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近代司法

????评剧《杨三姐告状》改编自民国初期的真实案例。1918年,直隶省滦县的杨三姐接到杨二姐婆家捎来的杨二姐病危的通知。杨三姐和母亲随即前去探望杨二姐。谁知二人刚到,即被通知杨二姐已经病逝。在奔丧过程中,杨三姐发现杨二姐嘴角有血迹,而婆家又将杨二姐匆匆下葬,更加重了杨三姐对杨二姐死因的怀疑。回家时,杨三姐偶遇同村大表姐。得知杨二姐突然病逝,大表姐十分诧异。因为就在头一天,大表姐还见到杨二姐,当时她并无病症,只是向其哭诉在婆家的苦:丈夫高占英与其大嫂、五嫂通奸,他们三人欺负她、打她。这更加让杨三姐确认杨二姐冤死之事实。

????为了查清杨二姐死因,17岁的杨三姐走上了曲折的告状之路。杨三姐带着县上周律师帮忙写的诉状第一次去县公署告状,“县长”牛成以杨三姐年幼且无证据为由,将其状纸摔下离堂;第二次,杨三姐带着哥哥一起去告状,收到高家贿赂的牛成,直接将杨三姐的哥哥收押,并将杨三姐赶出公署;第三次,杨三姐在公署之上拿着剪刀以死相逼,才让牛成对高家发了传票,让其与杨三姐当堂对质;第四次,在公署之上对质,高占英已经与收其钱财的牛成、证人村正副和高贵合等串通好了,逼迫杨三姐收钱画押,匆匆调解结案。

????收了高家给的“结案费”后,杨三姐并没有就此停止告状,而是带着哥哥来到天津继续告状。到了天津,在周律师介绍的徐律师帮助下,杨三姐说服天津高等检察厅杨厅长“重审”此案。最终,开棺验尸的结果正如杨三姐所料想的那样,杨二姐身上有多处致命刀伤,确实是被高占英伙同其大嫂、五嫂所害。最终高占英认罪伏法。

????这起民国初年的刑事案件,经当时的剧作家成兆才创作,迅速搬上了舞台,成为经久不衰的评剧经典。评剧《杨三姐告状》不仅再现了杨三姐勇斗贪官恶富、追求司法正义的曲折经历,更反映出了彼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转型的中国司法现状。

????首先是司法观念的转型。对于状告高占英,持不同司法观念的人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持传统司法观念者反对状告高占英。例如杨三姐的母亲杨王氏和父亲杨玉清就认为“衙门大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衙门判官司“认钱不认理”,穷人是打不起官司的。正如杨王氏劝杨三姐不要告状时所说的:“十七八岁的闺女去打官司告状,我跟你丢不起那人。”“你当那衙门口是给咱们家开的?大堂上不种高粱谷子,照样有收成,那钱打哪来的?人家有钱有势,拔根汗毛都比我们家腰粗。”

????而以杨三姐和周律师为代表的人则持有新的司法观念,(她)他们认为民国的司法异于古代的司法,现代的司法是——认理不认钱,正如杨三姐所言:“妈,现在皇帝打倒了,说是民国了,难道民国的官儿也认钱不认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告状态度,反映出了清末民初人们司法观念从“厌讼”“惧讼”到“健讼”的转变。

????其次是司法机构的转型。中国古代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实行纠问式诉讼。在县一级的区域内,司法与行政不分,司法由县长官署理,民众打官司告状一般都在衙门里进行。

????清末西方现代司法机构制度被移植到中国。1906年4月,在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下修订的《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第一次将“有权审判词讼之各衙门”称之为“公堂”。同年颁布的《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将新的审判机构称之为“审判厅”,同时规定各级审判厅附设检察局,负责刑事案件的公诉、监督审判和监视判决执行。

????1910年,清政府宣告制成《民事诉讼律草案》,其中将审判机构统称为“审判衙门”,又细分为“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

????1911年,《法院编制法》获准颁行,其仍将审判机构统称为“审判衙门”,与各级审判厅相对应又设立了同级检察厅,检察厅负责搜查处分、提起刑事公诉、实行公诉并监察判断之执行。《法院编制法》还规定:“检察厅对于审判衙门,应独立行其职务。检察官不问情形如何,不得干涉推事之审判或掌理审判事务。”

????通过这些法律法令的颁布和法制的改革,清政府初步构建起了现代司法机构。随着清王朝的终止,这些法律或者草案的大部分都没有来得及实施。不过,这些法律法令对后来中华民国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的司法组织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伊始,在司法制度上,南京临时政府暂时援用前清的《民事诉讼律草案》的中关于司法机构的规定。1915年,北京政府司法部将清末颁行的《法院编制法》修正刊行。除了删去初级审判厅和初级检察厅外,新颁的《法院编制法》在司法机构上沿袭了清末版本的内容。

????剧中1918年杨三姐告状的地方不是地方审判厅,而是直隶省滦县县公署。整个案子的公诉和审理都是由“县长”牛成办理的,这是否符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呢?答案是肯定,这是由民国初期特殊司法制度造成的。

????民国初期,由于种种困难,司法机构中的初级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初级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并未普遍设立。为弥补初级司法机关的空缺,在未设立普通审判机关之县,其民、刑案件暂由县知事兼理,称兼理司法法院。

????1913年始设地方审检所,县知事负责检察,帮审员负责审判。1915年4月5日,北京政府公布施行《县知事兼理司法实务暂行条例》和《县知事审理诉讼暂行章程》,开始实施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制度。凡是未设立审判厅(包括初级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的县,均由县知事审理一审民事和刑事诉讼。虽然另设符合法定条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承审员辅助处理司法事务,但承审员由县知事任命,对县知事负责,并非享有独立审判权的法官。

????上述条例和章程,实际上恢复了封建社会行政兼理司法、司法权不独立的传统做法,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故此,北京政府于1917年5月1日公布《县司法公署组织章程》,以革除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弊端。所以,杨三姐状告高占英杀人一案由滦县县公署审理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不过剧中杨三姐口中的“县长”牛成并不是真正的县长,他只是主管县司法事务的“帮审”。

????最后是司法程序的转型。在剧中,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杨以德亲自来到滦县开棺验尸,审查杨二姐被害一案。经检验吏查明,杨二姐确实是身受多处致命刀伤而亡,杨三姐向杨厅长请求:“我二姐被害是实,请厅长做主!”当旁边的人说:“请厅长宣判。”杨厅长直接回答:“判嘛!枪毙!”随后响起了枪声。事实上,这是评剧艺术处理的结局。

????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审判和检察相互独立、分离。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杨以德对杨三姐上告一案只有抗诉的权力,并无审判的权力。彼时真实的情况是,高占英被直隶省高等检察厅押到天津。按照当年的临时刑法规定:“预谋杀人致死者,处死刑。”1919年10月,省高等审判厅作出二审判决,宣判高占英死刑。随后,高占英被处以枪决。而评剧中直接让杨以德枪毙高占英的大结局,只是为了满足民众对迟到的正义尽快得到彰显的愿望,但也折射出彼时那种延续古代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

????评剧《杨三姐告状》中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处于传统与现代转型之中,不少司法制度仍旧保留有传统司法制度的印记,与现代的司法制度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高占英与牛成则正是利用了传统司法制度的漏洞,才导致了杨三姐初次告状的失败,造成了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带来的启示《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张晋藩教授的一大力作,自2009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其间经过不断修订、完善,如今已经修订到第四版,本书第一版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三版获中国法学会“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十八章,主要涵盖中国法律的传统http://e.mzyfz.org.cn/paper/2216/paper_59354_12201.html
2.法史故事越秀山头:伍廷芳与晚清的“司法改革”在广州的越秀山头,蕴藏着许多光辉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个关于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法学家如何“废除酷刑、改革司法”的法律故事。为了追寻这位法学家的故事,我沿着中山纪念堂背后那条古木参天的“百步梯”山径拾级而上,向越秀山的山顶攀登。南宋以后,历元、明、清三代,中国法律史上一个很不光彩的主题,就是“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68613319360491030&wfr=spider&for=pc
3.中国法律史研究范式之比较法学现代视域史学史观在现今主流中国法律史经典著作中,或有视域贯通上下五千年的编年体通史,或是着眼于某一朝代、扎根于某一角度展开叙述的详史,它们所采用的视域和引以为据的一套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书作的内容和作者的核心观点。笔者通过对现今中国法律史主流教材和学者文献之间的叙述手法展开比较,察以辨析经典著作中所呈现出的多https://www.163.com/dy/article/IO7UTKVQ0530QRMB.html
4.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期刊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中国法律的传统进行分析,思考了中国法律的传统理念和内容,进而研究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问题,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中国法律的研究带来参考. 关键词: 法律传统转型 分类号: D909.2(法律理论(法学)) 在线出版日期: 2018-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cjyyj201733286
5.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传统法文化对东亚经济的发展不是阻力,而是动力。如果说晚清修建是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此后经过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法律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因此法律的现代化也只有阶段性而没有终结。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http://www.queshu.com/book/11157190/
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中国法律的传统进行分析,思考了中国法律的传统理念和内容,进而研究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问题,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中国法律的研究带来参考。 【关键词】法律;传统;转型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94-01 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507/3501052.shtml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查看机读格式 张晋藩著 ISBN/ISSN:7-5036-2072-2 价格:$22.00 出版: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02 载体形态:475页 ;20cm 中图分类号:D929.5 评分: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作者简介: 馆藏信息 课程参考书 其他电子资源 附件信息 分馆名馆藏部门图书条码索书号登录号卷期状态 http://opac.peihua.cn/bookInfo_01a0022265.html
9.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简介:本书介绍了中国法律的传统、中国法律近代转型两个方面,内容包括:西方文化的输入、传统法观念的转变、转型过程中的法制改革思想与实践等。 并列题名:The traditon and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law 中图分类号:D929.5 责任者:张晋藩 著 张建华 译 王健 译 冯燕奇 译 http://lib.cuc.edu.cn/bookInfo_0101139924.html
10.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百度云网盘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 信息来源:网络 分享网友:4045129993 文件大小:17.6 MB 分享时间:2013-11-28声明&链接 请认真阅读以下说明,您只有在了解并同意该说明后,才可继续访问本站。1. 本站唯一网址为( pansoso.com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网站、公众号、App、小程序、交流群等均与本站无关。2. 全站链接通过https://pansoso.com/b/729367/
1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读后——也谈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自首次出版至今已经第三版了,此书是张晋藩先生的一大力作,张先生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并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我们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深深的被张先生的学养和见识所折服,常读常新,受益匪浅,理清了自己之前许多杂乱的思绪和认识。在此https://m.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karamay_thesis/0201234827064.html
12.中国法制史近代法律转型.ppt免费全文阅读中国法制史近代法律转型.ppt,(四)行政法 行政法是有关国家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法规总称,包括官制官规法规、内政法规、军政法规、经济法规、财政法规、交通法规以及地政法规等内容。 无统一的行政法典,分门别类汇编各类行政法规。 (五)诉讼法及相关单行法规 (1)刑事诉https://m.book118.com/html/2015/1010/26989526.shtm
13.绪论——中国法律及其语言的历史演进与近代转型作为法律思想及法律信息的物化载体,法律语言折射的力量具有强制性,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动辄关乎个人生死荣辱、财产安全乃至国家主权。正是这种权力表象,使得法言法语更显威严神秘,令人顶礼膜拜,也因此赋予法律语言两项最基本的特征——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亦造就了法律语言倾向保守、抗拒变革的惯性。https://www.sklib.cn/booklib/databasedetail?SiteID=122&Type=literature&ID=562593
14.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在实施信息传播时主要会遭遇到哪些障碍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在经济萧条期间 公司遭遇到财政困难。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TAGS 近代中国法律司法转型过程进程遭遇遭受关键词试题汇总大全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919797/24339160.html
15.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发生车辆溜逸时,相关人员应及时使用止轮器具对溜逸车辆采取制动措施,并将溜逸车辆的( )报告车站值班员(调车领导人),由其报告列车调度员,溜逸车辆占用或穿越正在接发列车或调车作业的进路时,应立即通知运行中的司机采取停车措施。https://www.shuashuati.com/ti/ec2fd65bdb8e48e89ffe448a946ae1e4.html?fm=bd8c2b3ce1a1a1168997791e31ea437c5c
16.1902:中国法的转型(豆瓣)老大中国,从法制走向法治的第一步 文 | Lyre 《1902:中国法的转型》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关于中国近代法律的著作,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一般读者也能看懂,这本书的语言像非虚构文学一样通俗又生动,同时既然是学术著作,逻辑线当然也很清晰。晚清的法律改革,其实是一段很少 (展开) 8 0回应 理一分殊 2020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37895/
17.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6分)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