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视野|浅析《民法典》撤销权制度中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认定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

一、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得因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行使撤销权,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溯及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可撤销性。笔者认为,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是效力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民事法律行为,该类民事法律行为的走向可能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可能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则上,当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行使撤销权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走向是归于无效;当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抛弃撤销权、除斥期间或5年“客观期间”经过的,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走向是完全有效。因此,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可撤销性,在被撤销之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销,其效力不消灭。

第二,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可撤销性是由其自身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导致的,因此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欠缺法定有效要件,主要表现为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即当事人因为重大误解或受欺诈或受胁迫或对方乘人之危导致自己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或意思表示有瑕疵。

第三,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应由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且撤销权人必须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行使撤销权。撤销权人对撤销权的行使拥有选择权,既能选择撤销也能选择不撤销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四,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行为的开始,即溯及自始无效。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不同,主要表现在(1)状态不同。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可能归于无效,但在被撤销之前处于有效状态;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自始处于无效状态。(2)条件不同。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只有可撤销的事由但撤销权人不行使撤销权,没有撤销行为时候,该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不消灭;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存在无效的事由,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无效,该行为当然无效,不以当事人主张为条件。(3)有权主张的主体不同。对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能够主张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而对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与该民事法律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主张确认其无效。(4)法院或仲裁机构是否依职权审查不同。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需要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法院或仲裁机构不会主动审查,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法院或仲裁机构依职权审查并认定的范围。(5)限制不同。请求撤销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有除斥期间和5年“客观期间”的限制,而请求确认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没有限制。

二、撤销权的概念与特征

如果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了,那么该民事法律行为的最终归局是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这将对相对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平衡双方利益,稳定交易秩序,维护交易安全,享有撤销权的人应在一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这个期间是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不中止不中断。除斥期间经过,撤销权消灭,那么可以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就过渡为安全的完全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对撤销权消灭的情形进行了具体规定,归纳起来有两种情形,一是除斥期间的经过或5年“客观期间”的经过;二是权利人对撤销权的抛弃,即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三、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6号,以下简称《民法典总责编司法解释》)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总责编司法解释》第五部分对重大误解、欺诈、胁迫的认定做出了细化规定。

(一)关于重大误解的认定

(二)关于欺诈的认定

(三)关于胁迫的认定

(四)关于乘人之危导致的显失公平的认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原《民法通则》第59条第1款第2项规定和原《合同法》第54条第1款第2项规定是从客观结果上进行规定,即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享有撤销权。《民法典》从主观和客观要件两个方面规定了显失公平,并将乘人之危作为导致显失公平的原因,不再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可撤销情形。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关于“显失公平”的认定有两个条件;(1)主观上,一方意识到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不利情景并产生了利用这一不利情景的故意。(2)客观上,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是指双方当事人利益显著失衡,且必须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并非成立后,发现对方“暴利”而申请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后,一方存在“暴利”,这属于商业判断,不应属于法律干预范围。

五、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

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均属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因为欠缺法定有效要件,致使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处于不稳定状态。如上文论述,在被撤销之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销,其效力不消灭;在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抛弃撤销权、除斥期间或5年“客观期间”经过的情形下,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走向是有效;当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行使撤销权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走向是归于无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6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7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

[6]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

[7]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THE END
1.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有什么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是:1、私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作出的行为,与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作出的国家行为、法院依审判权作出的裁判行为相区别。2、合法行为。所谓合法,就是说它所追求的效果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3、表示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4、意思决定效果的行为。民法的基https://v.66law.cn/wenda/1310618.aspx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有哪些?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意思表示或行动,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自愿性:民事法律行为是基于自愿原则进行的,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自主的、自愿的,没有被强迫或欺骗等不正当手段。https://www.chinaacc.com/zhucekuaijishi/jhwd/zy20231016122019.shtml
3.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库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包括( )。 多选题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包括( )。 A 、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B 、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 C 、民事主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设定、变更或终止一定民事法律行为关系为目的 D 、以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E 、是经法律确认和认可的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实,它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https://www.bkw.cn/tiku/a9ymw.html
4.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 民事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民法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指民事主体将其想要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心意志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这里的“意思”,是专指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心意愿(例如,我看见商店的货架上有一种照相机,内心产生想要购买的愿望并决定购买,也就是想要通过与商店https://www.pkulaw.com/specialtopic/11ce560fab46b6f7eeb437fd6a2e9cc6bdfb.html
5.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此题为多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4题:单纯性肾囊肿的声像图表现有哪些?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5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是()A、上肢远端B、上肢近端C、下肢远端D、下肢近端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6题: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https://www.netkao.com/shiti/819672/4388706r8q6o33g8.html
6.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有哪些律师普法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有哪些2022-04-14 2,773 普法内容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如下: 1、私人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自然人、法人等私人主体的行为,不同于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行为,法院根据审判权作出的裁判行为; 2、合法行为,所谓法律是指其追求的效果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3、表示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义https://www.110ask.com/tuwen/10805166518599466913.html
7.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样态及特征是怎样的?(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2)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 (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5)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https://m.gaodun.com/cta/1528841.html
8.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概念和特征5轮法硕背诵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要件,而从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活动。 它就像一张空头支票,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啥用没有。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当然无效 无效的民事行为,不需要当事人主张,也不需要法院确认,它就自然而然地不https://blog.csdn.net/xiaoliangkaoyan/article/details/140971364
9.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MAIGOO知识摘要:很多人在学习和了解民法的时候总是不会区分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总是把民事行为看做民事法律行为,我们知道,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把握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具体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目录 民事行为 https://m.maigoo.com/goomai/243577.html
10.讲义·《经济法》2.1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本章近3年所占的分值在4分左右,其中考点主要集中在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代理、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和中断。考试题型主要为客观题,重点关注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委托代理和诉讼时效等内容。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https://www.jianshu.com/p/a0560e0b1a2f
11.《04司考名师教程民法》:民事法律行为新浪教育3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下列特征:(1)应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2)应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3)应是合法行为。 应特别注意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区别。应理解民事行为是https://edu.sina.com.cn/exam/2004-07-19/76193.html
12.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按照上述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讨论,凡同时具备所有生效要件者,即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反之,凡欠缺某个或者某些生效要件者,即为效力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瑕疵的类型,又具体分为三种: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样,就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四种法定效力类型。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13.(二)《民法典》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制度无效合同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以及公序良俗而遭受否定性评价,此处的违法性,是指《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五种情形,《民法典》将上述情形统一规范在总则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部分。应当注意的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认定合同无效依据的是法律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地方性法规一https://www.meipian.cn/3bn8fyv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