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宪法,你了解多少?法治法律立法劳动权教育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不仅明确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原则,还保障了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石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护卫者。本期《法律学堂》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民事庭常忻法官和上海市华亭律师事务所李小辉律师讲解宪法为什么是根本保障。

(点击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宪法的独特地位与核心作用

宪法的作用不仅仅是法律的制定依据,它更是社会的基本规则,为公民的生活提供安全和秩序:

1.最高的法律效力

2.明确国家根本制度

宪法不仅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还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方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核心内容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基础。

3.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

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无论是人身自由权、劳动权,还是受教育权,宪法都以最高效力予以保护。

4.指导与监督功能

宪法不仅为普通法律提供制定依据,还对这些法律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确保立法与执法活动符合宪法的精神。例如,任何违背宪法原则的政策和行为,都可能被依法审查并纠正。

宪法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

有人可能认为,宪法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事实上,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宪法始终与我们同在:

1.出生时的平等权

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性别、民族或家庭背景,每个人生而平等,这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尊严。

2.教育权与成长

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法律基础。无论贫富,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3.劳动与生活保障

4.婚姻与家庭保障

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虐待儿童和老人,为家庭生活提供法律保障。

5.财产权与退休保障

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无论是买房还是储蓄,这一权利让人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保护。退休后,宪法第四十五条则保障了老年人在生活困难时享受国家和社会救助的权利。

为什么宪法是根本保障?

宪法被称为“治国之本”,它通过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并将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宪法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文件,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1.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

宪法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防止滥用职权。例如,宪法第三十七条明确“禁止非法拘禁”,在某些公职人员违法行为中,宪法成为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

2.平衡权利与义务

宪法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每个公民不仅享有选举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同时也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这种平衡为社会运行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推动社会进步与公平

国家宪法日:传递宪法精神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每年的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目的是增强全民宪法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

全民普法

每年宪法日,各地会通过法治讲座、宪法进校园、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宪法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法治教育从孩子抓起

学校开设宪法教育课程,设置法制副校长,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例如,通过模拟法庭或趣味问答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宪法的意义和作用。

宪法不仅是法律体系的根基,也是每位公民权利的守护者。它让我们在社会中拥有平等与尊严,让国家的权力受到监督和约束。只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运用宪法,我们才能为社会公平、法治秩序的实现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学习和弘扬宪法精神,让这一根本大法深入人心,为每个人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THE END
1.法律常识问答:你知道现在有多少部法律吗?你知道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有多少部吗? 2024年11月12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最新版《法律部门进行分类》,截至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计305件。同时按照法律部门进行分类,并详细列出了各部法律的颁布及最新修订时间。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xOTMzNDg3Ng==&mid=2247531797&idx=2&sn=61b46fd7e52a636025db552a5e2347f4&chksm=c0533982504fb4490d7407e02814e4e54c5565b3b8e958d2497baeabc49d02fc31e1f8aad1be&scene=27
2.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法律基础知识 什么是合法? 合法,即符合国家或地区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不违反任何相关条例或规章制度。 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遵守法律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源自哪里? 中国的立法来源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基本自治规范性文件以及部门规章等。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3.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设定了大量的立法授权规定,为民商事特别法补充和细化民法典预留了接口,方便在不频繁修改法典的情况下,制定更具体的单行法律,为民法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形塑可能性。民法典立法授权条款多集中于法人规定、土地物权、新型权益保护、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交易创新、新型侵权责任等重要基础制度、资源保障和新发展改革领域。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4.狭义的法律仅指:狭义的法律仅指: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B、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C、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 D、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正确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142a25b6438847a7bafb9c16b93888e9
5.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是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是指( ),狭义的法律仅指( )。题目标签:行法广义现行法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法律的整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d1fc9aea64ee4122adb1fe30ad5f3cc4.html
6.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法律指的是律师普法广义上的法律(指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还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狭义上的法律,仅指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称。包括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制定)、普通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https://m.110ask.com/tuwen/15263325816861655063.html
7.行政违法行为是指什么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即是指行政主体(具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30815889.html
8.论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在我国,上述所谓的“法律”仅指制定法,习惯法是不包括在内的。决定合同有名或无名的制定法,依据我国立法法第八、九条的规定及合同法的基本精神,应是狭义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皆排除在外。因此,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无名合同也就是交易习惯上存在的非被法律有名化的合同。简言之,即习惯法上的合同https://blog.csdn.net/flkkk/article/details/520630
9.狭义的法律指的是狭义的法律,即狭义上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称“基本法律”或“法典”,在我国即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基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906467662249461300.html
10.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ppt第一章 法的概念与本质 对法和法律的其他说法 (一)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 (二)“应然法”和“实然法” 法指“应然法”,即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类普遍的理性要求;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09/8056044016004071.shtm
11.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违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广义的行政违法还包括行政相对人违法。狭义说,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依法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这一概念反映了行政违法的三大特征: 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 http://www.mfgclaw.com/ylsh/1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