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是指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并以规定权利义务和相应法律后果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2.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三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1)所谓假定条件,是指一个法律规则中关于该法律规则适用情况的部分,包括法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适用。

②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2)所谓行为模式,是指一个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具体行为的部分,是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

②应为模式(义务行为模式),指在什么假定条件下,人们“应当或必须如何行为”的模式。

③勿为模式(义务行为模式),指在什么假定条件下,人们“禁止或不得如何行为”的模式。

(3)所谓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行为人在法律上所得到的评价或应承担的后果。

①合法后果,即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则关于行为模式的规定,就会得到法律上的肯定性评价,具体表现为对行为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

②违法后果,即行为人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则关于行为模式的规定,就会得到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具体表现为对行为人行为的制裁、不予保护、撤销、停止,或要求恢复、补偿等。

3.法律规则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是法的构成要素之一,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

2.按不同的标准,可对法律原则作不同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别特征举例产生的基础公理性原则由法律原理构成,是由法律上之事实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法律平等、诚实信用、无罪推定、罪刑法定政策性原则一个国家或民族出于一定的政策考虑制定的原则,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针对性四项基本原则、计划生育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等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基本原则整个法律体系或某一法律部门所适用的、体现法的基本价值的原则宪法中的各种原则具体原则适用某一法律部门中特定情形的原则英美契约法中的要约原则和承诺原则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实体性原则涉及实体问题的原则民法、刑法等实体法中的原则程序性原则涉及程序法问题的原则“一事不再理”;辩护原则;非法证据排除;无罪推定

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4.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和方式

(1)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

为了保障法律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必须对法律原则的适用设定严格的条件。具体来讲,法律原则的适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穷尽规则”。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有规则依规则。“法律发现”的主要任务是法官尽可能全面彻底地寻找个案裁判所应适用的规则。当出现无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况下,法律原则才可以作为弥补“规则漏洞”的手段发生作用。所以,从技术的层面看,若不穷尽规则的适用就不应适用法律原则。这可以表述为法律原则适用的一个条件规则:

“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②“实现个案正义”。

在通常情况下,适用法律规则不至于要进行本身的正确性审查。但假如适用法律规则可能导致个案的极端不公正的后果,那么此时就需要对法律规则的正确性进行实质审查,首先通过立法手段,其次通过法官之“法律续造”的技术和方法选择法律原则作为适用的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条件用反面推论的方式确立为如下规则:

“法律原则不得径行适用,除非旨在实现个案正义。”

③“更强理由”。

在判断何种规则在何时及何种情况下极端违背正义,其实难度很大,法律原则必须为适用第二个条件规则提出比适用原法律规则更强的理由,否则上面第二个条件规则就难以成立。在已存有相应规则的前提下,若通过法律原则改变既存之法律规则或者否定规则的有效性,却提出比适用该规则分量相当甚至更弱的理由,那么适用法律原则就没有逻辑证明力和说服力。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条件规则:

“若无更强理由,不适用法律原则。”

(三)法律概念

1.含义

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法律概念本身不是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而是表述法律规则和原则之内容的工具。它附属于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

(四)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联系

(1)结构上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3)产生和发展上的统分关系,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

(4)价值上的主次关系,一般而言,在等级特权社会往往强调义务本位,权利处于次要的地位;而在民主法治社会则为权利本位,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THE END
1.法律行为基础知识及分类解析51CTO学堂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以达成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二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视频中还详细讲解了法律行为的分类,包括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等。通过这些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行为的性质和效力,以及它们在民法中的https://edu.51cto.com/video/69649.html
2.法律行为有哪些法律行为的分类→MAIGOO知识法律行为有哪些 法律行为的分类 摘要: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那么法律行为有哪些?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法律行为的分类。 目录 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https://www.maigoo.com/goomai/243616.html
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成立和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依据法律行为成立意思表示的构成特点划分: 一、单方法律行为 行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构成的法律行为。举例:行使追认权、行使撤销权、行使抵销权、立遗嘱、抛弃所有权等。 二、双方法律行为 双方行为人内容相向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方可成立。举例:合同行为、收养协议、委托监护协议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926875_1132494691.html
4.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口头阐述及流利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能力要求 具有应用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人们遇到的健康问题的能力。 具有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的能力。 具有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教育和推广的能力。 具备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5.法律规定的分类1、.法律规定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法律规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1、授权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2、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89196880.html
6.合法行为又可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2007版考试分析P125,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中关于行为的表述:“行为按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可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合法行为又可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即分析认为事实行为肯定是合法行为。 而2007年人大版大纲配套练习P227单选第一题,答案表述:“事实行为可因合法行为而发生(如无因管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76143d703df54f4c72060a2ad1f35a2f.html
7.讲义·《经济法》2.1民事法律行为制度4)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解释】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仅凭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授权的效果;但是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签署委托代理合同则是双方法律行为。 【例-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 https://www.jianshu.com/p/a0560e0b1a2f
8.2014安全工程师《法律知识》讲义:第四章三节3.行政许可是有限设禁和解禁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法》第二章所规定的“行政许可的设定”解决的是该不该设禁、由谁设禁、如何设禁以及设什么禁的问题,而其他章节所规定的就是该不该解禁、由谁解禁和如何解禁的问题,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就是法律规范的一般禁止。行政许可的设定是法律规范的一般禁止,而行政许可的https://m.hqwx.com/news/2014-2/201402080846151952.html
9.数据安全治理方法导论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几种异常行为定义举例 5.2.4 数据安全监管运营 在组织进行数据安全治理系统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一套自动化的监管运营平台帮助其实现策略的智能化运营以及风险的可视化呈现。组织利用数据安全监管运营平台,实现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保护,重点保护“敏感信息”,明确 “允许谁(WHO),在哪种环境下(Where),什么时候(When)https://download.csdn.net/blog/column/10044044/110149341
10.2021安徽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点之法的作用【举例】张三开车外出应酬,喝酒后突然想起酒驾违法且醉驾已经入刑,便用手机app找了代驾送自己回家。——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指引张三本人的行为。 分类:根据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性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看有无可选择性);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看适用范围)。 http://m.ah.zgsydw.com/ziliao/20210119/24889_1.html
11.中外法学新刊我国学者对行政契约类型的探讨,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举例阶段。经常争议的行政契约实例有:取得他国国籍的归化行为、官吏任命、议员或市长选举及其承诺、国立学校的入学许可及志愿、公企业的特许,以及呈请、制定归国后服务年限及职务的外国留学派遣及承诺等。[54]及至今日,上述契约多半被认为属于附和行政处分。公务员的勤务关系http://journal.pkulaw.cn/NewIssue/Detail/15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