规范的作业,亦即广义的法律解释”。具体说来,广义的法律解释包括三项内容:其一是在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确定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作业,即狭义的法律解释 ;其二是在没有可适用的法律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739
11.函授法学考试真题15、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公私混合法律关系的是 A婚姻法律关系B。购销法律关系C租赁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关系 16、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B。法律调整的方法C。法律的制定主体D。法律的效力 17、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https://chengkao.eol.cn/hanshoubenke/2020070817394.html
12.立法权1.2 法与法律的关系 1.3 立法 1.4 立法与法律解释 1.5 立法权 1.5.1 立法权的定义、广义与狭义 1.5.2 立法权的性质 1.6 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1.6.1 立法体制的种类 1.6.2 中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1.6.3 对各种立法体制的评价 1.6.4 对中国现行立法体制的评价 1.7 立法权与主权 1.7.1 关于主权所在的种种学说及https://baike.sogou.com/v3624707.htm
13.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以权限为中心”的狭义解释方法将数据犯罪“授权”的判断重点集中于访问权限上,考察数据网站是否通过明确技术措施来表达“授权”范围,以及行为人是否通过破坏或者规避技术措施来访问、获取数据。美国联邦第二、四、九巡回法院采用了这种狭义解释方法,认为仅当抓取者访问、抓取了无权访问的计算机数据时,才是“未经授权”https://flx.jxga.edu.cn/news-show-224.html
14.国家司法考试:法的运行考试答案(题库版)考试题库D.法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29、单项选择题 按照狭义的理解,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是() A.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嫌疑而查办该案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D.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与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点击查看答案 30http://www.91exam.org/exam/87-2962/2962293.html
15.到底什么是法教义学——从“对现行法的确信”“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是一种对向交流的过程,而“解释”则是一种媒介,借此来使解释者所表达出来的文字变得可以理解。法学无论在何种程度上来说都不能离开“法文的字句”,诸多法律用语均取自日常生活,为了确定法意,须加阐明,同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进行具体化,对于法规的冲突要进行调和。狭义的法律解释,系指法律规定并不明确时,以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01/18/45749647_1058412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