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文(精选5篇)

文化是一种生活模式、一种思维模式,世俗性和超越性是文化的两个重要属性,是文化的一体两面,它与人类对人生的阐释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是文化的超越性要以文化的世俗性为基础,才不至于陷入神秘和抽象的泥沼。人类是一种现实存在,人类文化是在人类的现实存在过程中创造的,离开了人的世俗追求而谈所谓的超越性,就如同离开了衣食住行来谈人的精神需求一样虚妄而无助。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消融了此岸与彼岸的关系,使之合中有离,离中有合,因此世俗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所谓世俗性,就是指为世俗社会服务。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文人没有彻底的追求超验本体的欲望和冲动。儒家热衷于日常政治伦理,庄禅崇尚山水自然,相对于西方国家对宇宙论、认识论及诸如上帝、天国、神之类的问题给予太多重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子不语”保持缄默。所以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中国文学必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限制与政治相联系。

儒家思想强调乐于入世,且儒家之道建立在此岸世界的基础之上,是在炽热的社会政治伦理实践中表现出的清醒务实的世俗的理性主义。儒家思想的哲学观和人生观都是世俗的,其终极追求也是为世俗社会而服务的,因此缺乏思辨性,缺乏超越现实的想象力,缺乏形而上的思维、情感和精神追求品格,缺乏对人的生存的信仰,缺乏对宇宙自然世界和人的世界的终极追求就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性格特征。中国人的哲学里有完整健全的现实主义,纯然的动物意识和一种明理的精神,因而压倒了理性本身,而使呆板的哲学体系无从产生。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就被确定下来了,即人文的、伦理的和实践理性的文化精神。儒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说明诗歌对社会而言是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教化工具而存在的,对个人而言,诗歌是为了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和锻炼才干而存在的,即可以“事父”“事君”。《论语·阳货》

孟子说“食色性也”,中国人认为食是现实人生的第一大快乐,是应该得到重视的。而且中国人祭神祭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福,试看《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中关于所祈之福的表述:“神之淑矣,贻之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祥黎百姓,遍为尔德。”中国的老百姓根本不想上天堂,只希望能快乐地生活。马尔库塞认为:“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即使是宗教也被世俗化了。这种世俗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二为一,即祭祖犹如祭神,形成了一整套礼仪规范,儒家文化便是特例;二是与世俗化享乐主义与先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1】“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中国社会恰好是一个没有受任何宗教体系控制的社会,而且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世俗性质。”【2】孔子曰:“未能事己,焉能事鬼?”从本质上讲,这体现了现世感的执着,是清醒的理性精神,这给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3】

自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东渐尤其在魏晋由印度入渐的佛教般若之学日渐流播,历史与时代本来提供了一个机会,催化中华本土为变化及其美学的思维从世间、此岸向出世间、彼岸迈越。然而,中华本土文化是如此‘坚定’与‘坚强’,终于用‘以无为本’来消解印度般若性空之学“以空为空”的思想,让思维框架依然基本建构在世间与此岸。【4】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样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美术等领域。儒家思想是倡导“入世”的,所以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也并不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是在儒家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的要求下用来教化百姓的工具,他们努力描写与社会、人生休戚与共的问题,是自己的作品有补于世道,有益于人心,体现极富社会意义的现实色彩,重视群体、共性的道德、情感,淡化个人意志,这也是受儒家美学“以理节情”思想的影响。形成于中国特定历史上中国文化的世俗性是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因素的,所以说承认中国文化的世俗化是继续发展中国文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59页

[2]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27-228

[3]吾功正:中国文学美学(上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第282-283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18.中国能归属的语系之一是

A.阿尔泰语系B.高加索语系

C.乌拉尔语系D.德拉维达语系

19.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点是

A.保障权利B.语文平等

C.改革文字D.双语教学

20.属于汉字的造字方法的是

A.词根B.指事

C.前缀D.后缀

21.未被称为汉语“域外方言”的是

A.泰国语B.越南语

C.朝鲜语D.日本语

22.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是

A.对偶B.顶真

C.回文D.析字

23.哪一种不是因汉语汉字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A.形式整齐B.平仄抑扬

C.节奏调配D.重音分明

24.哪一项不是对联常用的手法

A.顶真B.双关

C.谐音D.拆字

25.哪一种是中国受佛教影响产生的文学样式

A.唱导B.转读

C.宝卷D.梵呗

26.日本出版的拥有23900多卷的佛学巨典是

A.《大藏经》B.《大正经》

C.《大正藏》D.《大藏正》

27.两汉的文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

C.察举征辟制D.九品中正制

28.“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这句话作者是

A.伏尔泰B.莱布尼兹

C.沃尔夫D.休谟

29.不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的是

A.中体西用论B.全盘西化论

C.东方文化论D.儒学复兴论

30.第一个提出全盘西化的是

A.梁启超B.

C.吴稚晖D.陈序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以下几个方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观察捕鱼B.月晕与风

C.建安风骨D.元曲

E.巫术

32.中国古代的“九州”包括以下的

A.冀州B.兖州

C.徐州D.沧州

E.雍州

33.“五帝”的谱系包括

A.皇帝B.炎帝

C.尧D.舜

E.禹

34.百家争鸣中刑名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B.邹衍

C.惠施D.老聃

E.公孙龙

35.汉朝官员选拔的最重要三科是

A.孝廉B.茂才

C.明经D.治剧

E.贤良方正

36.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包含

A.玄学B.禅学

C.般若学D.涅槃学

E.明学

37.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特征包括

A.“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农业起源

B.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C.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D.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E.“养备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的农业规律

38.中国传统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

A.市B.商

C.墟D.集

E.会

39.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

C.居住方式D.居住建筑格局

E.居住建筑仪式

40.服饰的人文文化标志包括

A.信仰标志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D.政治标志

E.职业标志

非选择题部分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42.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简述古人对学与思关系的看法。

45.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46.简述对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的认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关键词】文化;资源;竞争优势

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需求,提高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可观的文化附加值,提高其它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二是,在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场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争取广泛的国际认同与合作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竞争力在综合竞争力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文化竞争力是文化创新生存力、经济贡献力和积聚辐射力的有机集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化的创新生存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即文化的自我进化能力,继承传统文化、整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文化经济贡献力是文化的产业竞争力,即文化在经济上的自我实现能力,创造经济价值、带动总体经济成长的能力;文化的积聚辐射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根本,即文化的自我扩张能力,传递价值观、形成文化认同的能力。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竞争首先是指文化产业的竞争。文化产业竞争的背后常常隐含着文化价值的竞争。

论文关键词:劳资关系;劳资矛盾: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腾飞,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紧张复杂的劳资关系问题。劳资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劳资矛盾日趋复杂,严重损害劳资双方的正当权益,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深人研究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分析劳资关系的特点,并总结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国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国的劳资关系现状

(一)企业的劳资关系总体走向规范与和谐

(二)企业劳资关系中仍存在矛盾和冲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劳资关系正在向平等协商型转变。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劳资关系主体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与执法不严并存、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工会的职能与独立性有待增强、非公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上的偏差和全民性的道德教育的滞后等原因,造成资方主导劳资关系,工人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损害,而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持双重性态度的局面,从而使企业劳资关系在整体走向规范与和谐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2.工作环境差,缺乏劳动安全保护。一般来说,非公有制企业忽视生产卫生和劳动安全问题,其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护资金投人不足,缺乏防护设施,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造成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常年工作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这种现象在化工业、采掘业、纺织业、加工业中尤为突出。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受市场利润的驱动,为了降低成本,即使在生产稳步发展的情况一F,也不愿为改进有害工艺、增加劳动保护设施而投资,直接导致中国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居世界前列。

4.劳动保障覆盖率低,福利待遇差。劳动保障是指我国为满足公民基本生活而提供的安全性保护的公共福利计划、措施和行为的总称,通常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保健。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劳动保障、社会福利待遇与公有制企业员工有较大差距。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观念相对滞后,为职工参保的覆盖率较低,参加社会保险面窄,参保的范围集中于养老保险,而参保生育、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很少。有些企业为职工只参保不投保,这样一旦出现变故,将给社会和职工带来沉重的负担。

5.工会组织不健全,员工的民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中,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管理混乱,维护私营企业工人合法权益的工会组建率仅达到53.3%。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机构,即使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的也不多,缺乏协调劳资矛盾的能力。集体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还没有得到广泛推行。虽然我国《工会法》中明确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但是非公有制企业中不断出现的侵权行为和劳动争议表明,工会组织作用微弱。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决策权完全被资方掌握,劳动者很难真正参与到其中,更谈不上拥有基本的民利了。

6.劳资关系主体观念偏差,全民性道德教育滞后。一方面,劳资关系协调主体—政府部门、非公有制企业主及劳动者对劳动法的认识都有偏差。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因担心影响招商引资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履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劳动监察发现和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等职能;一些处于原始积累时期的非公有制企业,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有意违反劳动法规;一些劳动者,尤其是外地打工者,对劳动法认识不到位,担心签订劳动合同后走留不便,也不愿缴纳自己负担的社会保险等。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看,全民道德教育滞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工大学学报2010年职业道德教育未能与时俱进、道德引导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措施不配套,以及一些企业主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扭曲,从而在客观上给违法经营管理以可乘之机。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的特点

(一)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虽然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矛盾仍然存在,但这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冲突和矛盾,是发生在劳资统一基础上的矛盾,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有着本质区别,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劳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劳方和资方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这样写到:“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互相制约:两者互相产生。“资本只有同劳动交换,只有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才能增加起来。雇佣劳动只有在它增加资本,使奴役它的那种权力增加时,才能和资本交换。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对于资本拥有者和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由于我国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劳资双方在商品生产中能够结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存在着相互转化的现实可能性,因此劳资双方必然具有强化这种一致性的要求,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从而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一定程度的对抗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但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本质上仍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雇佣劳动关系。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在拥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雇用劳动力,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带有明显的雇用剥削色彩,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目前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落后的企业管理并存,劳资双方在目标追求上的差异并存以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劳资关系内在矛盾的激化。

(三)不平等性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是一种以资方为主导的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相对于资本过剩,出现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性几乎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比其他国家要突出得多。在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劳资双方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资方负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处于企业的最高层,而劳动者大多从事直接物质性生产活动。

(四)不规范性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现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仍不成熟、不规范。一方面,政府在处理劳资问题时,采取特殊性的临时行政措施,而不是法律手段:政府的立场及态度尚未相对稳定,在劳动者与私营企业主之间徘徊:三方机制、集体谈判平等协商等制度尚不完备:工会还不能真正发挥代表劳动者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国际化程度低,现代市场经济气息不够,很多人通过亲戚、家族、同乡等地缘、血缘关系建立起事实上的劳资关系,这往往导致企业内部分裂为不同帮派、集团。

(五)日益成熟性

三、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中国经验

(一)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

(二)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加强企业内部规范管理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建立起来的,能够实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要实现劳资双方利益共享,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投资入股参与利润分配;另一方面,允许职工以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这些措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职工努力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劳资双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要使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规范化。按《劳动法》规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劳资关系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作为劳资双方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明确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律上明确了双方地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第三,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给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保护。非公有制企业要增加劳动保护资金投人,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设备。劳动者工作在安全舒心的环境中,劳资矛盾自然会减少很多,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权中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

在中国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既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劳资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五)加强企业和工会的社会责任建设

社会责任建设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社会责任建设能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重要保障。做好社会责任建设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独特个性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2.规范制度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点”。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操作规程严密的行业,使得电力企业在生产、管理等过程中不能有半点马虎,为达到这一目的,严格的企业制度自然就成了“法宝”。正因为有这些长期形成的、严密的、规范的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基点”。对企业文化来说,企业制度就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点,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但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往往以标准、纪律等形式来规范行为,强调外在监督,是企业的文化“底限”;后者则强调信念和道德,强调自觉和自律等“软”精神,是企业文化的至高境界。文化需要制度支持,没有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不能有序运转,企业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制度需要升级为文化,也就是让制度升级为企业全员认同的文化,让制度从外在约束变成自觉行为。总之,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互依存。企业制度作为硬性管理手段可以覆盖到文化管理的漏洞,企业文化作为软性管理手段也可以填补制度管理的软肋。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先完善“基点”———规范的企业制度。

3.“以人为本”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4.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亮点”。

5.良好形象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终点”。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的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推动力和吸引力,支撑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是电力企业的致胜法宝,也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电力企业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就要通过各种实践向公众展示企业的个性特征,增加在用户心目中的信任度,最终体现在自身塑造的企业品牌上。具体来说,电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就必须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努力提高生产经营质量和水平,为客户提供安全、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要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努力改变“电力衙门”等不好的公众印象,改进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再次要打造良好的员工队伍形象,加强员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最后要塑造好其他形象,比如环境形象等,烘托文化氛围。

THE END
1.编纂问题论文范文12篇(全文)摘要:《通鉴总类》为沈枢致仕后所作, 约成书于南宋绍熙五年至嘉泰二年之间。虽然在内容与体例上有不足之处, 但为史钞类类书开创了新样式, 以及便于检索和阅读的特点使之受到了重视。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第2篇 “8.25特大洪灾”分目,所写的都是年度大事。特点之三是时代特点。《**年鉴》(20xx)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1uy4zkk.html
2.最新山东省事业单位试题及答案山东省属事业单位考试题(5篇)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国有企业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乡镇集体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形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常识中的宪法部分。《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http://cooco.net.cn/zuowen/1119622.html
3.22秋福师《中国古代史专题》在线作业二奥鹏100分答案11.康熙皇帝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丰富知识的帝王,常常手握《资治通鉴》不辍。他于康熙十八年重开明史馆,大规模地编修《明史》。但由于修史时“天威咫尺,临之在上”,于是《明史》隐讳颇多。《明史》隐讳颇多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B A.孔子修《春秋》“为贤者讳”的影响 http://www.aopen255.com/show/53571.html
4.2012年政法干警考试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B卷)结合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社会闲散人员多的实际,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概念,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和谐家园比文明社区重要 B、居民的活动以社区为单位 C、社区建设活动类型应多样 D、加强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 37.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最初太阳系中分布着大量的固态水,但是它们http://www.chinagwy.org/html/stzx/qt/201209/98_43222.html
5.结构设计到项目管理:工程师是怎么练成的.从1985年开始,我开始读《Plastic Design Forum》, 《Plastic Engineer》,《Toshiba Review 》,IEEE的大分子化学卷(记得是第34卷) 等杂志 以及《Electronic Packaging Handbook》等年鉴类书。陆续跟踪和了解这些技术6~7年时间,仅其中的小小自攻螺钉连接技术就花了2年时间。https://blog.csdn.net/yd4330152763132/article/details/6906341
6.在近代出版活动中被安排在了哲学宗教政治军事法律出版界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依归, 对所出古籍按现代学科门类进行了重新归置。 原本分属于经、史、子、集的古籍,在近代出版活动中被安排在了哲学、宗教、政治、军事、法律、教育、文学、医学、农学、历史、地理等不同门类序列中。 正如蔡元培所忆:在十四经中,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15/13/13709671_1120444857.shtml
7.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我国若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https://www.gwyoo.com/haowen/281023.html
8.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该数据库以有效检索日本现存古籍为目的,在整理以往的古籍目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籍书志的特征,如版本、出版商、收藏者、形态等数据的记录,增加了一些新的著录项目,为检索者区别古籍和选择检索特征提供了方便”。[7] 用扫描仪和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复制的善本容量有限,大部头的类书、丛书无法复制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40810.html
9.国际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只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交换吸附法。()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若x=1,y=2则x&&y的结果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d3eae4200344622b4798f7f4cdc1cf0.html?fm=bdbds67a8aa75e3cfa21c7e95d93b1ca84c39
10.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综合素质真题汇总2014年10、判断题 清朝政府组织编纂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全书分经、史、子、集四类。___ 11、判断题 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包括组织标志、工作环境、道德规范、经营管理行为等。___ 12、单选题 组织自办报刊、广告栏等属于组织文化的___。 A: 物质层http://www.91exam.org/sydwxg/297-4506/4506818.html
11.图书馆图书采购申请(精选8篇)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图书馆经费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图书馆经费不足与读者的需求大、图书出版速度快及图书价格上涨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图书馆界面临的一个问题, 经费不足或使用不当将导致图书收藏的不足和断层, 影响图书馆资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还会削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因此, 各类型的图书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xxxv9.html
12.论西文法律文献在我国的传播——以民国时期为中心论西文法律文献在我国的传播 本文发表于《中外法律文献研究》第1卷,渠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倍感国势衰落为东西方列强欺侮之苦,痛下决心,革故鼎新。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以西方先进之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为楷模,西学之风甚盛,故传承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载体——西方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385
13.秦汉法律与社会在卖主与买主两栏中,交易双方大部分是男性,但也有少数是女性。 我们在讨论秦汉法律与家族伦常的关系时,曾谈到妇女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她们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在家庭中也受到父权、夫权等的束缚。然而与古代罗马法中的妇女比较而言,秦汉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要高得多。 http://www.guoxue.com/wenxian/nowwen/qhflysh/qhflysh6.htm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15.老且历史文化杂谈二但他们不安分:同晋国勾结要颠覆郑国。结果阴谋败露,太子建被郑人杀了,伍员则带上建的儿子胜逃到吴国。一到吴国,伍员就撺掇吴王僚发兵攻楚,吴公子光识破伍员,劝止吴王僚发兵;伍员发现公子光的能耐大,又知光不服僚,于是马上去讨好光,为其物色了一位杀手,导演了一幕“专诸刺王僚”的历史名剧。于是公子光当上了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22347.html
16.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收藏版)本规范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引注规则,第二部分是附录:法律及其相关的缩略语表。规则部分又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要求、第二章中国规范性文献的引注、第三章非规范性(二次)文献的引注、第四章外文文献的引注、第五章国外主要法律引注标准简介与参考。本规范的使用者首先要熟悉文献的引注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42726532658600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