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的全部试题(有答案)

2011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

这位诗人是(D)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自居易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A.仁B.义C.礼D.智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2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B)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2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C)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2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两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B)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A.战争B.宗教C.农耕D.渔猎E.天灾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D.满月礼E.周岁礼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C.范仲淹《岳阳楼记》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32.地理环境: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总体特征的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化境开始33.制度义化:人类文化的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方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34.楚辞: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度到了诗人的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为奴邪恶的发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5.“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事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起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1)典范任务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是因戴震的影响所致37.中闰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38.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

儒家所冲上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子”来表示39.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学规范工作,一是针对方言歧异不便交流的状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繁难问题,成功开展了简化字运动,并不断针对应用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上述两大措施,保证了语言文字在大陆地区的健康发展40.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育中重文言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有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制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民族大融合。

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

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说是“南朝化”。

不能将被炒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也是“胡化”。

隋唐理过思想的许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4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要整体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动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3)“荒政”思想。

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38.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39.简述汉语的特点。

40.简述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42.试述我国传统市商的经营之道。

”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C)A.分封制B.什伍里甲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九品中正制15.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A.《周易》B.《管子》C.《商君书》D.《韩非子》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B)A.荀子B.程颐C.王阳明D.王夫之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D)A.止于至善B.学思结合C.教学相长D.德育和智育并重18.“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首先提出它的是(B)A.《礼记大学》B.《礼记学记》C.《荀子劝学》D.《论语学而》19.“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C)A.天人合一B.知行合一C.中庸之道D.抽象思维20.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B)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语文平等C.说话平等D.民族平等21.“孜然”一语借用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词汇(B)A.蒙古族B.维吾尔族C.藏族D.纳西族22.下列人物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3.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C)A.阎立本B.李思训C.吴道子D.王维24.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D)A.15世纪初叶B.15世纪末叶C.16世纪初叶D.16世纪末叶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B)A.张之洞B.沈寿康C.孙家鼐D.冯桂芬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32.“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

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33.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31.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

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35.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

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

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

(2分)②高级宗教确立。

(1分)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2分)37.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2分)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1分)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1分)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

(2分)38.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答:①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2分)②中国古代类比思想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2分)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2分)39.简述汉字的特点。

答:①汉字有悠久的历史;(1分)②汉字属于表意文字;(1分)③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2分)④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2分)40.简述禅宗的传播。

答: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北、南两宗。

(2分)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2分)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城外。

(2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2分)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2分)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2分)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分)42.试述人生礼俗的家族特征。

答: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家族性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出来。

(2分)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收到父族与母族的精心呵护,婴儿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家族的重要事务;(2分)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的社会重视家庭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人的资格与能力从属于家庭的需要,因而成年礼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分;(2分)婚姻礼仪的各个缓解都要贯穿着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2分)而丧葬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的孝服“守制”。

THE END
1.简答题解析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和城市规划布局多以中轴线为主体。 (6)庭院式组群布局。大的空间布局中,建筑族群采用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对称布局,而小的空间中也力求均衡对称,“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7)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丰富,屋顶还是等级制度的重要表现形体。 (8)色彩的运用。封建社会中,色彩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980587
2.最全丨中国传统建筑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特征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 基本特征: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基本特征: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DM4ODg0MQ==&mid=2247484391&idx=2&sn=05e24956942dee764d5322071ccf0762&chksm=fd326ce1ca45e5f76fdc7168c9582760658b4db5d92a242b364a1c8a935ed10cf7d90e23efec&scene=27
3.古建之美气势磅礴艺术自然瑰宝古代建筑建筑风格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建筑的美,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元素的独特韵味。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的美,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元素的独特韵味。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不只能用美来形容,更多的是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EVJU170515AJG5.html
4.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024年4月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试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试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重庆学历提升网给大家整理了2023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起来试试吧!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https://www.cjzk.cn/show/49074.html
5.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009年12月03日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https://blog.csdn.net/iteye_16137/article/details/82248272
6.中国古代建筑都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特点斗拱: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1.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2.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3.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4.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https://weibo.com/p/2313474479546068959710/wenda_home
7.我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外观特征是【单选题】光密介质的特点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对人体有生理意义的多糖主要有:淀粉、糖原和(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关于光介质的说法不合适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中属于糖类不具备的生理功用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影子可以应用https://www.shuashuati.com/ti/09fb590bf3f04de3bab82e6e3ada0728.html
8.中国古建筑的布局有哪些特点?汉匠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是数千年来无数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些古老的技术成就对现有的相关专业人员起着极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 (一)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模式 木结构一般可分为吊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最常用于吊梁式。吊梁式结构是沿房屋深度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https://www.nbgjz.com/1876.html
9.中国古代建筑的五大特点御缮坊为您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有以下五大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此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各种平面和外观。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824425.html
10.中国与西方古代现代后现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西方古代建筑是以神庙和教堂为主,宗教引导着世俗;中国古代建筑则以家居和皇宫为主,世俗改变着宗教。这种建筑功用上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各自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在西方,石制建筑有利于高耸而不利用采光的特点刚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神秘、幽暗,而又指向上苍的要求;石制建筑不利于建造而有利于保存的特点又刚好可以满http://www.krilta.sdu.edu.cn/info/1020/1948.htm
1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https://m.douban.com/note/175297411/
12.中西古建筑的特点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http://m.myidp.net/softwareRead.php?id=16141
13.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 ,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 古代建筑的古代特征 抬梁式建筑 结构:在柱上抬梁 ,梁上安柱 ,柱上又抬梁 特点: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 ,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 https://www.meipian.cn/38lmu1j1
14.文化与传承——中国古建筑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 https://www.hbdfxy.cn/traffic/detail/36/36/7587
15.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01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是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屋面有木基层,木基层由椽子、望板等构件组成(图1)。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承重构件是柱和梁,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起围护作用和防寒保暖作用。建筑的屋面由灰、泥、瓦等建筑材料构成,主要http://sanyamuseum.com/a/3/2023/0529/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