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论坛”征文启事法学研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拟与甘肃省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中国法学杂志社共同举办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论坛”。论坛拟于2024年10月在甘肃省举办,设敦煌法学、简牍法学、红色法治文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研究等5个分论坛。为办好本届论坛,现就论文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题、分论题及论坛征文联系人

论坛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

(一)敦煌法学分论坛

主题:敦煌法学与法治文化

分论题: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重要论述研究

2.敦煌法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学理

3.敦煌法治文化基本特征

4.敦煌法学与法治文化资料整理

5.敦煌藏经洞立法文本及公私文书研究

6.敦煌莫高窟彩塑壁画中法律故事解读

7.敦煌及悬泉置汉简中法律内容阐释

8.敦煌碑铭赞中的法律人物

9.五凉文化与法制文化

10.丝绸之路与法制研究

11.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与敦煌法文化的交流

12.敦煌礼治与习惯法、民间法体系

13.敦煌法治文化田野调查

14.敦煌法学法文化价值体系与战略意义

(二)简牍法学分论坛

主题:简牍法律文献出土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研究

2.简牍法律文献的定名与分类

3.简牍法律文献的空间研究

4.简牍法律文献与传世法律文献比较研究

5.金石简牍法治文化田野调查与研究

6.墓葬简牍法律文献与古代“法律信仰”研究

7.简帛古籍法律文献与古代法律思想史关系研究

8.西北简牍法律文献与其他郡国简牍法律文献比较研究

9.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与郡县法律治理

10.简牍法律文献与中华法系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11.簿籍类简牍法律文献与秦汉财经法制及实践

12.书檄类简牍法律文献与古代法律传播

13.符传类简牍法律文献与边疆法律治理

14.爰书及其法律意义研究

15.简牍私记中的规范意识与法律观念

16.简牍契约文书与古代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

17.简牍司法文书所见古代诉讼制度与理念

18.简牍法律文献与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19.简牍法律文本文献所含理性精神研究

20.简牍法学视角下秦汉、隋唐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21.简牍优秀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22.简牍优秀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人才培育研究

23.简牍优秀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研究

24.简牍法学的学科体系及学科价值

25.简牍法学学术史研究

(三)红色法治文化分论坛

主题:传承红色法治文化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红色法治基因研究

2.西部地区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研究

3.陕甘宁根据地红色法治人物及其法治实践研究

4.红色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

5.南梁精神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关系探究

6.陕甘宁根据地能动司法的红色基因研究

7.诉源治理的历史经验

8.新时代法学教育中的红色法治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9.西部地区红色法治人物与典型案例研究

10.中国式现代化中红色法治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1.南梁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

12.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司法工作中的运用与发展

13.南梁红色法治文化融入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路径研究

14.抗战时期陇东地区人民调解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15.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十大政策”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启示

16.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传承研究

17.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红色法治文化关系研究

18.马锡五审判方式创造性发展研究

(四)马锡五审判方式分论坛

主题: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与创新马锡五审判方式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研究

2.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司法智慧研究

3.基层法院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红色基因研究

4.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传承研究

5.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研究

6.能动司法视角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7.马锡五审判方式与新时代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

8.新时代马锡五式人民法庭建设研究

9.马锡五审判方式与诉源治理研究

10.马锡五审判方式对中国古代裁判艺术的传承研究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分论坛

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研究

3.新时代民族法学理论创新研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实施研究

5.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理论研究

6.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研究

7.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路径优化研究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

9.法治保障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

10.普法宣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同推进研究

11.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推进研究

12.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适用研究

13.民族地区多元纠纷化解与诉源治理研究

14.民族地区生态习惯法功能再造研究

15.县域治理与民族地区村规民约研究

16.中国历代治理民族地区的法治经验研究

17.对口支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法律对策研究

18.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财税政策研究

19.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研究

20.国外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二、征文要求

即日起至9月15日

(二)论文体例

1.每篇论文字数控制在5000-10000字。采用Word或WPS文档格式,文档标题统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论坛+分论坛名称+分论题类别+作者姓名+论文名称。

4.如不同意论文获奖后由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结集出版,需在首页右上方明确标注“不公开出版”,否则,视为同意。

(三)有关要求

2.论文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应用价值。

3.论文作者具有独立著作权,投稿论文须未在任何报纸、刊物、网站等公开媒介刊登发表过,不得涉密、抄袭、一稿多投,文责自负。以个人名义投稿的论文,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4个。作者对提交的论文要进行“学术不端检索”,“查重率”要控制在25%以内。

三、论文评审

2.获奖论文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四个奖项,由甘肃省法学会、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共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

THE END
1.祥刑:传统中国的良法善刑乡贤文化文化纵横天下无讼。“期于无刑”“天下无讼”是古代制刑的目的,更是用刑的终极追求,通过择良吏清官,敬慎用刑、中正用刑、慈祥仁恕用刑,以期达到刑清化洽、人心安定的社会效果,从而实现祥刑所追求的良法善刑的“大治”目标。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祥刑观强调刑事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惩罚,而在于社会的有效治理,在于“以民为本https://scsqw.cn/whzh/xxwh/content_165777
2.唐律的慎刑思想及其传承唐律的慎刑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公平正义的理念,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时间,但仍具有当代价值,可以经过转化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犯罪,从“镇压和宽大相结合”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再到宽严相https://qinfeng.gov.cn/info/1064/232288.htm
3.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诉讼惯例入选202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学术精品《宋代诉讼惯例研究》(陈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分绪论、总论、各论、结论四部分,共16章54万余言。该书立足中国古代诉讼规则的生成、发展与运行,以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为历史剖面,以诉讼文明为研究视阈,以诉讼惯例为具体对象,通过勾勒宋代诉讼法律文明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5/id/7953103.shtml
4.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制度一、夏商时期 夏朝是我国法律的起源,商朝开始出现民事法规,尽管仍显简略。那时的民事关系调整主要依赖于礼制,体现在土地所有制、婚姻制度和继承制度上。商朝实行土地王有制,商王拥有最高土地所有权,贵族通过分赐获得土地,但无权买卖或处理,奴隶是所有权的一部分。商朝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为主,王位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6690669751554308.html
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6.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达的成文法国家,中国古代的法典沿革清晰、一脉相承,无论是《吕刑》还是《法经》或《唐律疏议》、《宋刑统》等,都可以说是刑法典。在汗牛充栋的法典中,却找不到一部民法典或具有民事性质的法典。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典,如果有,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如果没有,那调整民事领域内各种社会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7.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一、古代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思想是历朝历代制定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制度是由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思想所决定的。在学习各朝代的法律制度之前,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这个朝代的主导法律思想是什么;然后再深入了解法律思想的具体体现;最后深刻领会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夏商朝的法律https://www.360docs.net/doc/493226ff04a1b0717fd5dde5.html
8.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共四卷)含答案华图教育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属于事先监督 6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礼法结合”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https://www.huatu.com/a/wflwd/sikao/2007/0131/6456.html
9.《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10.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历代行政法规中国古代统治者也用法律作为管理行政机构和官吏的一种手段。历代都制定了一些关于行政机构设置、职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规。中国古代虽然把各种律令混合制订在一起,但唐以后也有单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适应奴隶制的需要,随着权力机构的建立,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行政法制。商代,“齐之以礼,齐之以刑”,礼法构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2/00/13358165_320702796.shtml
1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12.司法考试法制史授课讲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5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2、《大中刑律统类》 (1)亦称《大中刑法统类》,宣宗时颁行,开创了《刑统》这种刑事法律汇编的编纂体例; (2)特点是,将与刑律有关的敕、令、格、式等均附在律文之后,从而便于查找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对于五代和宋朝立法技术有重大影响。 http://www.yuloo.com/news/122960.html
13.国开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题.pdf融合,刑事法律规异常发达,民事法律规则处于从属地位,形成了“重刑轻民” 的规格局。 清末变法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随着修律过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规 的出现,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 解体。传统的中华法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典的“诸法合体,以刑为主”体例被 西方式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19/6125220022010023.shtm
14.20022014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D.在现代德国,法学教授的著述是法官适用民事法律时的重要参考材料 答案:ABD 解析:在中国古代,律学家、官员对法律的解释经皇帝批准颁行以后,具有法律效力,比如著名的张杜律和唐律疏议。而在古代罗马帝国时代,经皇帝授权的法学家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其中著名的是当时的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乌尔比安、伯比尼安、保罗、莫迪https://www.lawpa.cn/changshi/88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