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法律法规体系的“金字塔基”

《能源法》是我国能源领域具有基石地位的综合性、纲领性法律。今年4月26日~5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能源法(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引起各界热烈反响,标志着我国近20年的能源法立法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能源法(草案)》经进一步审议并公布施行后,将对有序推动能源转型、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能源法(草案)》立法进行时

1.《能源法(草案)》处在立法工作的什么阶段,预计还有多久可以公布施行?

一部法律通常要经过起草提案、立法审议和签署公布三个阶段方能施行。2024版《能源法(草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起草,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正式提交至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目前处在立法机关审议阶段。相对而言,2007版和2020版《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都处在行政机关起草提案阶段,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实质性立法环节。

预计《能源法》将较快审议通过并公布施行,原因有三:

一是已被纳入第一类立法项目规划,预期审议进程不会太慢。2023年9月公布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其列为“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此外,我国正在积极编撰《生态环境法典》,作为能源法治领域最重要的单行法之一,从配套法典角度考虑《能源法》也需尽快出台。

二是后续审议环节不多、历时不会太长。法律案一般要经三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能源法(草案)》已于4月底完成“一次审议”。在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可能会安排连续审议。

三是本版草案的立法技术成熟度更高。与前两版征求意见稿相比,2024版《能源法(草案)》具有“着眼长远、提纲挈领、更加务实”的特点。它的结构更紧凑、文本更简洁、用词更考究,增加了政策性原则性表述,规避了一些争议较大的操作性内容。这些变化彰显着立法技术更趋成熟,为促进法律草案审议通过奠定了基础。

2.与其他已出台的能源领域法律法规政策相比,《能源法》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我国能源法立法历程

为服务支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对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更加深入,与之同步发展演进的是能源领域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法规。

我国能源领域立法历程可以大致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早在1980年前后,在石油危机、改革开放等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国人大和国家能源委员会曾提出草拟《能源法》。但是,这项工作只开展两三年便被搁置,一是由于能源管理机构调整导致工作中断;二是彼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小、自给率高,能源资源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配置,立法必要性、紧迫性不足。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随之增长,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逐渐凸显,借着依法治国的东风,《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等能源领域的单行法先后颁布施行。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由于能源消费规模急剧扩大,自给率迅速下降,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再次提出《能源法》立法计划,并于2007年向全社会公布了《能源法(征求意见稿)》。2007版征求意见稿共计15章140条,内容涵盖能源监督管理、战略规划、开发供应、节能减排、财税价格、应急储备、科技政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彰显了安全、高效、环保等先进的能源理念,是一部系统、完备、工整的能源“小宪法”。然而,彼时我国多元化能源结构初步显现,市场化能源管理经营机制仍在探索,能源领域转型发展的方向尚不清晰,能源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因此《能源法》立法未能走下去。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在能源供需方面,我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消纳实现大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加码。“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提出,使能源立法再度提上议程。2020年,全新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公布。在理念原则上,继承了2007版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并明晰了能源的商品属性,强调了市场化改革,明确了清洁化、低碳化、数字化发展方向。2020版征求意见稿精简为11章110条,原则性、方向性内容增加,措辞也更加考究。然而,一是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较快,能源转型路径的不确定性较高,关于各能源品种发展定位的争议较大;二是由于能源法的立法模式尚未厘清,各能源工作主管部门的权力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这一阶段的能源立法工作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四个阶段是“十四五”以来。一方面,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特别是“1+N”政策体系建立以来,全国各界对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共识不断增强,生产、消费、财税、科技等领域的能源转型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能源法》立法条件空前成熟。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大国博弈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能源平衡三角严重承压,能源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转型大势明确但具体路径模糊等重大问题凸显,立法工作的紧迫性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能源立法工作再度启动,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了《能源法(草案)》,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能源法(草案)》的内容和特点

2024版《能源法(草案)》共计9章69条,包括总则、健全能源规划体系、完善能源开发利用制度、加强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和应急制度、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强化监督管理、明确法律责任等方面。与前两版征求意见稿及现行能源政策法规相比,这版草案的理念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新的亮点特色。

二是有关能源安全的理念和要求统领草案条款的方方面面。由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驱动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清洁高效用能要求提高,国际局势云谲波诡,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能源安全已上升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首先,《能源法(草案)》开宗明义,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宏观目标有机整合,与2020版征求意见稿将立法目的落脚在“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相比,是巨大的进步。其次,草案增加了“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有关规定,对能源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扩容,能源安全不再局限于能源充足供给,而是体现在能源的有序开发、稳定输送、高效利用、合理价格、梯次储备、灵活调度,乃至节能宣传等诸多层面,契合了能源转型发展时代要求。

完善《能源法(草案)》的思考与建议

其次,《能源法(草案)》凸显了“能源三角平衡”的理念,既要坚持能源的战略属性,兜牢国家能源安全底线,又要增强能源的商品属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还要强调能源的民生属性,提高能源产品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实现能源三角平衡的难点,存在于产业、技术、设施、制度等多方面,草案对产业、技术和设施的规定较为详尽,但在敏感性较高、争议较大的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简化处理,尽管有利于减小立法过程中的阻力,但会削弱《能源法》对未来能源领域政策法规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不利于统筹实现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市场建设、加快绿色转型等多重目标。例如,草案提出建设完善能源储备、预警和应急管理制度,但没有确立能源储备和动用的一般原则,没有明确能源应急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和标准,也没有阐明能源储备、预警与应急管理制度之间的关联,在如何协调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关系方面尚不清晰,建议在立法审议阶段加以完善。

最后,《能源法(草案)》规范了能源领域各类主体的职责定位和权利责任,有利于他们在能源系统运行和转型发展中更好地扮演角色、发挥作用、形成合力。然而,目前草案对一些复杂主体或是复杂关系的规范还不完善,预计会在之后的审议中进一步丰富细化。例如,能源化工企业兼具能源供应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既要向社会供给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又要推进自身用能效率提升和低碳转型,还要推动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近中期来看,这些目标和要求之间存在内在张力,给能源化工企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再如,政府机构不仅对能源法规的实施负有监督管理职责,而且对能源转型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负有主动作为、服务帮助的义务,当前版本的草案对后者论述不足。此外,能源领域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发展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草案亦未能对实践中存在已久的“合力不足”问题作出更多的协调与回应。建议推动草案内容完善与《能源法》公布施行,理顺能源领域各方利益,加快消除痼疾,平稳涉过能源转型发展深水区。

THE END
1.巩固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地位实现突发事件整体性协同应对首先,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在立足完善法律体系和增强制度的整体功效,对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机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紧急征用、诉讼与国家赔偿制度以及奖励制度等都作出了明确界定。 其次,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着重从强化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https://www.dhms.gov.cn/wclx/Web/_F0_0_60DKE63YCD30210E329949E693.htm
2.国外应急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气体应急动态三、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部分国家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是由于不断总结事件(事故、灾害等)应急管理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由于持续完善法律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因此,在借鉴国外体制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可从加强政策研究、法律法规优化整合、宣传教育培训以及提升基层http://www.cigia.org.cn/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3176
3.2.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知识在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中,《安全生产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最高的。《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 53、《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除了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原有特殊规定以外的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都要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3/0514/02/78818870_1080598521.shtml
4.◇专题2020004◇应急管理综述与报告(四)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七)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 1、发挥科学技术作用。 2、借力政务服务改革。 3、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十一、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003/t20200313_431934.htm
5.我国的消防法规体系是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的我国消防法规的体系构成一般包括了消防法律、消防法规、消防规章及消防技术标准。其中消防法律由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委会制定。《消防法》规定,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制定本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633978.html
6.国外应急管理标准化及对我国的启示为了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笔者调研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这3个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标准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衔接、加快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的研制以及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标准化水平等四方面开展下一步工作。 https://www.hnis.cn/82/content_1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