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研究范式之比较法学现代视域史学史观

在现今主流中国法律史经典著作中,或有视域贯通上下五千年的编年体通史,或是着眼于某一朝代、扎根于某一角度展开叙述的详史,它们所采用的视域和引以为据的一套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书作的内容和作者的核心观点。笔者通过对现今中国法律史主流教材和学者文献之间的叙述手法展开比较,察以辨析经典著作中所呈现出的多种范式,尝试从理性、客观的历史视角探讨当下主流范式转换与变革的浅见、前见甚至“偏见”,以尽其所能地探求法律史范式研究之真义。

相似视域上的范式类比

一、断代求史之虞与中国法制之实。

陈顾远先生在《中国法制史概要》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法制之变迁,除不应依断代为史之方法寻求外,其他亦非易言者。”而黄宗智先生的《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似乎书名便是“依断代为史”,似乎与顾远先生之意相悖,但如果读者细细品读,黄先生此书重在论述法律制度官方表达与民间实践的背离,即清代成文法认为民间“细事”不是国家所关心的“法统”之事,但经求证于清代诉讼档案后发现,民事案件事实上已经占据州县官府承办案件的三分之一,是国家成文法律制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乃“背离”之一。由此可见,顾远先生强调法制变迁不可依照朝代妄加断定,与黄先生以清代为例论述法制内部结构存在的背离之象,均是超然于俗世所共同接受并引以为据的研究范式之外的“新史观”“新范式”,意在共同化解史学研究之虞。

另一方面,顾远先生一书重在论述“中国法制之实”,除了不应妄依朝代兴亡而求中国法制之变迁外,还强调不应专以或一种标准而言中国法制、不应偶以个人主观而述中国法制。而黄先生论述清代民事诉讼与纠纷更有新论:在衡量标准方面,兼采法律社会学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从半官半民的纠纷处理地带论证第三领域调处息争的社会作用,又从诉讼的规模、费用和策略来论述清代以息讼止争的断案之效率及其经济动因;在论理论据方面,援引了三县收集的628件民事案件以构成该书论述的史料基础,从史料定位向量化分析延展,造就了此书的“中国法制之实”。因此,在“求实求是”的角度,顾远先生与黄先生在史学研究着眼的视域与史料运用的叙述方式上达成了某种一致,也得以实现其二人范式的类比。

二、表达与实践——家族本位下的礼法共治。

顾远先生在《中国法制史概要》各论编第五章详述了家族制度对于政事法、刑事法、民事法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这不仅是中国固有法系的传统,也彰显着儒家伦理中以“礼”维系家国的精神内涵。顾远先生认为“民事系以家族制度为核心,亲属继承等事亦附见之”,这表明他承认中国传统法制之中存在可以和政事、刑事相区分表达的民事法律规范,并以家族制度为本,在各论中详述了婚姻制度、田土制度和食货制度,以此为据论证古代法制虽向以刑事占主要部分,但却实为“礼刑合一”之局:礼治以家族制度为主要维系,并延伸至具体的民事法律制度之中。顾远先生采用此种叙述方式的背后,兼有大量的史料典籍与先秦传说之论,运用考据学的手法为读者复现了一个源于典籍史料之中、真实而立体的古代法制缩影。

与顾远先生之意相似,黄先生在《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中,从民事法的视角,为读者复现了从婚姻、继承、契约等纠纷到民间调解与州县审判的表达实践,展现了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环境。在其中,民间调解蕴含的礼治思想自不待言,而在纠纷处理的第三领域——民间调解与官方审判相互作用以解决争端之中,黄先生认为正式的官方审判与非正式的民间调解在纠纷处理中发挥着平等作用,即衙门作为“催化剂”促成争端的解决,而约有三分之二的案件在诉讼的中间阶段或以当事人自行解决,或由邻里、族人通过被诉讼激励的调解而解决。这一观点,构成了清代民事案件官方表达与具体实践的“背离”,民间史料所呈现出的纠纷情景,并非同正统官史所记载的案件多由官府通过“听讼”“断狱”的方式予以判决,此结论与法律实践中以家族为本位,礼法共治、公私相辅的理念遥相呼应,构成了基于史料研究而形成的新史观、新范式。黄先生以案卷实料为佐证,探寻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实体理性因素,与顾远先生一道,超脱现世史观之桎梏,得以求“中国法制之实”。

不同视域中的范式对比

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之异。

叶孝信先生在《中国法制史》这本教材中采取了目前主流范式的叙述方式,即考虑到现有的中学历史教学按照朝代分章进行,为能够和中学教学接轨,仍然采用了以朝代分章节的体例结构,并在章内以法律部门进行分类划节,虽引入范例与典型人物与以往教材加以区分,但关于历史变迁成因的叙述,仍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情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发法制的“因变而变”,具有教义学规范意义。

主流范式视野中的史料,多基于官方正史进行规范分析,难免多有“千人一面”的认识和成熟系统的类似表达。而黄宗智先生的《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则运用实证分析手法,援引了大量的判例档案、民间契约、县官手册等实料,探索了清代民事法律官方表达与具体实践相背离的情况,强调对历史的“侧面”与“反面”进行描绘,笔者也因此得以对二者范式进行对比。

二、律统之变与法学之变相别。

多维视域下的范式转换

后论

于此落笔,不禁喟叹。读史之道,始于《秋水》,见百川灌河,顺流而东(庄周:《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可知蜉蝣一粟见乎天地沧海之“视域”,而关于“范式”的多方表达,对于历史的认识与分界,又可为读者点明一盏书灯。还看今朝,法律史作为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有关其范式的讨论从技术论视角来看,主要探究的是法律史研究中每种范式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有无要求。法律史学的古今流变,范式革命之要求从以上类比、对比分析中可见一斑,而适应中国特色法治建设要求并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范式亟待转换塑型,以“回应中国之现实”“彰显中国之特色”“照应中国之未来”。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内容简介在中国法学领域,权威学者张晋藩先生的力作《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一部不容忽视的杰作。这部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法律源远流长的传统,揭示了中华法系的丰富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理解古代法律文化的窗口。张晋藩先生以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详尽地剖析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2769616797296859.html
2.《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带来的启示《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张晋藩教授的一大力作,自2009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其间经过不断修订、完善,如今已经修订到第四版,本书第一版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三版获中国法学会“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十八章,主要涵盖中国法律的传统http://e.mzyfz.org.cn/paper/2216/paper_59354_12201.html
3.郭恒铁肩担道义——纪念中国律师制度建立110周年(1912—2022)1,清末律师制度的设置,是一项打破传统的变革。它不仅使讼师职业得以转向律师职业而实现质的飞跃,从事法律工作不再是被法律打击、被社会排斥的反面形象,而且也宣告了司法官一言堂的审判方式的终结,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近代中国诉讼法制与审判方式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I1OTczNQ==&mid=2653982978&idx=1&sn=21b56f173405406679540e2956e771ff&chksm=f3e4cc3ac493452cd16f2920cb62d3c46c1a7f181573c1b61830dec2a85d42b95b37bfe91e4d&scene=27
4.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邢万里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中国法律的传统进行分析,思考了中国法律的传统理念和内容,进而研究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问题,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中国法律的研究带来参考。 【关键词】法律;传统;转型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94-01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507/3501052.shtml
5.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TheTraditionandModern法制史--中国--近代 评分: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作者简介: 馆藏信息 课程参考书 其他电子资源 附件信息 馆藏部门 物理位置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卷期 状态 馆员代借 北法律图书阅览室(后二、三层) 北后二三楼 1010688 D929/Z272/=3 1010688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北法律图书阅览室(后https://libi.nwupl.edu.cn/bookInfo_0100063678.html
6.中华法系的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传统法文化并非都是精华,比如义务本位、皇权至上、专制主义等等。对历史正视得越多,对当下的理解才会越深刻。在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需要扎根传统、返本开新,从梳理、总结、抽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入手,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成果,这应当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理论奠基工作http://scdfz.sc.gov.cn/whzh/qzzhrmghg70zn/content_29533
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豆瓣)内容简介· ···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中国法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5919/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法律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法律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以及它在社会的进步当中所处的位置和价值,从而把握法律发展,借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主动性。传统决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决不是劣根性。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 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
9.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目 录作者简介内容简介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http://www.queshu.com/book/11157190/
10.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性质。为了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性质,学者们不得不把目光延展到中国近代企业的起源、产生的历史条件、途径等问题,由此近代企业与传统工商业的关系、买办、官僚垄断企业、政商关系、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传统中国的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市场规模等问题都得到了持续关注http://www.sass.cn/109001/39313.aspx
1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百度云网盘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 信息来源:网络 分享网友:4045129993 文件大小:17.6 MB 分享时间:2013-11-28声明&链接 请认真阅读以下说明,您只有在了解并同意该说明后,才可继续访问本站。1. 本站唯一网址为( pansoso.com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网站、公众号、App、小程序、交流群等均与本站无关。2. 全站链接通过https://pansoso.com/b/729367/
12.《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读后——也谈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自首次出版至今已经第三版了,此书是张晋藩先生的一大力作,张先生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并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我们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深深的被张先生的学养和见识所折服,常读常新,受益匪浅,理清了自己之前许多杂乱的思绪和认识。在此https://m.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karamay_thesis/0201234827064.html
13.《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书》简介当当博道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书》。最新《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书》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42569345.html
14.人大19912005中国法制史和台湾法考研试题新浪教育1. 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看汉代法律的儒家化(15分) 2. “领事裁判权”与清末法制的半殖民地化(15分) 3. 传统法律的法典化过程及其近代转型(30分)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法制史学专业 中外法制史学试题(硕士)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40分) https://edu.sina.com.cn/exam/2005-11-17/231711741.html
15.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论纲当前所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具有特定的传统制度与文化基础的,只不过这些制度遗产,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相反长期被忽视甚至被扭曲。 (作者: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 作为农业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及其相关制度是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的核心,是认识中国传统经济社会及其近代变迁的https://www.oyytr.cn/ming-chao/34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