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法律法规》大纲内容:资本管理银行专业资格考试

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资本构成:普通股/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会计资本反映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与银行面对的实际风险无关联。

(二)监管资本

涉及两个层次的概念:一是银行实际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合格资本:二是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应当持有的最低资本量或最低资本要求。

合格资本是指按照监管规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得出的资本数量。

最低资本要求则是监管规定的,用于覆盖银行面临主要风险损失所必须持有的资本数量。

合格资本应能够覆盖银行所面l临的风险水平,即应大于最低资本要求。

(三)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描述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下(如99%),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或需要的资本金。其不是银行实实在在拥有的资本。经济资本本质上是一个风险概念,因而又称为风险资本。从银行审慎、稳健经营的角度而言,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应大于经济资本。

(四)三种资本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功能方面,账面资本与监管资本(银行持有的合格资本)具有交叉,可以用于吸收损失。

从数量角度而言,账面资本经过一定的调整,可以得到符合监管要求的合格资本,合格资本的数额应大于最低监管资本要求;银行要稳健、审慎经营,持有的账面资本还应大于经济资本。

就银行管理角度来看,相对于监管资本,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银行的风险状况和资本需求,对银行风险变动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目前已经成为先进银行广泛应用的管理工具。

二、资本的作用

1.为银行提供融资

2.吸收和消化损失

3.限制银行业务过度扩张

4.维持市场信心

第二节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

一、巴塞尔资本协议

(一)第一版巴塞尔资本协议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即《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银行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信用风险水平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

第一次在国际上明确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三个要素,即监管资本定义、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1.统一了监管资本定义

第一版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两个层次的资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公开储备(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留存利润、股票发行溢价);附属资本主要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等。

2.建立了资产风险的衡量体系

3.确定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

资本充足率为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第一版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二)第二版巴塞尔资本协议

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第二版巴塞尔资本协议,也称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新提议:构建了“三大支柱”的监管框架,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种类,改革了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方法。

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明确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资本要全面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允许商业银行采用比较粗略的方法计量资本要求,同时鼓励银行采用更加精细、更加敏感的计量方法,并要求将计量结果充分应用于业务管理之中。

第二支柱:监督检查

监管当局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程序,采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方式,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和战略,以及它们监管资本达标的能力;对资本不足的银行,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3.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第三支柱又称市场约束、信息披露,是对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补充。第三支柱要求银行通过建立一套披露机制,以便于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市场参与者了解和评价银行有关资本、风险、风险评估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通过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行为,驱动银行不断强化自身管理。

(三)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

2009年以来,基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也称“巴塞尔协议Ⅲ”)。

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全面强化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三个要素:

(1)提升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

强调资本数量与资本质量同等重要,大幅度提高了各类资本工具的标准,提高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界定并区分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功能:一级资本应能够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其中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应在一级资本中占主导地位;二级资本仅在银行破产清算条件下承担损失。

(2)增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审慎性

提高了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大幅度提高了内部模型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和定性标准,大幅度提高源自场外衍生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

(3)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明确了三个层次的最低资本要求

核心一级资本

一级资本

总资本

最低资本要求

4.5%

6%

8%

储备资本要求

2.5%

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

7%

8.5%

10.5%

逆周期资本要求

0-2.5%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

1%-3.5%

2.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杠杆率监管指标基于规模计算(该指标采用普通股或核心资本作为分子,所有表内外风险暴露作为分母),与具体资产风险无关的,以此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过度扩张,并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指标。杠杆率不能低于3%,要求银行自2015年开始披露杠杆率信息,2018年正式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3.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二、我国银行资本监管

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这标志着我国资本监管制度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一)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一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l00%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一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l00%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一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Xl00%

其中,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参考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我国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高于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为4.5%)。

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为2.5%,逆周期资本要求为0~2.5%,均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若国内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适用的附加资本要求不得低于巴塞尔委员会的统一规定。

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确保资本充分覆盖所有实质性风险。

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正常时期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

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与三版巴塞尔协议对照表

中国

三版巴塞尔协议

5%

1%

(三)资本定义

1.核心一级资本

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最强。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以下6部分: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其他一级资本

与核心一级资本相比,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相对差一些,主要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优先股、永续债等)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3.二级资本

二级资本目标是在破产清算情况下吸收损失,承担风险与吸收损失的能力相对更差,主要包括:二级资本工具(次级债、可转债)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4.资本扣除项

不具备损失吸收能力的项目,主要包括商誉、其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贷款损失准备缺口等。

THE END
1.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作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引言 在一个社会中,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石。100条法律法规不仅仅是一系列条文,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百条法律法规背后的意义 法律基础:100条法律法规为整个国家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些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wen-xian/441.html
2.法律法规百科全书深入了解中国的100条关键法律法规100条法律法规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100条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它们涵盖了从基本人权保护到市场经济运行各个方面的问题。这百条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刑事犯罪,也包括民商事纠纷,以及对个人信息保护等现代社会需要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https://www.xtssu.cn/ke-pu-wen-zhang/570648.html
3.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 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 基本 法律: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系统,包括宪法、国籍法等。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4.法律法规风云再起:解读应用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律法规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地进行着修订与完善。从民商法、刑法到行政法规,都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人民的需求。这些修订的法律法规涉及了许多方面,如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https://blog.csdn.net/JiYan_purple/article/details/144340054
5.法则解析揭秘法律知识的精髓简介一、法则之源:法律基本知识的定义与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体,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基本知识不仅关乎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了解法律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明之根:宪法与基本人权 宪法是国家最高の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https://www.ontdhjbdb.com/xue-shu-jiao-liu/401732.html
6.法则之网法律法规的广泛覆盖与具体种类探究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就像一张复杂的网络,覆盖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次行动都可能触及其中某条规定。这个网络由成千上万条法律和行政法规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为公民权利保护、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那么,这些法律法规都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分工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进步? 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zi-xun/410399.html
7.法规圈考点法的效力层级,小白入门必听!法规圈考点 | 法的效力层级,小白入门必听! 原创 河南中安教育 2024年12月03日 16:07 河南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0MTM1MDI5OQ==&mid=2247493609&idx=1&sn=2a8524a942066a0ed62c3ce881694e62&chksm=c2d16b1df5a6e20bdb3f8fb27c1638521b37bc9382aca18c9b523a338006f3887a8b4429e05b&scene=27
8.法律法规体系全面覆盖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各类法律规范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法律法规体系全面覆盖 民商法与个人权益保护 民商法是指 民事行为的规范和解释,包括合同、继承、知识产权等。它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能够信任彼此。例如,无论是买卖商品还是签订合同,都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这样可以避免不公正或欺诈行为发生,从而维护每个人的合法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zi-xun/466331.html
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规定以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为主要内容,加强选人用人工作监督检查,着力检查程序是否合规、导向是否端正、风气是否清正、结果是否公正。要强化重点检查,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举报反映多的地方和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深化巡视检查,充分发挥巡视对选人用人的监督作用;开展普遍检查,每3至5年分级分类对http://jch.gxnu.edu.cn/2014/0617/c236a1276/page.psp
10.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法则与智慧的宝库在探索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其基本构成。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形式,它以普遍适用的方式,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形下的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则不仅包括国家立法,还包括国际公法、习惯法和私自治之间的关系等。 三、立法过程及其重要性 了解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时,不能忽视立法过程的重要性。从提案到实施,再到https://www.qtleqzhor.cn/tu-pian-zi-xun/20083.html
11.网络中心11.1规范性引用文件 11.2术语与缩略语 前言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2.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和法规;⑦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⑧军事法规等等. 三、法律的分类:1.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分为(5类法):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3.说文保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文化遗产的本体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并出台一些以保护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措施,有效地规避人为的损坏,尽量避免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以牺牲文化遗产而换取发展经济的现象。 (四)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保护修复文物一样重要。只有使人民群众对http://sanyamuseum.com/a/3/2023/1109/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