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
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战争的问题上,
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
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
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先发制人
2.
速战速决
3.
力争主动
4.
集中兵力
5.
出其不意
6.
奇正互变
7.
兵贵其和
8.
先戒为宝
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将帅修养
以治为胜
教戒为先
《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
主要贡献是什么?
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
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
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
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
许多有识之士
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林则徐、
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
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
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
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同时,
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
陆海协同作战等
战术的变革。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
世纪
50
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
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
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
军等领导人曾国藩、
胡林翼、
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
对以往的军事
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
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
并大胆借鉴
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有哪几方面?
第一,率先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
李鸿章用洋枪洋炮装备部队,
率先完成了由冷热兵器并用到完全使用热兵器的过渡,
还
用西法训练军队,如队列,体操,枪炮施放,行军,测绘,战阵,号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