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

核心内容: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那么,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标准呢?在其标准下,民事法律行为又有哪些分类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一、以构成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的个数为标准,可分为双方行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是指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也称为合致行为。

二、以行为效果所处领域为标准,可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财产行为是指发生财产关系变动效果的行为,身份是指发生身份关系变动效果的行为。

三、根据其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可分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

双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双方均负担相应义务的法律行为,一方的义务也就是另一方的权利。单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仅负担义务而另一方仅享有权利的法律行为。

四、以有无对价为标准,可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有偿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利益必须给付对方相应代价的法律行为;无偿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利益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的法律行为。

五、以是否必须具备某种特别形式才能成立为标准,可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履行某种特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是要式法律行为;不必具有特定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是不要式法律行为。

六、以行为的成立是否须交付标的物为标准,可分为要物行为与不要物行为,也称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

要物法律行为又称实践性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必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要物法律行为,又称诺成性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七、以行为效力发生在行为人生前还是死后为标准,可分为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生前行为是行为人生前发生效力的行为;死因行为是行为人死后发生效力的行为。

八、根据法律行为相互间的关系,可分为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是指在两个有联系的法律行为中,不依赖于他行为而可独立存在的法律行为;而须依赖于他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就为从法律行为。

区分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的主要意义在于:从法律行为的命运决定于主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不存在,从法律行为也不能存在。比如甲乙签订借款合同,丙为乙提供担保签订了担保合同。借款合同是主法律行为,担保合同则是从法律行为。

九、以效力为标准,可以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负担行为是指发生债权债务的行为,也称为债权行为;处分行为是指使某特定权利直接发生得丧变更的行为,可再分为物权行为与准物权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处分行为意味着你享有某种权利。你可以做某事,带有很大的自由性。即处分行为从法理上讲为你的权利,你可自由行使,只要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就行。如你可自由处分你的房产,你可通过任意一种合法手段将其赠与他人、进行买卖、抛弃等;而负担行为恰恰相反,它意味着你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你应该或必须做某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如你对父母应承担赡养义务、你该清偿你所欠债务等均属负担行为。总的来说,处分行为意味着权利,负担行为意味着义务。权利你可自由行使,也可抛、让与;义务你则需遵守、承担、履行,不得放弃、让与。

通常来说,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处分行为的无效不影响负担行为的效力。从理论上说,负担行为通常就是债权行为,而处分行为通常就是物权行为。比如,一个人那自己的房屋作抵押向银行借款,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此时,抵押权是不成立的,但是,双方的抵押合同是完全有效的。

十、根据其与原因的关系,法律行为可分为要因法律行为与不要因法律行为。

要因法律行为,又称有因行为,是指与其原因不可分离,原因不存在,法律行为也就不能成立生效的法律行为。无因法律行为,又称无因行为,是指其可与原因相分离,原因存在与否不影响其效力的法律行为。

有因行为是以原因为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即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受原因行为的制约,原因行为如有欠缺、不合法、不可能或与该行为不一致的,则该行为不成立。(也就是有因行为的效果,不仅要考虑行为的法律要件,还要考虑原因行为是否有效。)

THE END
1.民事法律关系有哪些民事法律关系,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民事法律关系可作如下主要分类: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可分为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38730392789854&source=natural
2.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都有哪些律师普法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2、根据义务主体的范围,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3、根据内容的复杂程度,民事https://www.110ask.com/tuwen/7251670080294755821.html
3.人大代表学习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来源: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发布:海南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投稿邮箱:hnqrd88@16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Dc1NzQwNg==&mid=2247494408&idx=4&sn=43b834f8e77443b2711b01e48ca9a784&chksm=cec94779f9bece6fdd176e0bb2323257a55547a723880de1a39fc0ddcc1e2ca4f46daa48a6a1&scene=27
4.民事法律关系要素(精选6篇)民事法律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总是要有多方主体参加的,只有一方主体存在,就不可能发生社会关系,也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因此,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总是存在相互对应的多个主体。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是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是义务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并非总是只有一人,也即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有单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5t3h8nq.html
5.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民事法律关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如下:①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内容)。②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和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义务主体是否特定)。③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只有一组权利义务关系)。④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律关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276.html
6.民事权利的概念及分类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有如下分类:(一)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二)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参考答案: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特点:第一、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第二、民事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6823980.html
7.4.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分类09:35 5.2民事权利的分类(上) 08:25 5.3民事权利的分类(下)为你推荐(16) 09:32 001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1讲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和效力(上)(下)1850次播放 07:21 第十六讲(教育法律法规8)(上)656次播放 08:13 第2章第2节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3(下)812次播放 04:07 第3集 相信法律2778http://m.open.163.com/mobile/free/gb/video?mid=HGVFN5EVN&plid=OGVFN551K
8.民法总论期末重点向别人借款,获得该借款后的支配权本文详细阐述了民法的基本概念,包括民法的原则如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特别是物的概念和分类,以及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此外,还探讨了代理制度,如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滥用代理权的情况,以及诉讼时效的种类和影响。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958190
9.法律硕士联考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物的分类第二章民事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三、物的分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在学习民事法律关系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它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体:简单来说,就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客体:是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行为、智力https://www.jianshu.com/p/6f39888a00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